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顾全大局
14446200000044

第44章 微利时代,节俭先行

“节约一分钱等于挖掘一分利。”能够把工作中的节约看成大事的员工,才能算得上“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的好员工。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为此,除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之外,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道理很简单,在利润空间日趋下降的情况下,谁的成本低谁就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个迫使企业寻求低成本的原因是能源与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尤其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经济前景的瓶颈。因此,作为公司的一员,着眼全局,树立成本意识,养成节约习惯对于维护企业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可在一些公司员工眼里,公司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不用白不用,不浪费白不浪费。所以,就出现了很常见的一些现象:昼夜不灭的“长明灯”、永不“下班”的饮水机、全天“待命”的电脑……殊不知“羊毛永远是出在羊身上的”!

现代企业一般都为员工配备消夏解暑的设备。其中空调的使用最为普遍,稍微有点实力的公司都会在员工的办公室配上一台。空调是相当费电的,如果不注意节约使用,会造成很多额外的损耗。

除了空调之外,办公室里的其他费电现象也很触目惊心:一台昼夜“上班”的饮水机每昼夜会白白“吃掉”2度电;如果办公室里的电扇、电脑、电视等同时处于待机状态,就像在办公室里安装了一个30~50瓦的“长明灯”。

这些浪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仅仅做到正确使用空调,按每户一台空调计算,一个夏季每户就可省160多元的电费。假设某公司有5台空调,如果员工能做到正确使用的话,一个夏天就可为公司省去上千元的电费,规模再大点的公司省得就更多了。

造成这些浪费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员工没有正确的使用态度,有些员工无论在不在办公室,都让空调或者饮水机运转着,丝毫没有节约意识。二是员工没有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例如把空调的温度定得很低,或者在开空调时还把室内的窗户大敞着,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额外损耗。

有着“事不关己”观念的员工是不受老板欢迎的。他们往往会违背节俭办公的好习惯,加大公司的办公费用,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会损害到自身的利益。

小黄和小刘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两个人无论从知识的扎实程度,还是头脑的灵活运用能力来说都同样出色。他俩同时被一家很有实力的公司招了进去。

上班的第一天,主管把他们叫到了办公室,很郑重地对他俩说:“其实公司内部只缺一个人,至于为什么招了你们两个,主要一点是你们两个都很优秀,我们很难取舍。公司将在3个月的试用期结束后,宣布谁将留下。但如果你们都能令公司满意的话,也不排除把你们两个都留下的可能。希望你们在这3个月里,发挥各自的优势,好好表现!”

这无疑给小黄和小刘拧紧了发条,他们都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比对方出色。

3个月来,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暗中较上了劲。同样是意气风发,学有所长,他俩用各自的方式表现着自己,谁也没有输给谁半分。

主管也十分欣赏他们,似乎一切都表明公司会破例把两人都留下。

但是试用期的最后一天,小黄的厄运还是来到了。主管很遗憾地向他宣布他被解雇了。主管告诉他,其实他的工作一直很出色,只是他对待公司资源的态度表明,他不太适合在公司发展。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上个礼拜天的晚上,小黄去了同学那儿,为同学庆祝生日,由于晚了就没有回公司宿舍。第二天回来后,小黄直奔公司的办公楼,路上碰到了小刘。小刘问他昨晚去哪了,还提醒他宿舍的灯亮了一个晚上,让他回去关。小黄满不在乎地说:“麻烦死了,反正不用我交电费,让它亮着吧。”此话刚刚出口,主管便从他们旁边走了过去。小黄对公司资源没有节约意识造成了他被解雇的下场。

对于这件事,公司看似处理得严重了些,但细想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司往往更心仪于着眼全局利益一心为公司着想、能够自觉地为公司节约开支的员工。员工的节约意识和行为,将会很大幅度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提高公司的竞争力,使公司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立稳脚跟。

“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并非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到实处。因此,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应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主人,时刻秉持厉行节约的原则。要成为一个好员工,必须具有这种责任感,时时处处维护公司的利益,这样才能赢得上司的赏识,获得晋升的机会,在公司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

“文化大革命”初期,红卫兵围攻和批斗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反复劝说,动员陈毅向红卫兵检讨,以求早日过关,能够使外交部的工作不受干扰地进行下去。当时,陈毅想不通,但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反复劝说之下,陈毅终于向红卫兵作了检讨。这样外交部的正常工作才没有受到干扰。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周恩来总理愿意这样做吗?显而易见,他和陈毅一样,也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现实局势,考虑到共和国的整体局势,周恩来必须让陈毅检讨过关,这样外交部的工作才不至陷于瘫痪。

在整个“文革”期间,实际上周恩来做了很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他惟一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以支撑当时非常危急的共和国大厦。当时,周恩来总理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和“四人帮”做着复杂的周旋,不断地调节着许多派别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周恩来总理这样做,是他在考虑了当时的利害关系和实际效果之后,所能做出的惟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当时周恩来从意气出发、从正义感出发、从情绪出发,不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去和当时的恶势力盲目斗争的话,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共和国的历史将会怎样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