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古句新解”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法华经》说:“人若知自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这里的反省,是一种完善自我的途径,从而找到自己的平衡木,亦为人生中庸之道。
儒者的自我反省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战国时的赵国大将廉颇,就是曾经犯过严重错误,之后又及时反省和改正的人。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昭襄王知道后,他便给赵惠文王写封信,谎称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赵国的那块宝玉。
赵惠文王看完信后,不知如何是好,正在他犹豫不决时,蔺相如自告奋勇地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惠文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蔺相如到秦国后,果然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识破秦王的阴谋,并略施小计,将和氏璧完整地送回赵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又耍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去会见。当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时,秦昭襄王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助兴如何?”说完立即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曲。
这时,秦国的史官便当场把这事记下来并且念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一听,气得脸色发紫,却又无可奈何。这时,蔺相如拿出一个缶,并逼秦昭襄王击缶。然后让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并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这次的秦赵渑池相会,蔺相如又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赵惠文王挽回尊严。
经过“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之后,蔺相如功绩显赫,声名大振。赵惠文王遂拜他为上相,位在群臣之首。
蔺相如得到这样的殊荣,终于使廉颇妒火中烧。因为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大将,早在赵武灵王时,他就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功劳。赵惠文王即位后,他又东挡西杀,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是赵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蔺相如被赵惠文王拜为上相后,廉颇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贱。他凭什么官位居我之上?待我见到他,非得羞辱他一番不可!”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以避开廉颇。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随从坐车出门,正好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蔺相如便急忙退到小巷里去躲避,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这时,蔺相如的下属纷纷埋怨他不应该这样胆小怕事。蔺相如听到下属的埋怨,非但没有责怪他们,反而微笑地问下属:“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当然是秦王厉害啦!”下属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但为了保卫赵国,我连秦王都不怕,怎么可能会怕廉将军呢?”蔺相如接着说,“现在,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后,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了。因此,我宁愿忍让廉将军呀。”
不久后,蔺相如的这些话又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顿时感到十分羞愧,并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了向蔺相如诚心地悔过,廉颇于是裸着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家里请罪。并对蔺相如说:“我廉颇乃一介粗人,见识少,气量窄。这些天来,我一直冒犯您,而您却一再容忍我的罪过,实在让我无地自容!”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并对他说道:“咱两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您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正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和月食。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每个人都仰望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伟大的人也会犯错误,但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从不掩饰错误,而且勇于改正错误。这不但不会损坏他的形象,反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人生决不会由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而黯然失色,却有可能因为掩饰和固守错误而损失惨重。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勇于改正。懂得见贤思齐,中庸之道,不断完善自己,终会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