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50大谜团
14393800000017

第17章 李世民异族之谜

《唐书》上有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已杳然不知所踪。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隋唐史的施建中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故事能载入《唐书》,恐怕是统治者为自己稳固地位而编造的传说。

据人大历史系孙家洲教授介绍,李世民一家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历史学者张铭洽教授说:"原山东太行山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有人推测说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也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施建中教授也分析了里面的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但不能单凭此就说李世民是鲜卑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施建中教授解释说,"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限划分没有那么清楚,在唐朝,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被强制性地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

在这个问题上,民族大学研究宗教学的专家牟中鉴教授也说:"中国历史上向来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不仅如此,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一是因为文化起了联结各民族纽带的作用,只要对文化发展有益,不管是什么少数民族,都会采取接受态度,国家结合的共同体在于相同的东方礼乐文化。二是唐朝经济非常繁荣,所以更多采取对各民族宽容的政策。"李世民的母亲窦氏是鲜卑族人,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王后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

隋唐史专家牛致功教授说,陈寅恪老先生的《金明馆重稿二编》中的三篇论文——"李唐世说之推测"、"李唐世说之推测后记"和"三论李唐世说之推测",从历史学的角度讲我们所追寻的答案都含于其中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张铭洽教授综合几种观点认为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施建中教授说:陈寅恪先生当年考证此事,基本把所有可考的史料,能够证明结论的部分都整理了,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什么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料或实物可以供此问题得到深一步的结论;要想问题得到新的发展,必须等到有新的历史资料出现。

牟中鉴教授则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楷模,因此,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唐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张铭洽教授对此认为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并可以从这一途径入手,说明李唐缘起。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杜大恺教授认为:唐的繁荣造就了唐崇尚健硕的审美趣味,是唐代国家强盛的体现。

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合用一妻的典故。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

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14岁时,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其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氏"曾侍先帝,众所共知",结果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

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却被玄宗公公讨来做了贵妃。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粗犷的血液在作怪呢?

研究伦理学的王教授认为,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而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应该不能就这样牵强地和胡人的观念搭上什么边。历朝历代,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李唐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张铭洽教授解释:最有可能的说法是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族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到蹴鞠、骑马打猎的自由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开放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中国所有帝陵中,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从唐太宗的性格上说,李世民的好战从其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到他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都可以得到印证。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五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四年,又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唐太宗战志犹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张铭洽教授认为: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

李世民的身世问题,考古学家通过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安息之所——昭陵的考察研究,找到了新的证据。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曰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酋"的石雕像和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等浮雕。时至今日,那十四个"蕃酋"的石雕像现已人像不知何处去了,那"蕃酋"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已是无人知晓。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又一个疑点。葛承雍教授用突厥语的全新解释,解开它们产地来源、马种、名号含义、陪葬习俗,揭开了沉寂千年的唐昭陵六骏之谜。马是突厥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厥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无论是突厥贵族,还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与马共葬,只是数量多少不同。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在李世民的昭陵里会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真的显示了突厥的习俗?

而其被废黜的太子李承乾更是有立证据,据史书记载,太子李承乾曾让人铸造了一个近两米高的铜炉和一口巨大无比的锅,雇用逃亡的政府奴隶偷盗老百姓的牲畜。李承乾亲自把那些偷来的牲畜放在大锅里煮,然后跟他的手下分着吃。李承乾喜欢说突厥语、穿突厥衣服,他还特别挑选面貌像突厥的侍从,每五人组成一个部落,把头发梳成小辫,身穿羊皮,到草地上牧羊。有时还玩"假死"的游戏。他对自己的手下说:"假设我是可汗,现在死了,你们仿效突厥的风俗,来办丧事。"然后像死人一样躺到地上,大家一起放声大哭,骑到马上,环绕着"尸体"奔走,并依照突厥风俗,用刀割破自己的脸。李承乾对这种游戏乐此不疲,还说:"有朝一日我统治帝国,一定要率数万骑兵,到金城(甘肃省兰州市)以西打猎,然后把头发解开(汉人束发),去当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他给我一个将军当,我一定不会比别人干得差。"如果李氏真的不是胡人,那么李承乾身上的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这些谜团至今都无人能真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