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冰与火的洗礼
14443200000051

第51章 我们的观点——民营企业不一定都要走国际化道路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大幅增长。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的发展,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从25亿美元上升到187亿美元,增长近7倍,世界的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第13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8年上半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9%。2007年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937亿美元,当年流量同比增长6.2%。目前,境外中资企业达1.2万多家,已遍布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几乎世界各地都有中国的企业存在。

另据统计,从1986年至2005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案有213宗,其中有103宗是在2001年以后完成的。据调查,有近50%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之内“走出去”,有70%左右的受访企业表示四年内将会为扩展国际业务做好准备。但是,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海外收购的主要目的,如获得先进的技术,大多没能够实现。

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结果,是因为很多企业对国际化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一定要“走出去”才意味着实现了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首先意味着企业具备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并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来。如果企业立足于国内市场,同时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企业实施国际化的管理,这也是企业国际化的一种表现。至于“走出去”,进行外海投资,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则是比较高级的企业国际化行为,但前提必须是企业已经稳健地在国内市场扎根,并且在某一个领域做“专”,具备了核心竞争力,能够应对国外市场的风云变幻。

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所需具备的条件,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除了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经营实力外,还要求企业具备可靠的信息来源,对国外市场有准确的把握;同时要熟悉投资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环境,熟悉当地的合作伙伴、代理商、银行及中介机构的状况;同时,企业的经营理念要符合当地的文化、风俗等等。其次,具备“国际化”的人才。而获取信息、熟悉情况以及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过程,否则企业的国际拓展很容易遭遇失败。

政府在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去海外市场上寻找商机,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条件和实力。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比较容易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合作方所接受,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在国际企业间建立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但是,国家战略并不等同于企业战略,国家鼓励“走出去”,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和实力。实际情况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约束,受海外扩张冲动的支配,有许多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往往不计成本。对国有企业而言,盲目的扩张冲动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扩张失败的代价往往更大,不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损失,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有时甚至会带来致命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