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四川
14441500000050

第50章 乐山大佛

滚滚南下的闽江,长驱直入成都平原,撞上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于是打了个转儿,转身汇入水流湍急的青衣江,三江交汇,愈加气势汹汹。阻拦江水的凌云山上安坐着一座大佛,它面对浩浩东流的江水,面带微笑,神情自若。日日冲击山脚的江水在此缓和下来,让人不能不想到大音希声、大爱无边。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雕凿在凌云山的岩壁上,俯视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气势雄伟。大佛取弥勒佛坐像造型,依临江峭壁人工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

大佛巍峨壮观,号称“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正身高71米,头部就有15米,上面雕刻着1000多个发髻。单单是一个脚背就宽9米,长11米,可围坐上百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弥勒佛坐像,也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大佛左右两侧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十余米的护法武士石刻,一个手持戈戟,怒目而视,一个身着战袍,呼之欲出。

再加上数百石刻佛龛,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它们历经千年风风雨雨,至今依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慈眉善目,淡看红尘世间花开花落。

沿着凿于唐朝的九曲栈道前行,仿佛是一段凡间和仙界的距离,接近90度的台阶让每一步的靠近都更加艰难。低下头,表情虔诚,缓缓地顺着山势盘旋而上,一步一步都带些朝圣的味道。沿途崖壁上有许多石刻佛龛,里面陈列着神态各异的佛像,红砂岩质的雕像在岁月无情的侵蚀下,已经风化得看不清原本的真面目了,模糊的轮廓中依稀可见当年精美的模样。

抬头仰望,佛像体态雄伟而不失端庄,威严却又从容淡定,嘴角微微拉伸,恍若阳光普照下的微笑,平视隔江相望的乐山城,接受一双双来自人类的或崇拜或惊叹的眼神。大佛的脚下便是三江汇流处,原本汹涌的江水在大佛包容的注视下,出奇的平静缓和下来。夺目的阳光在江面上跳跃着,如同仙界撒下的点点碎金,白色浪花拖着长长的尾巴,一路欢歌而去。乐山大佛设计巧妙,在两耳和头颅后面,凿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大雨能通过这些排水沟及时排走,从而保护大佛免受雨水的侵蚀。但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诗曰“泉从古佛髻中流”。

站在与凌云山遥相呼应的峨眉山上,乐山大佛的全貌一览无余。它的整个形体超凡脱俗,端庄匀称的佛首、无数的发髻、高而长的眉毛以及浑圆的鼻孔都是佛教典籍里描述的模样,舍弃了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唐代以胖为美的喜好。乐山大佛是根据五代时期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此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预测人的吉凶。佛像坐立的姿势不同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而是双脚自然下垂。因为乐山大佛本是修来镇水的,大概这种正襟危坐的坐式,能够显出坦然淡定的气概,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信心吧!

乐山大佛的开凿离不开凌云寺的僧人释海通。以前每当夏汛,汇聚于凌云山脚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水流如脱缰之马,直捣山壁,时常发生舟楫颠覆、百姓死亡的悲剧。海通和尚心中十分不忍,于是立志要在山崖上开凿一尊弥勒佛大像,以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从而永镇风涛。海通和尚遍行大江南北募化钱财,大佛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开始修凿,其间几经波折,数次中断又恢复,海通和尚甚至为筹款而“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堪称专诚忘身,心怀天下。海通的悲壮之行,激励了众心,佛像的建造得以顺利进行,唐德宗贞元十九年,乐山大佛在唐朝三代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终于竣工,全程历时90年之久。

完工的乐山大佛继承了海通舍己而造福众生的奉献精神,慈眉善目,大肚能容,给人一种安详的感动。亲近大佛时,心灵便不由自主变得澄澈透明,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千余载的浩浩历史,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兴衰,至今仍然高高耸立在三江汇流之处,包容天下,普度众生。100多年的春华秋实,人来了人又去了,看着湍急江水变缓流,看着人间春色满园换硝烟,却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好一个大爱无边的宽广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