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优秀小学生应该养成的50个学习习惯
14452100000014

第14章 时间是一点一点挤出来的——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

世界上哪样东西是最长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是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腐朽的东西归于消亡,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这个谜语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出来了,对,这就是时间!

伏尔泰是这样解释的:“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对于等待的人,时间是最慢的;对于作乐的人,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成无穷小。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事物,它都令人忘却;伟大的,它都使它们永垂不朽。”

正确认识时间的价值

著名的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道夫·冯·拜尔,在他的自传里曾提到自己小的时候一次难忘的经历。那是在他10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就高兴地预想着父母一定会送他一份大礼物,并为他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因为德国人对家人的生日是十分重视的。但是,那天早晨起床以后,父亲还是老样子,一吃完早饭就伏案苦读,母亲则带着他到外婆家消磨了一整天。小拜尔就有些不高兴了,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耐心地开导他:“在你出生的时候,你爸爸还是个大老粗,所以现在他要和你一样努力读书好参加明天的考试呢!妈妈不想因为庆祝你的生日而耽误爸爸的学习,妈妈在为明天我们的生活能够丰富多彩而尽心尽力呢。你也要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呀!”这番教诲从此就成为拜尔的座右铭,他认为:“10岁生日时,母亲送给我一份最丰厚的生日礼物!”

是啊,小朋友们,时间的价值你们知道多少呢?

时间是最宝贵的,一定不要浪费时间;

时间是永不停留的,我们要及时抓住时间;

时间是神圣的,你不要故意浪费时间,否则的话会受到时间的惩罚。

作息有规律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前提。你可以和父母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要多少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要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你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有人问他:“您怎么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呢?而上帝并没有多给您一点儿时间呀!”

“你看一看我的时间表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答道。他的作息时间表是什么样子的呢?

5点起床,规划一天的事务,并自问:“我这一天要做好什么事?”

8点至11点,14点至17点,工作。

12点至13点,阅读、吃午饭。

18点至21点,吃晚饭、谈话、娱乐、回顾一天的工作,并自问:“我今天做好了什么事?”

朋友劝富兰克林说:“天天如此,是不是过于……”

“你热爱生命吗?”富兰克林摆摆手,打断了朋友的谈话,“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在你的作息时间中,学习时间一定要固定下来,你要强迫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小学生的作业一般需用一个小时左右,周末的作业量会多一些。事前安排好做作业的时间、中间休息的时间,然后按规定进行。强迫自己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学习会使你具有一定的紧迫感,更能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时间

小朋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善于利用时间的方法,以后在做事情时,就可以按照下面的这个标准来安排学习顺序。

事实上,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要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才有可能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排列顺序,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如考试、测验;

第二类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如完成家庭作业;

第三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如提高阅读能力;

第四类是既不重要也不紧迫的事情,如果时间不允许可以不做。

如果你能够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学习任务,不但可以保证把重要的事情都完成,而且能把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

读书这种事,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而紧迫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强迫自己天天读书,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搁到明天。今天丢弃的东西,明天怎么也补不上了。”

对于玩耍、逛街等事情,你们在做这些事情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我有必要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花我多少时间?”“有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去做呢”……通过这种事前思考,你可以少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从而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有效利用黄金时间

每个人都有生物节律,我们小学生当然也是如此。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在相同的时间段,心情好的时候学习效率就高,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学习效率就低;在一天当中,早晨和夜间学习效率高,下午和傍晚学习效率低。可见,你的学习往往存在一个最佳学习时机。专家指出,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天内有四段高效的记忆时间:

第一段:早上6~7点,适合记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内容。

第二段:上午8~10点,适合记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

第三段:下午19~21点,适合进行综合性知识的记忆。

第四段:晚上22~23点,适合记忆精确性高、容易出错的知识。

当然啦,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些人早上学习效率高,有些人晚上学习效率高。平时要注意自己的学习特点,掌握自己的最佳学习时间,然后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安排到最佳时间里去学习。

该玩时就痛痛快快去玩

你的时间表里要给自己安排出玩的时间,在玩的时间里就要痛痛快快地玩。给自己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玩过之后,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时候,经常有人来邀请他赴宴,出于礼节,雨果只得接受,但是,他却为此浪费了许多能够产生创作灵感的时间。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干扰,雨果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剃掉。当再有人来请他赴宴的时候,他便对人说:“你看我的头发多不雅观,很遗憾我不能去了。”邀请者只好只身返回。等雨果的头发长整齐时,他已经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如果你是个容易受干扰的人,就尽量地维护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如,你的书桌上尽量不放平日里你最感兴趣的非学习用品。也不要放着音乐学习,让家里人看电视的声音小点,尽量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

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从柏林来看望爱因斯坦。这天,正好下着小雨,在前往爱因斯坦家的路上,朋友看到一个朦胧的人影在桥上慢慢踱步。这个人来回走着,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掏出笔在一个小本上写着什么东西。朋友走近一看,原来是爱因斯坦。

“原来是您呀,您在这儿干什么呢?”朋友高兴地问道。

“哦,我在等一个学生,他说考完试就来。但是,他迟迟没来,一定是考试把他难住了。”爱因斯坦说。

“这不是浪费您的时间吗?”朋友忿忿不平地说道。

“哦,不,我正在想一个问题。事实上,我已经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着,爱因斯坦就把小本子放进了口袋里。

爱因斯坦多会利用时间呀!他边等人边思考,两件事都做了。其实,许多事情都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比如妈妈边开着洗衣机洗衣服边收拾家,同时做了两件事,这就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这种安排时间的方法叫作统筹时间法。

一段时间后,检查自己的时间都怎么用了

如果不回过头检查检查时间用在哪里了,是不清楚时间的使用状况的,也不知道时间是不是浪费了,所以我们还要学会自己检查时间的运用状况。

时间统计法。

前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是检查时间运用状况的高手,他的方法就是“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就把平时的研究、阅读、写作、散步、开会、讲课、说话等各项工作所占用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这个时间统计法一直持续到他82岁,整整56年的时间里,柳比歇夫从没间断过统计。

时间统计的目的当然是有效利用时间。柳比歇夫每天对自己记录下来的时间运用情况进行小结,每个月进行一次大结,每年再进行一次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柳比歇夫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时间都用到什么地方了。这就帮助柳比歇夫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种时间统计法使柳比歇夫有充足的时间写出了70多部学术著作以及许多论文。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运用情况记在日记本上,每月分析自己时间运用的规律,找出浪费时间的地方。这样,在浪费的地方作作文章,以后就能够减少浪费甚至不浪费时间了。

时间的计划总结法。

就是每天在睡觉的时候制订第二天的计划,然后在当天晚上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总结,这个总结当然主要是时间上的,看哪些时间利用起来了,哪些时间浪费了,因为做什么、怎么做浪费时间了,应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后,你会发现你的时间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