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美丽的家园
14496800000058

第58章 大昭寺

“去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这是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就冲着这句话,进藏的当天下午我们一行人就去参观了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整洁而美丽的八角街(当地人也称八廓街)围绕着大昭寺延伸而去。时令已是8月中旬,但迟来的春风似乎伴随着我们的脚步刚刚到达这片神奇的土地,两边的道旁柳显得格外的繁茂和碧绿,摆放在广场中央的各种花卉更是在暖风和阳光下含苞怒放,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导游介绍,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两万五千一百余平方米,有二十多个殿堂。当我们走近大昭寺的寺门前,看到近百位藏族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一排排摆开,正在进行磕长头礼拜:只见他(她)们个个脱去靴子,束紧腰带,收腹挺胸,先将双手掌心向前高高地举过头顶,然后齐齐地下放至胸前,做一个许愿的姿势后,再将双臂向前平伸出去,同时跪下双膝,身子匍匐而下,这样整个身体就与地上石板面对面地贴到了一起;少顷,双手撑起前身,双膝直立,又收腹挺胸,继续礼拜,周而复始……由于长年受信徒们衣物的摩擦,地面的石板都被擦拭得光亮如镜了。那场面之大、虔诚之态、肃穆之状,是我第一次所见,感到十分的惊奇和感动。导游说,藏族朝拜者,有的从数千里外来,到了大昭寺,都要行此长头礼,时间常常持续大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由此可知,大昭寺在藏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是无与伦比的了。

走进大殿,我们按照当地的习俗从左向右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据说这八位弟子都曾为弘扬黄教作出过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是这八大弟子之一,可见他们还是同门弟兄。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很虔诚,在观世音菩萨塑像边我就看到有朝拜者往菩萨的脸上涂金粉。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金身塑像。导游说,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还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接着参观了位于南墙与东墙拐弯处的佛殿,这里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是无量光佛佛殿,这里还可以看到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无量光佛佛殿一样的木柱,一共8根。这些木雕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成为了传世国宝。再往下的佛殿里有一尊在拉萨十分出名的强巴佛,据说他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都要把他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以保佑人们生活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转过殿角,就能看到一幅精美的长卷壁画,内容是7世纪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这是一个7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场面十分宏大。由于藏族人民对佛教十分的虔诚,所以每一个殿堂都挤满了转经的信徒,我们只好在烟雾弥漫和汹涌的诵经声中身贴身地跟着转,这种场景自然是我前所未见的。

逛完大殿,从楼梯上至二楼和三楼的平台,整个大昭寺便一览无余了:主殿高4层,坐东面西,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理想宇宙模式。建筑风格上,采取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不仅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建筑艺术瑰宝。俯视大昭寺广场,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芒四射,灿烂无比,令人心旷神怡。

大昭寺,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堂。在筹建过程中,藏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大昭寺刚开始动工的时候困难重重,当时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对此,谁也束手无策。文成公主知道这一情况后,对整个地形进行了全面的观察。然后顺延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大家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要建的大昭寺地址就在罗刹女的心脏湖泊上,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建议说要建大昭寺就必须填湖,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庙才能建起来。公主还推算,红山(布达拉宫所在地)东1公里的地方,才是建庙的最佳方位。文成公主虽然指明了建寺的方位,但是尺尊公主却不太愿意遵循,因为那关系到面子问题。在骑虎难下之时,松赞干布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一天,松赞干布请尺尊公主出来散心,两人并肩骑马,一路说笑。当松赞干布问起建寺情形,尺尊公主面有难色。松赞干布拿起公主的手,从上面摘下一个戒指,对公主说:“这样吧,我将戒指抛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让上天决定吧!”聪明的尺尊公主也明白了国王的苦心。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这样,文成公主为大昭寺指明的地址就确定了下来。

浩大的填湖建寺工程就开始了。然而填湖谈何容易,最为关键是那么多的土、石用什么运输?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眼前,让松赞干布寝食难安。文成公主深知松赞干布的政治谋略:一方面为迁都做准备,使吐蕃王朝走出狭窄的山南地方,因为拉萨河谷是西藏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界处,松赞干布又刚刚征服拉萨河谷北面的一个叫“苏毗”的牧业部落,吐蕃王朝本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在此立都最为合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山南旧贵族势力的牵制。同时,她更懂得松赞干布的难处:谁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但松赞干布要用牦牛来驮土的话,就得从山南征调,那样势必引起贵族“劳民伤财”的非议,而且有可能引起政治上的动乱。但如果用人工挑土,那土何时才能把湖填平?思来想去,她突然想到了拉萨河谷里的遍地白山羊。何不用白山羊驮土呢?这样不仅可以省去许多劳力,而且运输量也将大大加快,既经济又省事,一举而两得。她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立刻得到了他的欣然赞同,一场浩大的人羊填湖的壮观场面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建主宫的同时,文成公主又向松赞干布推荐了在边远地区另外建12座小寺院,将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镇住,这样,就不会有后患了。松赞干布采纳了她的意见,所以大昭寺大大小小共有13座寺院。更为有趣的是“羊驮土”这件事还形成了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久而久之,“热萨”便演变成了“拉萨”。而“拉萨”在藏语中是“佛地”的意思,“佛地”自然是神圣的地方,这样,本来一个很普通“白山羊驮土”现象便变成了“圣地”的代名词了。

走出大昭寺,我一直在沉思。如果说开疆拓土、完成藏区的统一大业,是凭借松赞干布的英勇和才能取得,那么,在凝聚民心、友敌睦邻、固国安邦上就无不闪烁着文成公主的思想光辉和智慧的烈焰。大昭寺就是这一思想和智慧的活化石:它的落成不仅为当年松赞干布的迁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一千多年以来的汉藏人民相融相亲、世代友好搭起了永不垮塌的桥梁。藏族同胞对大昭寺如此顶礼膜拜、虔诚之至,除了民族的宗教信仰外,不也有一缕心香是祭拜给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都献给雪域高原的文成公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