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最美的地方精华特辑四川
14441500000071

第71章 羌族生活场景

这个以羊为图腾的古老民族,一直在泛黄陈旧的史书里若隐若现。在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的纷纭战火中,羌人融入了更强大的文化,成为一个远去的背影。而今日四川境内的羌族,是古代羌族支系中保留羌族的族称以及最具传统文化特色的一支。

羌人,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甲骨文卜辞中,意指西方牧羊人。

这个民族几乎和华夏一样古老,他们带着原野里野性的气息,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直到元代末期,铁木真家族的铁蹄席卷天下,党项羌所建立的西夏王朝在战火中覆灭。之后,他们渐渐沉寂,隐入了与世隔绝的山林之中,真正的羌族,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今日的羌族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川西北群山之中。这些地方多山高地僻、与世隔绝,而羌寨一般都建在半山,故而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淳朴简单的山地生活形成了羌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座座相连的碉楼,转悠的水磨,身着盛装的妇女……浓郁的羌族风情在云朵之间飘浮。

对羌人来说,有歌必有酒,有酒必有歌。羌族特有的古声部民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瓦日俄足节上,那些仅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的旋律或哀怨、或悲怆,即使听不懂唱词,也会被这虔诚沧桑的唱腔打动,体味到沉重的历史感。在这个民族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中,为了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全寨的羌族女性们都会一起出动,载歌载舞,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绚丽多姿的服饰,粗犷奔放的舞蹈,大有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到羌族的音乐,就不能不提羌笛。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曾记载道:“羌笛三孔。”唐代的《乐府杂录》说:“笛,羌乐也。”近代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的羌笛,管身大多是由竹或骨制成,竹是岷江上游的油竹,削成方形;骨是羊或鸟的腿骨。羌笛的音色明亮柔和,徐缓悠长,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清脆高亢,哀怨婉转,听来有悲凉之感,使人恍如回到了唐朝荒凉的西北边塞之地。

羌族的汉子大多海量,但从不酒后滋事。羌民以特有作物青稞为主料,或以大麦、小麦、玉米为原料,精心酿制出一坛坛的青稞咂酒。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是酿好的青稞酒,封在坛中,饮酒的时候,主客轮流用细竹插入坛中吸吮,边饮边加清水,直至味淡。羌族民间还有“重阳酒”、“玉麦蒸蒸酒”等,大人小孩,妇女老人,无酒不欢。

羌族人能歌善舞,《汶川县志》说,羌民“丧葬有丧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欢,盖古风尚存也”。民间舞蹈主要有“跳萨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仁木那·耸瓦”、“莫恩纳沙”等。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这些舞蹈以羊皮鼓、手铃等打击乐器伴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舞者分列对阵而舞,足见粗犷古朴的原始乐舞风情。

茂县、汶川、理县……这些与5·12大地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名字让我们对这个善良而坚韧的民族充满了敬意。让我们双手合十,为这个把命运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祝福,也为永不消逝的羌族民俗文化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