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号角声声
14386300000045

第45章 松山战役—明知必败的决战

崇祯初年,后金(清)军攻占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后,锦州及其以南的松山城成为明朝在辽西的前哨。明廷命洪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前锋总兵祖大寿扼守锦州,防御清军南下。十三年,清帝皇太极为打通辽西入关孔道,决定采用长期围困之策夺取锦州。他先派兵拔除锦州外围明军据点,继而在城周掘壕立营,四面包围锦州城。次年三月,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等降清为内应,清军攻占外城。祖大寿告急,请求支援。明王朝急忙调集13万大军前去营救。

此时明军十三万援军,加上祖大寿的军队兵力远远大于十万的清军,主将洪承畴有战略眼光,决定暂避清军锋芒,定下步步为赢的战略方针,以相持战的战法,依靠优势的火器防御层层阻击清军,清军损失惨重,供给不足,几乎被明军拖垮。

可惜糊涂的崇祯皇帝好大喜功,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在不懂军事的情况下瞎指挥,接连四道诏书,强命洪承畴主动出击,寻求清军决战洪承畴痛哭一场,明知必败但王命难违依然出击。结果兵败被俘后投降了满清。此战是明清之间最大规模的主力决战,几乎是关系着满清的生死,明朝胜则满清衰,满清胜则明朝再无法在关外立足。十万八旗兵几乎是满清的倾国之力,明朝也精锐尽出。应该说此战从开始阶段还是向对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洪承畴虽然后来变节叛国,但其军事指挥才能在明朝中除袁崇焕外无人出其左右,他所依靠的是袁将军留下的宁锦钢铁般防线,配备大量精良火器。若打攻坚战,清军必败。原本已经降清的祖大寿的临阵倒戈又为明朝增添了生力军,并撼动满清全线。从兵力上看,明军明显强于清军,虽然明军野战能力弱于满清八旗。但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表面看打的是军力,实际上打的是钱粮,是后勤乃至综合国力对抗。满清当时国力弱小,速战速决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而洪承畴制定的相持战战略则是明军扬长避短的最佳战法。只要再给他个把月的时间,满清就将被彻底拖垮。而他的这一方略也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崇祯皇帝连这个把月都等不了了。平心而论与宁远之战明朝政府的不作为相比,崇祯对此战还是很重视的,可事情坏就坏在他的重视上。汉武帝亲自制订攻击匈奴的方略,是因为他本人自小熟悉军事,且对匈奴的情况有完整的了解。而崇祯没有汉武帝的本事,却偏偏在这个时候要命的凑这个热闹。崇祯逼洪承畴出战的四道诏书,比秦烩催岳飞回师的十二道金牌还要可恨,毕竟岳飞还是把军队完整的带了回来,可崇祯的诏书却直接断送了十三万大军的性命,和前线原本胜利在望的大好局面。后人都骂洪承畴卖国求荣,不可否认洪承畴后来的表现实在是一个汉奸,可谁想过此战中他是在力战到最后一刻在被俘的,而且是多处负伤,象崇祯这样昏庸无能的皇帝,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已经深深的伤害了明军将士,这样对待忠良又怎么值得为他殉节效忠呢!

一个王朝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就被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的四道诏书所改写了。

此战,明军关外主力丧失殆尽,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明朝尽失关外堡垒,山海关成为前线。清朝掌握了全线进攻明朝的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