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号角声声
14386300000011

第11章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攻其所不备

战国前期,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北)对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势强盛,与韩、赵合力兼并邻国土地,令弱小诸侯称臣。而赵、韩并未获得实利,徒令魏独强,对韩、赵自身构成威胁,故三晋联盟逐渐瓦解,魏、赵、韩各自图谋发展。魏为便于统治其广袤的东部地区,加强控制东方诸侯,兼受西方强秦的胁迫,于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与向中原扩张领土的齐国形成尖锐冲突。齐一度试图削弱魏在中原的势力,曾出兵攻占魏地观(今清丰南),并迫使泗上诸侯由朝魏而朝齐。然魏惠王时魏尚有相当实力,齐国必拉拢韩、赵才能达到削弱魏国的目的。

十五年,赵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魏之与国卫,取卫之漆(今长垣北)、富邱,并驻兵。魏惠王乃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并征调宋国军队助战。赵成侯派麛皮求救于楚,楚宣王纳将军景舍之议,表面承诺出兵,实欲待赵、魏两败俱伤而见机取利。麛皮识破楚人意图,建议赵王与魏讲和,然赵王犹豫不决。同年,魏虽被秦乘机大败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河西重镇少梁(今韩城西南)被夺;然魏不为所动,仍令庞涓加紧攻赵。次年,赵求救于齐。

齐相邹忌主张不救。齐臣段干纶(一说段干朋)认为魏如破赵,魏势益强,于齐不利,主张救赵,提出先攻魏襄陵(今河南睢县)的作战方针,既示齐已出兵,又可待魏疲赵破之时,齐两收其利。齐威王采纳此议,派部分兵力与宋景善攴、卫公孙仓之军合攻魏襄陵,牵制魏军。同年,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

田忌主张率齐军直赴赵地解围,孙膑料敌审形,认为魏强齐弱,赴赵,以弱敌强必败;可乘魏军精锐在外,魏都大梁防务空虚之机,采取“批亢捣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攻其必救的战法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围自解。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计示敌以齐方将帅无能,冒粮道被市丘魏军截断之险,故意以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今山东高唐东)二邑大夫率军一部先攻人多兵众的军事重镇平陵(今定陶东北),结果兵败战死,造成齐军固弱,指挥不力,不堪一击的假象,并掩盖齐军进军大梁的真实意图。平陵战后,孙膑迅即以轻车锐卒西进,直扑魏都大梁,将主力分散隐蔽其后,以示齐军人寡。庞涓中计,撤离邯郸,又自恃魏武卒精锐,竟弃其主力于后,率轻锐兼程赶回,企图全歼齐军于大梁。孙膑闻魏师已撤,即令齐军折向北,至魏军还师必经之道桂陵截击之,大败毫无准备的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其主将庞涓。

此战,齐军料敌而谋,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已握战略主动,又示弱骄敌,快速机动,巧施截击,终获败魏救赵之功,创造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