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英才是怎样成长的
14466500000009

第9章 引导法培育出来的博士

引导法培育出来的博士——留学耶鲁大学的男孩李军的成长历程和其父母的家教经验

李军,高大健壮,笑声朗朗。引导教育为他铺设了人生之路:松花江畔,他与父母牵手漫步;未名湖边,他与导师研讨学问;大洋彼岸,他为人生筹划未来。他用成才的经历告诉每一个家长:是优秀的父母加上正确的引导,造就了耶鲁大学的天才少年。

家教智慧论语

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潜能的宝库,父母的责任就是开启宝库,引导释放出孩子的天赋与良好的品格。

因为孩子小,理解能力有限,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他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父母必须重视引导教育,引导孩子树立信心,这是孩子憧憬未来和创造自己前途的动力,它会引导人生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人不能吃苦,则不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引导教育首先应当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应当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绝不要拿别的孩子来衡量比较。

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美,大自然是对孩子进行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饱受大自然美的陶冶,可以使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潜能的宝库,父母的责任就是开启这个宝库。只有经过父母适当的引导与培养,孩子的潜能才可获得发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能并非固定不变。现在人们已不再为儿童的智能束手无策,因为它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而增长。人们对天才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因为天才事实上是引导教育的结果。而教育的目的无非是使每一个人的潜能得到启发。引导教育不是在发掘天才,而是在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家庭引导教育首先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父母必须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绝不要拿别人的孩子来进行衡量和比较。耐心地引导孩子把潜能释放出来,这就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做的事情。

引导教育要注意让孩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健康的身体是维持良好精神状况的基本条件。孩子们的精神状况是否活泼,与引导教育的效果关系密切。疲惫或生病的孩子,学习动机很弱,专注力差;精神旺盛的孩子,好奇心强,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专注与活动。就发展潜能而言,健康的身体是引导教育不可缺少的保证条件。

引导教育还要注意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磨炼机会。孩子内在的心灵世界,与其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父母惟有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引导孩子做多方面的尝试与学习,否则很难把孩子真正的能力引发出来。

父母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上,也应做积极的辅导。培养孩子以爱和理性来满足其健康的心理需求,引导孩子形成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保证孩子未来成才的基础。

本章的主人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李军,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引导教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李军,兴趣广泛,动手操作能力强,爱好文学,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了优秀的天赋,而且在思想品德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李军在成长过程中,也曾犯过很多错误,但父母及时纠正,耐心引导,终于使李军从松花江畔飞到了大洋彼岸的世界著名学府。李军的成才与李保义夫妇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托起明天的太阳

——李军的成长历程1.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1978年春末的一个阳光灿烂的黄昏,在黑龙江省美丽的松花江畔,一个叫李军的男孩来到了人间。他的出生为家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当时,他父亲李保义正在黑龙江省松花江市某大学讲课;他的母亲杨学玲是一名中学老师。教子经验小李军出生后,身为人师的李保义夫妇就决心要把他培养成一位出色的孩子。

李军是十个多月上会说话的,但他在13个月上才学会独立行走。他刚学走路时,刚走几步就摔倒了,站在旁边的父母没有去扶他,而是引导他自己爬起来。李保义时常鼓励他说:“好孩子像一只勇敢的小山羊,是不哭的,一定要自己爬起来。”小李军似乎听懂了父母的话,最后,自己止住了哭声,扶着旁边的一棵树慢慢地站了起来。这一情景令李保义夫妇很感动。

3岁时,李保义夫妇就为李军布置了一间小屋,让他自己睡。开始,小李军很不习惯,半夜哭着敲门,有时哀求爸爸妈妈,希望能到他们房间呆一会。但李保义夫妇硬是坚持让他去自己的房间,他“闹”过几次后就不再闹腾了。后来,让他和父母睡,他也不干。

接着在父母的引导下,他很快就学会了自己穿鞋、系鞋带、洗脸、刷牙、叠被子等。

李军聪明伶俐,反应快,兴趣广,求知欲也强。三、四岁时,看到别人学弹琴,他觉得好玩,就吵着要学,母亲杨学玲就带他去学,结果弹的还算不错。五岁时又迷上了吹口琴,杨学玲也让他学,吹得确实挺好。

数数和计算,对于小李军来说,开始时是很枯燥乏味的,李保义夫妇为了引导儿子对数数的兴趣,就在他吹口琴时对他说:“军军,我们三人一个人吹五下。谁吹够了就给下一个人吹。”这样,先让他妈妈吹,李保义和李军为她数“1、2、3、4、5”。接着爸爸吹,他和妈妈为他数:“1、2、3、4、5”。等到他吹时,父母帮他数。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小李军很快就适应了。

诗人曼斯菲特有一句名言:“快乐的时光使我们聪明!”也就是说,只要引导孩子在学习这方面感到愉快了,他就会乐意学的。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要知道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学习规律。教子经验3—5岁是引导孩子认识数数规律的最佳年龄。李保义夫妇总是先从口头数数;然后再点着实物数,接着才能根据数的结果说出总数,再按实物数,拿出同样多的实物。有时夫妇俩利用果盘里的水果,主动让他练习数数,中间间隔不同的时间,为他增加“工作量”。这样反复教他,天长日久,李军竟爱上了数数,没事时一个人就数着玩。在这同时,夫妇俩又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小李军认字。当时,李保义为了引导孩子在玩中有所收获,就让李军注意观察书中的图画,并用简单的文字讲故事。

李军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上学前就认识好多字,入学后一个月时,老师要检验一下孩子的认字量,结果,李军认了4000多个字。当然,李保义夫妇不只是让儿子识多少多少字,他俩一致的想法是,从小要引导孩子广泛的学习兴趣,就是让他长大后,不要成为一个只是学习好的书呆子或是一个工作狂,这样,他的人生就太单调乏味了。

李军从小就在各方面表现得很出色,所以他上学后,各门功课都学得很认真,老师常夸他是一个好学生。

李军上二年级后,他的功课多了起来,每天看课外读物的时间也开始减少。因为他父母都是老师,所以担心过早的、过重的负荷会影响他以后潜力的发挥,而且急于求成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当李军一放学回来,连饭都顾不上吃就把书包放在书桌上,拿出书做作业时,妈妈就对他说:“军军,先洗洗手,今天爸爸特意买的新鲜桃子,先吃一个,马上就开饭了。”

“不行不行,今天作业好多呀,数学、语文、自然都有。”好强的李军着急的说。

“不急,勤奋也不在这一会儿呀!”

“要是做不完呢。”李军问。

“不是定过计划了吗?先吃饭,才学习,要先把今天的功课都复习了,再做作业。”爸爸也忙提醒李军,李军听了,恍然大悟。

于是,在爸爸的引导下,开心的李军边吃桃子边讲今天学校发生的趣事。

李军从二年级开始,迷上了养蚕,父母就引导他观察蚕的习惯,并写成日记。

以后李军每天放学后,就一边喂蚕桑叶一边观察,蚕几天一眠;春眠时怎样蜕皮的;喂桑叶要注意那些事项,蚕是怎样进食、又是怎样呼吸的等等。李军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由养蚕,到了解蚕,再熟悉昆虫的习惯和特征。李军在父母循循的引导下,不仅在养蚕中学到了不少有关昆虫的知识,还练习了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另外,父母还引导李军用心去感受生活。为此,他们一方面给李军一些自由的天地,以尽情享受快乐的童趣;另一方面,给他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其用心灵和双手感受生活,让他学着钉扣子,洗自己的衣服等等。在李军父母的这种引导方式下,李军养成了凡事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李保义夫妇还引导李军多角度地读书。在假期里,夫妇俩都会有意识地指导他读书,给他规定一些必读的书目,有些书既是父母规定的必读书,又是孩子喜爱的自选书,像各种寓言、童话、科普读物、《数学奥林匹克》及有些好小说就是如此。

李保义夫妇认为,读书也是一门艺术,书不见得任何人都会读,“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只有学会变换不同的角度去读书,才是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

除此之外,李保义夫妇还在写作方面加强对李军的引导,尤其在记人记事方面,李保义从自身写作的切身体会入手,引导李军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了写作的基本功。

李军刚上二年级时,就能写几百字的作文了。

李军上二年级上学期的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后,一直笑得合不拢嘴,什么活都抢着干。李保义夫妇还以为他那天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了,就问:“军军,今天,老师夸你了。”

“不是,今天,我们班选班干部。”李军高兴地说。

“那,以前你怎么没说。”李保义问。

“给你和妈妈一个惊奇呗。”李军接着又说:“今天老师让我们上台演讲,说说自己新学期的打算,再让其他的同学发言竞选。演讲稿我准备好多天了,轮到我发言时我大步走上讲台,对大家说:‘同学们,如果我当了班干部,我就要让全校的同学看着,学校中的第一把交椅必将是由我们67班来坐……我愿意做一本书,这本书足可以把全班58颗心紧紧的连在一起……当大家翻开这本书最灿烂的一页,那上面写着‘你们是最优秀的!’……你们知道吗,台下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我下来以后,同学们还拉着我的手说:‘实在是太精彩了耶!你一定能够当上班长!’统计票数的时候,我的得票数最多。”李军大概都有点得意忘形了。

看着儿子表现得那么出色,而且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认可,成为一名班干部,李保义夫妇自然也感到万分的自豪。不过,看到儿子那骄傲得有点过头的样子,李保义又对他说:

“当上班干部是你努力的结果,爸爸妈妈祝贺你!但是,班干部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的,是为全体同学服务的,选上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当好才是更重要的!”

“我会做的很好的,爸爸,你们应该相信我。”李军有信心地说。

虽然,李军在当班长过程中也有不快,但他会及时向父母请教。因此,他的班长当得还算顺利。

李保义夫妇认为,老师在课堂里传授的知识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很多东西还需要孩子在课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生活这所大学校里充实自己,成长自己;世界很大,很精彩,课堂外的天空更是广阔无限。

所以,夫妇俩就让儿子广泛地阅读书籍。其实,有节制地引导孩子看闲书,只有好处,不会有坏处的。在父母的引导下,李军又看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有时,夫妇俩还把金庸的一些武侠小说、卡通书让他有选择性地看,对他以后的作文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久,夫妇俩又引导李军学习画画,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提高了他的审美眼光。

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小学五年很快过去了。当李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里最好的中学,迈向他人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时,李保义夫妇不得不承认:李军再不是小孩子了,他长大了!

2.硕果累累的中学生活

因为李军在小学时打好了基础,所以,他轻轻松松地就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实验中学。

李军的父母知道,中学生活除了学习以外,还有许多他以前不曾遇到的问题等待着他去面对、去解决,在这同时,李保义夫妇也做好了足够的准备,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儿子新的困难,并随时引导他克服困难。

现在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了,一惯地用分数、名次来约束孩子,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其实对孩子是一个误导。教子经验李保义夫妇深知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发挥孩子的潜能;而应试教育虽以追求考分、升学为惟一目的,但在方法上,应试教育重在灌输。李保义夫妇自李军上了中学后,对他从不在分数上死卡,也没有让他把以前的爱好丢掉。

李军上中学后,因为他没有住校,李保义夫妇对儿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颇为了解,可随时引导他。所以,他的成绩在上中学后仍在班上冒尖,仍然是班长。

李军上初一那阵子,有一段时间迷上了象棋。李保义夫妇就让他学象棋,还买来有关象棋的书让他看。当学到真的能和别人旗鼓相当地下上一两盘时,他又转移了兴趣,喜欢上了游泳、围棋。李保义夫妇就让他学,还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条件。其他如滑冰、学电子琴,只要他感兴趣,都让他试试。李军上初中后,体育成绩稍差,李保义就带着他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引导他对体育发生兴趣,以增加他的协调能力。

学校举行的棋类比赛,李军也报名参加了,居然拿回奖来;学校举办晚会,他也能上台唱两句,还表演电子琴;周围同学都挺喜欢活泼聪明而又随和的李军。

当时李保义夫妇觉得,从小对孩子的引导就是为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变成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责任是在于发现。做父母的应该多些引导,少点命令,更不能因为孩子的兴趣不合父母之意便去横加干涉,那样,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于是,夫妇俩决定让他自己做主。看到父母不仅没干涉,脸上反而和颜悦色时,李军原先的愁容也舒展开了,高兴得一下蹦起来。原来,李军的烦恼,来自于父母的压力。

有一段时间,当金庸、梁羽生的小说在同学中广为流行时,大家都抢着看。同学在一起议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时,如果哪位同学一点都不知道,插不上嘴,很丢面子,会被人瞧不起的。于是李军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结果一看就放不下手,看了这本还想看那本。他本来就是个喜爱新事物爱入迷的孩子,看武侠小说就更是难以控制自己了。但是李军没有向家长提出要买武侠小说,他在读了几本后,凭自己的毅力刹住了车,没有再看下去。这与父母从小对他多方面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

开始他在晚上做完作业时,偷偷地读,以为家长不知道,其实父母已经发觉了,但是他们没有急于干涉,克制着自己,再等一下,看看儿子的自制力如何,如果他自己能抑制住,那是再好没有了,对他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结果,他没有使父母失望。

李军在初一时,体育成绩有所上升,在初二的运动会上,他的100米和200米短跑还得过第一名。初二运动会来临时,他告诉父亲他不参加这两个项目了,因为他班上不缺少短跑能手,但是长跑中,厉害的不多。为了让班级在这个奖项上不闹空荒,他决定改报运动会1000米的项目。

于是,在运动会开始前一个多月,他就开始训练。为了提高耐力,每天早上,爸爸陪他去登山。

正式比赛那天,李军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比赛,晚上回来时,却显得特别沮丧。原来,他一块奖牌没拿到。

“爸爸,这个月白拼命苦练了,早知这样,还不如稳拿两个短跑冠军呢。”

“但爸爸祝贺你,你已经尽力拼搏了。”李保义还是很高兴地对他说。

“因为你为此努力了,你做了你应该做的。”李保义又说。

“一块奖牌都拿不到,不是等于没做?”

“儿子,一个人的价值,不一定在于他拥有什么样的结果,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爸爸,你的意思是……”李军搔了搔头,一脸的疑惑。

李保义笑了。是的,让一个15岁的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李保义相信,这一段长跑训练的日子一定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随着时间的流逝,儿子的阅历会慢慢地丰富起来,那时候,他一定会明白父亲说这番话的良苦用心。

李军很有数学天赋,小时候,走在路上,看到空中飞过的燕子,街上行驶的汽车,他都要停下来数数,看一看。母亲趁机问他一些简单的加减法,他很快就答上来了。上学后,他特爱数学课,并抢着回答问题,有时别人没反应过来,他早已按捺不住。

李军上中学后,数学比赛的次数较多。每次李军参加比赛,都要获奖。从初一到初三,他得过4次一等奖,2次二等奖。教子经验李军上初二下学期对计算机入迷了,夫妇俩并没有特意引导,完全是他自己的兴趣所致。他在第15届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计算机)竞赛中获得二等奖。获奖后,老师问他妈妈:“你们给他请家教了吗?”杨学玲说:“没有啊。”老师说:“这奇怪了,这次考的不仅仅是编程问题,涉及到大学数学的知识,不学大学课程哪行?”杨学玲回家问李军,李军说,“这有什么奇怪,我自己看书呗。弄不懂,你不去翻书怎么行?又没有人告诉你。”杨学玲很高兴,到了一定时候,兴趣就能引导孩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那时根本不用家长去催促他,完全变成他的一种自觉,一种生活的需求了。看来,她和丈夫从小对孩子花费在引导上的心血没白费。

计算机比赛获奖后,李军向妈妈提出要买一台电脑。杨学玲说,“等下一次获奖,或到了中学再买好不好?”后来李军就没再提这个事。过了一段时间,李保义看到李军对电脑那么痴迷,每天到有电脑的同学家去玩,就和爱人商量,还是买一台电脑吧。于是他们买了一台586电脑。李军很高兴,一有空,就扑在电脑上。后来他又对组装电脑感兴趣。开始李保义请遥感所的研究生帮助李军,后来李军就能独立组装了。在组装电脑的过程中,他弄明白了电脑的各种部件、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电脑的原理,锻炼了动手能力。那一段时间,李军有时忙到深夜一两点钟。夫妇俩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学习,因为李军所在的实验班对学习抓得很紧,如果学习滑坡了,跟不上班,将来就可能被淘汰。李军看出了母亲心中的不安,就安慰她:“妈,你别着急,我心里有数,不会影响学习的。”果然,后来李军晚上再没有熬那么晚,期末考试成绩仍不错。

李军上初三后,李保义夫妇除了引导他挑选对中考有益的复习书外,也没让他放弃他爱读的一些世界名著。因为这可以培养他的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的。当时,李军最喜欢读的书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李军说,他读完后为小说文笔的简练,意蕴的深厚而惊叹。

李军在初中的三年时间,得益于李保义夫妇对他的引导,在中考中,成绩仍位居全班第一名。

3.五彩缤纷的高中生活

李军考入高中后被学校分配到了一(8)班这个尖子班。高一(8)班的班主任看了他的档案之后,找他谈了一次话,便决定让他当班长。李军因为刚入高中,很多事情都是他所未曾经历过的,因此还经常询问父母。就拿当班长这件事情来说吧,他在得知老师要让他当班长之后,便回家问父母,要不要继续当班长。

的确,在高中当班长的确比初中阶段要难多了。因为到了高中以后,老师觉得你长大了,很多事情都会让你自己去处理,再加上高中的事情的确比较多。

所以,李军最辛酸的体会就是在高中当班长。本来,高中学习比较紧,而作为班长,杂事也较多。当时为了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李军因为小时候父母为他订过《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他在父母的引导下对这两份报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而且,他觉得,对他的学习也有帮助,就为同学们订阅了这两份报纸。

领报纸的手续很简单,就是每天中午去校传达室领取。但有的同学先看过报纸后,就乱放;有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一些同学在经过时不注意就踩得污七八糟。因为就订一份报纸,同学轮流看,这样简直没法看了。所以,李军买了两个报纸夹,叮嘱同学们看完后再夹好。这样一来大家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高一下学期的六月份,因天气热,教室里两台吊扇风力太小,李军就把这事反映给班主任,老师建议他去学校教导处问一问。他把天气热,同学无心学习情况一说,教导主任爽快地答应为他们再买一台吊扇,这就解决了又一个难题。

后来,李军又在周末举办英语角,为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周末的早上把同学聚在一起用口语交流。后来同学们反映效果很好。

李军这一切措施都是借助李保义夫妇小时候对他学习上的引导,从而用它又带动同学。

另外,李军又组织了同学晨跑,到高二时,他的跑步队伍已经壮大起来。

李军上了高中后,李保义夫妇没让他的生活变为“死”学。他们对儿子从小热爱看的“球赛”也未加杜绝,所以,李军上高中后,还加入了“叮当”足球队。

高一下学期,因为学习越来越紧张,加上父母的劝阻,好多同学都退出了球队。李军仍是球队的“独臂大侠”。

高一的暑假,为了让紧张了一年的李军得到一个放松的机会,以便让他在下半年投入到高二更加紧张的学习中,李保义夫妇就带李军到北京玩了几天。第一天带他去了天安门、故宫、北海;第二天去了颐和园、圆明园、清华大学;第三天去了天坛;休息半天后,又去了长城和十三陵;最后一天到王府井逛了一圈。

回家后,虽然有点累,但一家人兴致很高,李军为此还写了几篇随笔呢。专家指出:上了高中的孩子往往容易背负上三座大山:家长的、老师的以及同学的压力。因此这些孩子除了学还是学,长年累月,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抑。而李军的高中生活却是多姿多彩的,这可能与李保义夫妇从小引导他在学习、娱乐上互相协调有关。

李军在高中三年中成绩一直很稳定,所以,顺顺当当地,就考上了北京大学。

4.飞离父母的怀抱

在北大学习了两年后,李军又有了新的目标,所以,大二那年的暑假,李军一回到家,就开始向他的父母讲他这个学期的感受。

“爸,妈,北大真不愧是全国一流的学府,在北大学习的两年中,我听过各种学术讲座,其间也到过清华、人大等学校听过课。”

“这就好,不能光拘泥于自己学的专业,也广泛地多读一些书,多听听其他专业的课。”父母对他说。

“可是,爸,我觉得中国的大学是一考定终身,分数决定一切,一分之间,将有天壤之别,这就显得有一点没有意思了。而我听同学说,美国大学力求全方位地了解了一个人的人格与能力,他们看重的是学生人格的魅力、发展潜力以及个人的综合素质,到美国留学,可是一种锻炼的机会呀。”李军说出了他的想法。

“咱可不出国,等等,”舍不得儿子的妈妈忙说:“你学的又是计算机专业,而且,你不是又学好了外语吗?毕业后,凭你的能力在国内干一番事业多好!”

“妈妈,您的思想有些过时了,现在可是高科技发达的时候呀,‘欲游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我们要放眼世界,学习、掌握世界一流的科学知识,就得离开家园,到发达国家去学习。”李军一口气地说着,让父母听了竟觉得句句在理,有些无言以对了。

做父母的当然理解儿子的心,况且,儿子向来是既说就做的。所以,父亲对他说:“你是想去美国留学吗?”“对。”李军点点头,说:“我觉得美国的耶鲁大学很好,如果到美国留学,我就选择耶鲁。”

在得到父母的应允后,李军就着手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始复习功课。

新学期开始时,李军的托福学习计划早已施行。进入学校后,李军的生活更紧张了,为了能多出时间来攻读GRE之类的书,他原来恪守着一日三餐都去大食堂的良好饮食习惯,变成了“就近用餐”,或是吃白水泡方便面,或是啃吃馒头,有时他就在图书馆里看书看到晚上十点多。

作为父母,李保义夫妇只是在家不断地接到他从北京传来的好消息。

“爸,妈,我的英语已向七级进军了。”

“爸爸,我的托福成绩才考了675分,我觉得我没发挥好。”

“妈妈,我的GRE成绩出来了,也许是我还是没复习好,才考了2258分。要是这次考不上,我还要再考。考完以后,我觉得很轻松,想参加学校的一些社会工作了,这样,也有助于以后大学毕业后走上社会了。”

父母在听到儿子的这些情况和打算时,开始为自己的儿子骄傲了,儿子才十九岁,就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去奋斗。他们相信自己的儿子,就是考不上耶鲁大学,儿子干其他的工作,照样是出色的。

但令夫妇俩感到惊喜的是,不久,儿子把收到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消息用电话告诉了父母。

十九岁的儿子已经长大了,带着他的梦想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引导: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捷径

——对李军父母、老师的采访

对李军父亲李保义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5日

地点:齐齐哈尔李军家中

采访人:北京晨曦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晨曦

李保义:从小引导孩子循序渐进地

打好学习基础晨曦:通过对李军的教育,你认为什么对孩子最重要?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详细谈谈。李保义:我觉得,学好基础知识对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最重要。我们对李军学习的引导,是从他小时候开始的。我们的先人老子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基础是多么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学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将来学习价值较大而又应用广泛的内容。

在同时学习的各个学科中,都有主要和次要的部分。对于上中学的孩子来说,课本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等是学习每一学科的基础。不断巩固、强化这些知识内容就会使学习不断深入。主要部分学好了,次要部分就容易掌握了。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数学则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必须首先学好。外语又是今后深造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价值很大,也要下一番功夫。

让孩子打好基础是最最重要的。而李军的成功之道,就在于他在学习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在教导李军这方面,主要是指导他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按一定的顺序学习。只有按照这个顺序,才能理清学习的脉络,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有了一个系统的总体观念,才容易高瞻远瞩,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质。人们认识事物也有一个顺序,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离开了这个顺序,得到的必然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知识。晨曦:听李军说,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在于他上课注意力十分集中,能十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请问,你们在引导他加强注意力方面采取了什么好方法?李保义:李军的这种专注习惯是我们从小对他引导的结果。做为父母,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经历过来的,自然懂得专注的重要性。

教过李军的老师几乎都这样评价李军:“李军在听课时,精力特别集中,眼神一直跟着老师,教这样的学生,老师上课特别提情绪。”李军在我们省优秀中学生座谈会上曾这样说:“听讲时我一点也不敢马虎,老师所讲的东西我都巴不得找一把刀子刻进脑子里。”1997年的春节前后正播放电视剧《水浒传》。当我们都在全神贯注看电视时,而最喜欢《水浒传》的李军却在集中精力做练习题,好像根本未开电视机一样。李军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投入,什么也不能干扰他。

对于李军的专注习惯加以引导,我们也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李军两三岁时,观察蚂蚁搬家能看上近一个小时不肯离去;看画书入迷时竟忘记吃饭,不肯睡觉。每当搭积木、插汽车模型时他总是一气呵成;浇花,做游戏也是那样专注,谁也别想打扰他。对此我们适当调控,但不强行制止,工作不忙还随他一起观看。他的专注习惯就是从游戏中,从日常生活、学习中,从自己成功的喜悦等情感体验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而我们对他的培养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就是不加干预,基本上任其自然发展。这是第一阶段。

后来,我们从书上看到,孩子的专注精神从心理学上讲,属于注意的稳定性和意志的坚韧性问题。它是孩子今后学习、工作,尤其是创造发明的一种可贵心理品质,必须从小注意培养。例如:孩子一般都乐意大人关注他,所以,当孩子集中注意和坚持一种有益活动时,家长应该用自己的注意去增加孩子注意稳定的时间。尤其是当那些注意力、自制力差的孩子开始或坚持活动时,家长要特别给予注意,或点头微笑,或口头表扬,或走到他身边称赞地拍拍他的肩膀,使孩子从自己进步的“脚印”中获得成功、胜利等情感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和力量。这时,我们对李军的专注习惯的培养,就已上升到自觉的阶段,注意用心理学来指导我们家长自己,然后再去培养孩子。这是第二阶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知识范围的拓宽,不仅要继续增强他从事各种有益活动和学习的兴趣,而且要通过教育,让孩子逐渐懂得其意义,使有意注意的水平逐渐增高,并能排除干扰,将一般注意水平提高到高层次的专注水平,达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晨曦:请问李教授,李军从小学到大学,总是乐意帮助班级做事,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把爱给了集体,在这一方面,你们是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李保义:孩子最终要长成社会中的人,要想让他将来为社会做些事,就要从小引导他这方面的意识。我们是这样引导他的:

首先,引导孩子感知别人对自己的爱和奉献。引导孩子感知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所不在的,否则,他会视而不见。多提出问题让孩子去关注,让他参与我们的日常家务,比如:李军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一起买菜,这就得让孩子知道菜买回后要洗干净,做熟了才可以吃;让他知道自己的长辈是怎么样关心自己的;自己的漂亮衣服是哪儿来的;在生病的时候和过生日的时候,亲人都是怎么做的等等,这些都让孩子去关注。让孩子感知的范围要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身边的亲人扩展到社会上。通过感知,让他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恩情,通过感知让他体会人们对社会、对别人的责任、义务和奉献,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引导孩子多为别人着想,以及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包括父母、大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等。这样可以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我们的家长一般都只关心孩子的需要,是渴了、饿了、冷了等,没有让孩子知道身边的亲人也是有需要的。让孩子知道我们家长也都有喜、怒、哀、乐,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一样,也需要营养,吃得好身体就好;在生病的时候也需要别人的照顾。

第三,还让孩子学习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是在感知别人的爱和知道每个人都有需求的基础上,很自觉的这样做的。这样就会使孩子有一颗敏感、温存、善良的心,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责任感、义务感,学会尊重关心别人;让孩子用自己的行为来回报父母。

总之,因为孩子小,理解能力有限,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体会到责任、义务和奉献,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对李军母亲杨学玲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5日

地点:齐齐哈尔李军家中

采访人:北京晨曦少年儿童教育研究中心晨曦

扬学玲: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生活

习惯和道德品质晨曦:杨老师你好!作为李军的母亲,请你谈谈你是如何对李军进行教育的。杨学玲: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首先是,我们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他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这样说,李军是个聪明的孩子,从五岁起,他就能用我们教过他的汉字学着大人读儿童画报上的小故事。他学什么都很快,但是,刚开始他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就先引导他在生活上建立好习惯。生活上有了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我们从孩子两岁时就注意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做一些引导。李军上小学时才4岁,我们就要求他起床后先把被子叠好,放学后把书包放好,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等等,从具体的小事培养孩子有条不紊、有始有终地做事情。当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家长要有耐心,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一般情况下,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杂乱无章。如果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生活习惯的培养,犹如一条腿走路,是长不了的。只有培养生活习惯和培养学习习惯双管齐下,才能明显见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容易克服了。即使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如果生活习惯较差,最终成绩也会大幅度下降,甚至变为差等生。

为了引导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我和他爸处处以身作则。因为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例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叠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时把被子叠好;让孩子随时摆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个有条不紊的习惯;要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当然要率先勤奋学习。必须明确,仅仅掏钱把孩子送进学校或请家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读书成癖,并挤时间搞点创作,对孩子就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就慢慢养成自觉主动、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保证。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自然需要成人的指导和帮助,需要父母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习惯相比,还是容易得多。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为过程,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要想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不良习惯是可以改造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价,要花费家长、教师巨大的精力。因此,应当及时发现和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应当说,适时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我和他爸感受颇深。晨曦:你常对李军讲,学生不但要学习好,还要品德好,只有品德好了,学习好才有意义。你能为我们讲一下你在这方面是如何引导、教育李军的吗?杨学玲:我这个人平时有个习惯,总喜欢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告知孩子,要求明确,便于记忆。孩子从出生到上初中,三个时期三句话:学龄前要求孩子听话、明理;上小学则讲“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上初中时强调“苦要能吃,福要会享”。

孩子上学前,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教会孩子“听话、明理”,为此,我们制定了一条家庭纪律,态度一致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尽量做到既敢于拒绝,又善于拒绝,绝不姑息迁就,事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拒绝的道理。

孩子上小学后,我经常给孩子讲的一句话是:“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树要成材得修剪,人要成才得管教。被人管当然不自在,有时还会是很痛苦的。就像修剪小树,树还要流泪呢。但是,树若不修就会长歪,人若不管就会变坏。自己要想成才就不能那么自在,在家要服家长管,在校要服老师管。尤为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管住自己。家长只要引导得法,给孩子讲清道理,立好规矩,提出要求,明确措施,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孩子就一定能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李军上初中后,我常说的一句话是:“苦要能吃,福要会享。”为此,我时不时地讲些不能吃苦,不会享福的事例,还结合有关电视剧的剧情让他体味其中的含义。人不能吃苦,不会享福,则不能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有一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去白云山旅游,除集体交费外,我们给他带了80多元零用钱。在山上的那几天,定点食堂的馒头又酸又粘,许多孩子都去小摊买饭吃,惟有李军和他的一个好朋友顿顿都在食堂吃饭,强吃这种难以下咽的馒头。几天下来,许多孩子花光了自己带的钱,多则二、三百元,少则一百多元,有的还向别人借钱。而李军回来交账时,却只花了五元多钱,我们问他:“那里的饭菜怎么样?”他说:“不好吃。馒头粘,菜没味,还喉咸,同学都不吃,去买炒面吃。”我责备他为什么不也买些好饭吃。他却说:“你不是要我‘苦要能吃,福要会享’吗?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吃苦的机会,我为什么不能锻炼一下自己呢?”在山上时,孩子为了补充营养,只花钱买了些黄瓜和西红柿。李军成熟了,正是这种成熟,使他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孩子无论走到哪儿,都让家长和老师放心。

对李军的老师孙志文的采访时间:2000年8月17日

地点:齐齐哈尔李志文老师的家中

采访人:晨曦

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是李军

成功的前提晨曦:孙老师你好!李军在学校成绩优异,请问你认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作为李军的老师,请问你是如何带领李军走上成功之路的?孙老师:我认为,李军的成功,在于他的学习方法正确,这可能与他父母在他小时候对他的引导有关。我作为他的老师,主要是辅导他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我很注意让学生听课记笔记,这样可以巩固其记忆。老师教给孩子的多是工具型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知识学好了,才能在理想的天空上尽情翱翔。

课堂笔记固然要记,但不必一字不漏地记。如果要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记下,那势必会失去许多理解、思考老师讲解内容的机会,课后又要看书,又要看笔记,还要重新消化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任务自然会很重。但课堂上不记笔记更不可取。虽然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课本上都有,但老师讲课前,根据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了相关书目,进行过认真备课。所讲的纲目顺序、要点难点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于他们理解、消化课文有一定帮助。特别是老师补充的知识,揭示的规律,解题的方法、技巧,都是需要反复琢磨和领会的,不记笔记,过一段时间很容易遗忘,想再补充整理就很困难了。

李军听课时,总是一边听一边记,他思想集中、积极思考,这就既巩固了记忆,又加强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另外,做课堂笔记需眼、耳、手、脑密切配合,大脑接受多种感觉器官综合刺激,使思维更加活跃;还能为课后复习提供线索和依据;若再根据课本、参考书,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将会使听课效果达到最高水平。

听好课,做好笔记,课下再根据参考书对笔记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定期根据笔记进行复习,我想这就是李军成功的秘诀之一吧!

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引导教育专家谈1.引导要从幼儿开始

一般来说,“引导”纯粹是一种行为的指引,当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未能有所判断,需要父母直接教他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让孩子的所为有所依循。这种直接式的行为指引,就是引导。

孩子自幼的良好生活习惯,包括早睡早起,注意卫生等,都属于家长应“引导”的范围。

当孩子渐渐懂事,还要对他们的其他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诸如:学习、交友等等方面。可以说,引导是一门学问,其中牵涉到很多技巧和变化,这些很值得父母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借鉴。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导孩子应从幼儿时就开始。因为每个孩子有许多陋习和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幼儿时出现的。引导就是令孩子舍弃陋习,并把他良好的习惯加以完善、巩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孩子就是引导孩子。

2.引导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从小引导孩子对美的欣赏

(1)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的美,大自然是对孩子进行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饱受大自然美的陶冶,可以使孩子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想像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会深深印入孩子的心田,成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孩子欣赏自然美,用以陶冶幼儿的心灵。具体做法是:①创设条件,使孩子充分地接触大自然。经常领他们到户外、河边、公园、林中玩耍、嬉戏,如有条件,可到农村、其他城市访亲问友,到较远的风景区旅游。千万不要把孩子局限在室内、院内狭小的天地里,并且还要向孩子描述自然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体验。②鼓励孩子模仿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叫的声音,如鸟叫、鹿鸣、风声、雨声、雷声、叮咚的泉水、直泄的瀑布声。③鼓励孩子模仿自然界中各种优美的形态,如柳枝随风摇曳、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猴子相互追逐、公鸡报晓的雄姿。④引导孩子把领略到的自然界的美好事物复述出来,或以绘画、泥塑、歌唱、舞蹈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2)教孩子画画

在你的孩子面前,放上洁白的纸、彩色的笔,并对他说;“你现在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吧!”这时,孩子最容易动笔画的就是房子和小人。尽管他画的人物,没有脖子,没有鼻子,5个手指大大地张开,比胳膊还长。但在他们的画中也会反映出他们和同伴在院里玩雪、他们用小铲铲雪、他们团雪球……这些他们感兴趣的经历,成为他们稚嫩的美的最初创造。

(3)引导孩子欣赏生活中的美

4到5岁的孩子,具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但欣赏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成人来引导的。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来欣赏,孩子无论对各种艺术作品、内容丰富的图片、漂亮的玩具、自然景观、环境、节日前的布置以及街头景色,都会在欣赏之中获得丰富的联想,欣赏能力和创造水平得到提高。

到底给孩子欣赏些什么好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①美丽的服装、装饰。

服装是人人都穿的,孩子也不例外。花样繁多的服装,花花绿绿。非常美丽,孩子虽小,但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有的喜欢颜色漂亮的,有的喜欢服装上锈有小动物图案的;在颜色的选择上,有的孩子喜欢蓝色,有的孩子喜欢红色,都各有不同的欣赏倾向,不同的爱好。

头饰也是一样,特别是现在,市场繁荣,各种各样的头饰,五彩缤纷,琳琅满目,都让人爱不释手。孩子通过看和比较,在选择中获得了美的感受,美的熏陶,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鉴赏能力。

②多看图书、图片。图书是孩子最好的伙伴,插图色彩鲜艳,主题突出,情节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了解孩子对图书的需要,是教育孩子的良好途径。成人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生动、艺术手法不同,典型的儿童读物,给孩子欣赏。如《米老鼠与唐老鸭》、《白雪公主》、《西游记》,都是孩子所喜欢的作品。日本水上勉创作的《一休》电视动画片,每次放映,都吸引着众多的孩子;韩美林画的形态各异的动物:形象憨厚的小熊、温顺的小鹿、调皮的小猴子……都受到孩子们的珍爱;陈秋草为孩子们画的国画《小蝌蝌找妈妈》也活灵活现地铭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图片,也是供给孩子们欣赏的好教材。如:中国古代建筑图片,故宫、北海、天坛等,其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同时能帮孩子认识古代建筑的特征。它特有的颜色、形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便于孩子观察,获得知识,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还有一些内容丰富的国画、水粉画、漫画、情节画、故事连环画等等,都可供孩子欣赏。

③美术作品。孩子看美术作品有他独特的地方。成人看出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孩子看得懂的,成人不一定明白。所以应常带孩子去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他们有什么不明白的,成人可帮他们解释;成人也可以讲讲自己的看法,作为孩子欣赏的借鉴。可欣赏的内容多种多样,同年龄儿童的作品、中学生的好作品、外国儿童的美术作品等,可以从多种角度,让孩子尽情地去看,去讲。

④自然景色。

我国的自然风景是非常宜人的,四季风光、湖光山色,充满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我们一定要多让孩子到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的美,去发掘美的存在。

在城市,可带孩子去公园,根据四季变化去“找”四季的不同景色;观察早晨日出和晚上日落时云霞的变幻;观察天空和白云苍狗的变化。

在农村,可带孩子去田野散步,走一走乡间的小道,走一走田畦、垅堤,饲养小动物,培养孩子的爱心。

欣赏大自然,参观大自然,可以使幼儿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也为他们从小热爱自然科学,热爱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

⑥参观玩具。

大型绒毛玩具、各种声响玩具,五光十色的积木、积塑、各民族的布娃娃,上发条和电动的玩具等,都是值得孩子欣赏的物品。许多玩具造型生动活泼,既供孩子玩耍,又供孩子欣赏,使幼儿百看不腻、百玩不厌。

引导孩子把书读薄

学生要想学好功课,首先必须能学进去。学进去的基本方法是“找三点”,把书越读越薄。所谓“找三点”是指找出课本中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有经验的老师一般都能把这三点讲授清楚。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本中划出知识点,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就被大大压缩了;在知识点中再找出重点,所学内容又会进一步缩减;最后掌握所学内容的难点,课本就会越读越薄。家长的教育工作主要是配合老师,帮助孩子理出这些知识点和重点,结合孩子的情况找出难点和疑点,进而督促孩子掌握这些内容,真正做到把书读薄。

以历史课为范例,家长应在学生考试前,教孩子如何整理知识点,并把全书内容压缩整理为几页纸的内容。孩子学会了这几页纸上的内容,也就掌握了全书。然后教孩子循着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孩子自己理清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并熟练地掌握这一方法。

引导孩子从课本中跳出来

学好功课不仅要学进去,还要能跳出来。跳出来的基本方法是:在分类学习的基础上,把所学内容理成知识树,将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织成网,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孩子学了很多,但脑中仍是一团麻的问题。专家指出:所谓科学,通俗地说就是分科之学。人们把各种知识分门别类,按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及运动规律加以研究,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同时,每门学科又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分成多层次的细类,并结合成独立的知识树。例如几何学,有不少专家就把它称之为“四公理几何学”。欧氏几何学有五个公设,后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为结合公理、顺序公理、合同公理、平行公理和连续公理等五组公理,因为其中的平行公理后来被人们发现是不可证明的,所以才有“四公理几何学”之称。正是从以上公理出发,人们推导出了几百条定理、定义,从而形成了几何学的完整体系。那么,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几何时,就应当先引导孩子掌握其最基本的东西,再逐步展开。

学生在了解了每门学科的知识概貌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内容彻底弄通弄懂。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把所学内容理成线、穿成串、织成网。

比如历史课的内容,可以理成历史事件的年代线、历史人物的年代线、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线、政治文化科技线、改朝换代的意义作用线、农民起义的意义作用线等等。而后,再融会贯通。以农民起义的意义为例,可以把历次农民起义的意义中相同的部分抽出来,了解其意义的共同点,与此同时,也就了解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农民起义的特殊意义。这样做,一是加深了理解,二是学会了简单的抽象。先把各次农民起义的具体意义抽象为共同的东西来把握,再从抽象还原为各自具体的特殊意义,实际上已初步学会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学习方法。

再如历朝历代的科技发展线,把其相同的东西找出来,又可理成天文历法线、数学成就线、生产工具改进线等等。再把同一朝代各项科技成就的发明时间、发明人、生产力状况及其发明意义整理到一块,那么,就把所学的东西连成了线、穿成了串、织成了网,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就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科技发展的历史,最终从课本中跳了出来。

对所学的每门学科都可以这样做。一般说来,数理化不用理,其线索也是清楚的,关键是弄清定理、定义、公式的来源和基本内涵,掌握不同单位的量之间的换算关系,熟练地运用它们去解题。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概念抓起。最简单、最基础的概念,往往也是最易忽视、最难把握的概念。

语文则可分成拼音、古文、词意理解、段落排序、知识背诵、修辞语法、作文等若干部分,先分部分进行学习,把每一部分学精学透,再做综合练习。语文学习的落脚点,最终都应落实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写作上。

英语也可分为音标、单词和词组、词法、句型、时态、语态、从句等若干部分。其中的音标又分成:给单词注音标、给字母组合注音标等;词法又分成:冠词的用法、名词复数的变化、代词的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及用法、介词的用法、动词过去分词的变化及用法、动名词的用法、动词不定式的用法等等。也是先分部分学习,再做综合练习。英语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组成句子,正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以及对面前题材的描述上。也就是说,学会熟练地运用英语听、说、读、写。

要多引导孩子提问题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如一个几岁的小孩往往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强调“学贵善疑”,即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是善于提出问题和提出水平较高的问题。任何一个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学习深入的结果,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的产物。

引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呢?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首先要引导孩子具备对提问的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的前头。所以要从小引导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有畏难情绪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2)引导孩子远离对老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造。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要出现差错,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

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这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引导孩子在提问时先思后问

孩子在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则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这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专家指出必须引导孩子明确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

教孩子学会制定学习计划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此,家长必须非常具体地帮助孩子制定出学习目标。这种目标能中止孩子顾此失彼的做法,使其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1)计划内容一般分为五个部分

①全学期学习的总目标和时间安排。

②分科学习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在制订分科计划时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例如中学生的语文和数学。因为学好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第二,既要有重点,又不能偏科。

学科的重点指的是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学科(如中学生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二是在某一学习阶段,主要学科中学得比较差的学科;三是某一学习阶段,非主要学科中学得比较差的学科。

防止偏科是因为各门功课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偏废了哪一门学科都必然影响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不偏科绝不是说要平均使用学习时间和精力。在总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应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主要的学科上,特别是用在主要学科中的薄弱学科上;另一方面也应抽出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他学科上。要从各学科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使各学科都能得到它应得到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③系统自学的目的、要求和时间的安排。需要系统自学的内容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往学过的课程中缺漏的部分;二是教材本身可以不受老师教学进度的限制,可提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三是配合教材学习有关的读物。这三方面的自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④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其他学习活动,以及阅读课外书籍的目的、内容。

⑤坚持身体锻炼的目的、要求和时间安排。

(2)周学习计划的制订方法

在执行总的学习计划过程中,还要制订月计划和周计划。周计划最常用,现说明其制订方法:

①统计非学习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占用的时间总量(确定不可缺少的时间),如吃饭、睡觉等时间;家务及其他活动;由于时间冲突,不再用于学习的时间。周六、周日晚上或其他一些时间,很有可能用于社交或娱乐活动。从自我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非常重要,谁也不会心甘情愿让自己学习。因此,不要把这些时间安排在学习上,学习之外的诱惑力肯定会占上风。

②计划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及其分配。

把计算出的学习时间量分散到一周的每一天当中去,安排在适当的学习时间里,并列出一星期活动及学习时间表。在安排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确定一天之内哪段时间自己的感觉最好,大脑最敏捷,将这段时间用在学习上。

其二,要避免连续学习超过2小时而不中断,应安排半小时的休息时间。研究成果表明:人们采用工作—休息—工作的方式比工作—工作—工作的方式效率高。

其三,努力做到课后马上安排复习,因为这段时间很特殊,思路仍然围绕在这个科目上,上课的内容还很清晰,解释和例子还记忆犹新。这是学习效果最佳的黄金时间,必须抓住这段时间学习和做作业,尤其是数学和理化作业,这时公式和技巧很容易记住并易于应用,理解力和记忆力也能得到加强。

③检查。

制作并使用下面这张自我督促表,并把这张表贴在墙上或夹在笔记本里,至少应保存三个星期。

日期计划学习时间实际学习时间自我评价

(3)学习计划的调整及注意事项

①制订学习计划要避免对自己提出苛刻的要求,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定出过高的不现实的目标,或许随之而来的是挫折和失败。所以,要从小目标开始,树立信心,获得技能,进而实现雄心壮志。

②在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如果计划不现实,或自己的活动和应尽的职责有所变动,修改计划是必要的。因为这是自己的计划,所以应该让计划适合自己,为自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