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元帝师八思巴
14328100000169

第169章

在和林汗廷内,耶律铸对蒙哥大汗说:“忽必烈王爷改革弊政,汉地流民复归,农桑兴旺。真是了不起,四王爷真是一位治国之才!民富了,国安了,大汗伐宋的大计就可行了!”

阿里不哥说:“四哥用汉法治汉地,实际上是对蒙古国法的背叛。刘秉忠所说的惩治豪强,还不是打击蒙古贵族和原来的达鲁花赤!这就是他们的改革旧制!”

蒙哥大汗道:“哎,管他什么汉法、国法的,只要效果是好的就行嘛!”

木哥说:“汗兄这话有道理。民富了国力自然就强了。要知道我们攻打宋国,可是要许多银子和粮草的。”

阿里不哥说:“可四哥先斩后奏,竟敢随便撤销汗兄派到燕京的行省大员,换上的是一批汉族儒生。这也太不尊重汗兄了吧?”

蒙哥大汗道:“你是说燕京的牙剌瓦赤吧?他的官做得糊涂!”

阿里不哥说:“他可是圣祖成吉思汗从西方选来的人才呀!是立过大功的!”

蒙哥大汗道:“那就在汗廷给他安排个一官职吧!”

木哥说:“汗兄,这个人在燕京官声很不好,是四哥亲自撤掉的。汗兄又把他提携起来,这不大好吧?”

阿里不哥反问道:“怎么?汗兄任命谁做什么,还要看四哥的眼色么?”

蒙哥大汗道:“不要争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牙剌瓦赤嘛!我看让他进中书省,他能不能造了反!”说罢他走回宝座。

木哥看了看耶律铸,耶律铸示意他不要说话。

燕京治下山野村庄外,八思巴陪刘秉忠一起私下考察。八思巴走向一个男孩儿,问:“有个叫宋子贞的宋先生在这个村里住么?”

男孩子说:“他是我爷爷,我领你们去。”

二人跟男孩子走进一个农家院落。男孩子朝一个正在种菜的老者喊道:“爷爷,这个和尚和这位书生找你。”

宋子贞拄着锄头说:“吐蕃的喇嘛?啊,我知道了。你就是忽必烈尊为上师的八思巴?”

八思巴笑了,问道:“先生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

宋子贞盯着刘秉忠问:“您就是刚刚还俗,受命治理燕京的刘秉忠吧?”刘秉忠点头。

宋子贞对男孩子说:“去,沏一壶茶来。”男孩子应声跑进屋子。宋子贞对二人说:“来,我们就在这树下坐坐吧。”

二人说:“好吧。”

宋子贞问八思巴:“大师不是来度我信奉你的萨迦教吧?”

八思巴笑道:“不,我知道先生是中原大儒。我是来向先生请教——”

宋子贞说:“大师名扬四海,学识渊博,何必客气!”

八思巴道:“小僧生长吐蕃,自幼即钻研佛法,对治国用兵之道虽然也略知一二,然中原广大,变乱日久,究竟如何由乱到治,如何统一天下,小僧还需向高人请教!”

刘秉忠说:“蒙哥大汗授命忽必烈亲王筹备征宋大计,王府众臣主张不一,难以决断。”

宋子贞道:“二位要问治天下之道与征宋方略?”

八思巴、刘秉忠说:“不错。”

男孩子端茶盘走来。宋子贞说:“我没有酥油茶,只有龙井茶。”

刘秉忠说:“龙井?好茶!”

宋子贞道:“这是从临安捎来的。南北分裂百余年了,想喝真正的龙井茶是很难的了。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来是该合了。而宋朝气数已尽,蒙古汗国方兴未艾,将来混一华夏大任必然应在成吉思汗后人的身上。”

八思巴道:“贫僧是吐蕃人,来中原时间倒是不短了,但对中原的治国之道还不甚了了,而对于宋国则只是耳闻,更做不到知己知彼了,所以特来受教于先生。”

宋子贞说:“先生所问皆天下大事,非只言片语可以回答,亦非一时能够见效。简而言之,论治国,不外乎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及务本、清源而已;论用兵,则应注意伐罪、救民、不嗜杀。”

八思巴说:“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治天下!先生乃中原有识之士,先生所见与我佛门主张不谋而合。”

刘秉忠道:“伐罪、救民、不嗜杀,这是瓦解宋军的用兵之道!”

宋子贞道:“先控制襄樊,再沿江东下,持其侧背,撇开宋军江淮防线,直接从江浙进军,以取临安。”

刘秉忠陷入深思。

八思巴问:“先生的意思是从中间开始?那四川的宋军不会与江西的宋军两边夹击蒙古军队么?”

宋子贞道:“不会。一来,四川与荆襄道路难走,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二来,宋国的兵马一向只知道自保,不愿意相互策应。只要拿下荆襄,就将宋军东西斩为两段了。四川必不攻自破。你们就可以专意经营江浙,直捣宋国都城临安了。”

刘秉忠高兴地说:“啊,真是醍醐灌顶啊!”

宋子贞道:“然本朝威武有余,仁德未洽;而宋人又特别怕死。如果,投降者不杀,胁从者勿治,则宋之郡邑可传檄而定。”

八思巴道:“所以在出征之前,就要让将士们都记住您刚才说的七个大字:‘伐罪、救民、不嗜杀’。”

宋子贞笑道:“蒙古王爷若能打出‘伐罪、救民、不嗜杀’的旗号,又能身体力行,四海为家的日子就不会太远了!”

三个人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