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朝建国后,政局尚不稳定,朱元璋沿袭唐宋科举考试制度,视之为网罗天下人才,稳定天下人心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更加严密和死板。明朝科举条例规定:三年一试,每次考试分三场;考试员生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即后世所称的"八股文"。但唐宋两朝尤其是唐朝科举考试时看重人情请托,明朝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根本杜绝,但已经趋向于相对的公正。这对选拔人才来说是种巨大的进步。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了"南北榜"的案件,即著名的刘三吾科举案,又称"春夏榜"。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看成就也要看籍贯的南北榜之案。但这牵扯到皇家统治的谜案后世说法则不一。
洪武三十年的三月初五,是三年一次会试放榜的日子,经过礼部会试,由翰林学士刘三吾和吉府纪善、白信蹈等人主考。榜发时,江西泰和人宋琮考了第一,全榜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竟然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落第举人们为此纷纷议论,难道北方人连一个够格的都没有,这引起了北方举子的极大愤怒,于是联名向朱元璋告发说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有意拔擢其乡人。,南京街头到处是散发的匿名传单,致使考场的骚乱慢慢发展成为一场南北对抗的政治运动,事情越演越烈,有一触而发之势态。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他命令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复查了试卷,但北方人还是没有合格的。朱元璋老大不高兴。又有人告发张信等人受了刘三吾等人的嘱托,故意将低劣的试卷呈报。朱元璋更加恼怒,将白蹈倌、张信等论死;以刘三吾年老,免死充军,状元宋琮也跟着倒霉被充了军。六月初一日,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于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的得六十一人,复廷试。廷对中擢韩克忠等六十一人,韩克忠名第一,皆北方之士及陕西、四川之人,赐进士、出身有差。时称"春夏榜",亦称"南北榜"。
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北方经过长期战争破坏,生产水平、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程度都低于南方。考卷都是密封的,而且考官也并不知道考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刘三吾等人只是凭考卷文字水平去决定,尽管所取的都是南方人,但并不存在南北之见。朱元璋故意将一榜及第的都取为北人,是从政治出发,从大一统国家的前体出发,而并不时从考卷的优劣处罚的。由于各地区存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若单凭文章的好坏来录取官员,势必造成各地区之间差异的逐步拉大,一些落后地区的举子则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势必会影响到落后地区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朱元璋正是看到了这点才采取了极端的措施来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内心不平,元朝的时候北方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的军事重地也一直在北方,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北方的人士一直持观望的态度,迟迟不肯依附明朝,用北榜来拉拢北方人民的民心,也是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之君的过人之处和眼光独到之处。
而白信蹈等人被凌迟处死,其实是大大的冤枉,只是充当了替罪羊、出气筒之类的角色。因为没有太好的借口,刘三吾和白信蹈等人便被说诬蔑成蓝玉的党羽。
南北榜案发生于洪武朝长达十余年的文字狱刚刚结束之后,是朱元璋文化专制的继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南北榜之谜从政治角度出发来说就很容易揭开了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