书城传记大元帝师八思巴
14328100000142

第142章

当和林至六盘山的路上演义着追逐之战时,即将遭遇生杀之劫的六盘山忽必烈临时王府,在夜色的笼罩下都显得十分静穆。

几天来,情况又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先,察必的王妃向八里巴请求传授萨迦派的喜金刚灌顶,并将出嫁时父母陪送的耳环上的一粒大珍珠献给八里巴,据说这一粒珍珠值黄金一大锭、白银千锭。所谓灌顶,原本是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的一种仪式,国王在即位时取四大海之水灌于头顶,从而表示祝福,后来佛教密宗也来用这种形式接纳信徒。佛法灌顶主要有传法灌顶和结缘灌顶两种。传法灌顶是“对于如法积引之人传授密法,使给阿阇梨职位”之藻顶;结缘灌顶是“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于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印真言,无秘传的使用权授”的灌顶。八思巴给察必王妃传授的是结缘灌顶,即通过传授灌顶使察必有权以喜金刚为本尊神进行修习、念诵密咒、观想等活动。喜金刚又称吉祥钦血金刚、戏宋金刚,是萨迦派最为注重的密宗本尊功之一。传授喜金刚灌顶使八里巴成为忽必烈王妃察必在佛法上的老师,但当忽必烈同样请求八思巴传授喜金刚灌顶时却遇到了困难,即忽必烈需要真的以弟子之礼尊奉上师。在明亮的灯光下,八思巴对忽必烈说:“佛门弟子灌顶之后,必须遵守法誓,真正以弟子礼尊奉上师:法师与弟子相见,上师坐上座,弟子要以身体礼拜,听从上师言语,不违上师之心愿。”

忽必烈说:“这种规定岂不是等于要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上吗?我们身为亲王,怎能接受法旨誓约约束?怎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别人下拜呢?”

察必插话道:“大师,您看能否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她从中斡旋。

八思巴:“请讲。”

察必说:“大师只负责与佛法有关之事,要求信众不违反法旨。听法及人少之时,上师可以坐上座,当王子、驸马、官员、臣民聚会时,恐不能镇伏,由汗王坐上座。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不请于上师不下诏。其余大小事务因上师心慈,如误为他人求情,恐不能镇国,故上师不要讲论及请求。”

八思巴想了想,说:“这倒不失为处理教权与王权的一个好办法。”然后对忽必烈说:“做一名俗家弟子,也要遵守佛门法戒,数戒中的一戒——‘戒妄杀’,王爷能遵守么?”

忽必烈答道:“祖父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就曾经颁发过禁止妄杀的诏书。‘戒妄杀’这一条,本王能够做到!”

八思巴:“蒙古武力雄强,以为天下之事,不战不可折服!我佛门对此虽然不坚决反对,但也不能全然苟同。所以本座不能给你‘止修灌顶’之戒,只能给你‘近事修灌顶’之戒!”

忽必烈:“可以。”

八思巴:“既然王爷受了戒,就应该认真遵守戒律!对那些王爷难以遵守之事本座自然不会定于戒律之内!你贵为亲王,杀伐在所难免,酒肉也难以全戒,但以仁义治天下,以道德戒其心,这些还是应该在应戒之列的!”

忽必烈:“弟子愿随大师受戒!”

数日后,在王妃察必这一折衷条件下,19岁的八思巴在阴水牛年(癸丑,公元1253年)新年时,在六盘山忽必烈临时王府给忽必烈夫妇举行了密宗喜金刚灌顶仪式。

25名信众陪同忽必烈夫妇接受吉祥喜金刚灌顶。

忽必烈拜倒在地,八思巴将其扶起。

忽必烈灌顶受戒,这在蒙藏发展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自此之后,19岁的八思巴正式成为38岁的忽必烈宗教方面的上师,在一定程度了左右或影响了蒙古的王权。后来,忽必烈确实做到了“吐蕃之事悉听上师之教,不请于上师不下诏”的许诺。也可以说八思巴在争取蒙古王室保护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一胜利直接影响了有元一代的宗教政策,是元朝奉西藏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的开端。同时,忽必烈也成为萨迦派的施主,从而西藏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版图。

忽必烈夫妇灌顶之后,他高坐主位,在他的旁侧设一座位。忽必烈庄重地对文武官员和幕僚们说:“本王与察必王妃已经皈依喇嘛教,尊萨迦五祖八思巴为上师,特颁布了一份藏文令旨,保护吐蕃地方僧俗不受侵害。吐蕃各地僧人不承担汗国赋税、兵役、劳役,可专心颂经拜佛。希望吐蕃各地百姓与汗国百姓亲如一家。现赏赐八思巴大师白银50锭,茶叶200包,锦缎110匹,珍珠镶嵌袈裟一袭。”

侍从捧着赏赐之物走进大帐。

忽必烈亲自走下宝座,将珍珠袈裟披在八思巴身上。

八思巴坐到侧位的上师席位上。

蒙哥大汗金牌使者的马直奔至忽必烈临时王府大门外。使者跳下马来,为首者高举着金牌朝临时王府的大门走来。

站在门口的董文炳看见了,转身先往里边跑。

其余的守门兵士看见金牌,立即跪下。金牌使者大步走进王府。

董文炳跑进忽必烈临时王府大厅,对忽必烈说:“王爷,大汗的金牌使者到!”忽必烈等人惊诧。

金牌使者大步走进大门、二门,直进大厅。

忽必烈离座。金牌使者举着金牌:“大汗有令,立即将吐蕃萨迦派法王八思巴捉拿,送往和林汗廷!”

众人惊愕。八思巴稳稳地坐着。

金牌使者对跟来的从人命令道:“将八思巴给我拿下。”

从人如狼似虎地奔向八思巴。八思巴说:“我是萨迦法王,不用你们捆绑,让我自己走!在我被捉到和林之前,我想到看得见吐蕃的地方向吐蕃告别!”

八思巴走出了大门,众人相继跟出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