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语言笔记
14516600000001

第1章 语言理论(1)

(一)语言的起源

盖意由物起,既有此物,即有此意;既有此意,即有此音。及声音演为言语,而言语之音,即像唇舌口气所出之音。迨言语易为文字,而文字之音,复本于言语所发之音。

摘自刘师培《正名偶论》《左盦外集》北京修绠堂1928年版第6卷

太古之世,獉獉,蛮烟,瘴雾,洪水,猛兽,环人类皆是也。其势力之大,之勇,盖几令吾人类有不能安居之势。人居其间,穴居野处,无爪牙以争食,无毛羽以蔽寒,以渺渺之身,处多难之境;成育之期,又视他动物为长。于是不得不惨淡经营,共谋自卫之术。此共同之经营,人与猿所以同祖而歧系也。人类之进化也由是,言语之发生也亦由是。此共同之经营为何?则彼此互相团结以抵御外患是也。故恐惧警告叹息之声,于初民为最多。即今非洲南美诸土蛮言语之中,感叹之声独夥者,职此故也。不惟土蛮为然,即开明社会中,当事变陡至,出其不意,感情难制之时,亦仍但用感叹词以鸣其不平之感焉。

摘自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2页

发于自然,不假思索,此为言语最初之一时期,名曰发声时期。继是而进,则为摹声时期。发声期,全属于主观者也;摹声期则由主观的进而为客观的矣。摹声者,假物体自发之声,或反射之声为物体之表象也。

摘自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984年版第2页

言语为发表人类思想之具,思想苟有迁化,则言语之内涵亦随之而变。其外部之声音亦时有更易。意思为言语之内范(interform),声音为言语之外范(outerform)。而其变迁之原因约有三:一、摹仿,邻国言语相闻,常有互借。……二、比照,数语相较,因比较而生变化。……三、惰性,好逸恶劳,避繁趋简,人类之惰性影响于语言者至巨。

摘自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页

语言是从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使人脱离了其余的动物界,劳动创造了人,使人成为社会的产物,劳动也使人有了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想都早就产生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同人们的劳动过程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因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交流思想,协同共同劳动(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产生当初,也是异常简陋,语汇是很贫乏的,文法组织也是很原始的,但因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两个因素的结合全然随应社会的习惯约束,只要约定俗成,即便可以声入心通,富有因应社会而变迁改动的可能,可以因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组织的工具。

摘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当人类听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像水声的潺湲,雷声的劈历,玉声的丁东,金声的钅总钅仓,羊鸣的口羊,鹿鸣的呦,鸟鸣的即足,虫鸣的蟋蟀之类,就像鹦鹉一般地去摹仿,这种由摹仿得来的声音,和原始的简单声音相结合,就变成完整的语言。

摘自唐兰《古文字学导论》(1935年)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68—69页

我们由摹声法摹拟的,只是到某程度为止,并不能与原音一致。因此,虽则发出声音的主体相同,但摹拟它的方法却很多。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各自选择不同的音连结。不但因各国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而歧异。

摘自汪馥泉《语汇试论》《学术杂志》第2辑1940年3月

固然,新的语言,在社会发展的各阶段中,原是时刻在创造着的。但这种语言的创造,第一,不能是社会集团中某一个人的力量;第二,即是某一个人一时创造了一些新的语言,但也必须取得这一集团的人们的公认,而后方可在这一集团中使用,发生效力;第三,新的语言的创造,大都是跟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的要求而又通过了社会的人们而成为一种契约,一种不成文的文法。

摘自许杰《中国文法革新泛论》《文理月刊》第4、5期合刊1940年10月

(二)语言的性质及作用

语言者,思想之媒介,犹之钱币为货物之媒介。钱币之历史,始于以实物相交易,如余粟、余布等。其后用一定之矿物,如金、银等。其后始为一定之形式,如今日之金、银币。其进化之迹,为由自然品而嬗为制造品。语言亦然。鸟兽之语言,纯任自然,故不能应变无穷。人类语言,则始于写象自然,如鸟兽之名,多像其鸣声是也。其后渐偏于人为,则有抽象之名词,及画一之文法,与金钱之历史相类。又钱币之流行,常渐趋于大同,如其质不外乎金银,而其轻重及形式,虽未能一致,然亦大略相近。语言之将来,亦必如是,盖媒介物愈近于大同,则其媒介之价值愈大故也。

摘自蔡元培《在世界语学会欢迎会上演说词》《东方杂志》第9卷第5号1912年11月

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所以他的根据是还在思想。不识字的人尽可有思想,但不能用文字去发展他;哑子也尽可有思想,但不能用语言去发表他;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思想尽管可以一样,而发表思想的工具却就不能一样了。

摘自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1922年)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9页

人为万物之灵,有锐敏之感觉,有致密之思想。言语者,所以表现其感觉与思想者也。然距离稍远,则言者之声不达,此言语之功用被制于空间者也;声出即消,不留余响,此言语之功用被制于时间者也。民知既进,则所以表示其思想与感觉者,又有行远与传后之要求,于是文字生焉。文字既是语言之代用,其始起也,固与语言密合而无差也。然而人类有经济思想,则力求文字之简焉;又有美术思想,则又力求文字之工焉。坐此二因,文字之发生,本所以代语言者,竟与语言歧异而不相合。旷观大地文明民族,盖未有绝对文言一致者。盖其智力之弘,决不甘于粗代语言之初级文字而不求精进也。语言文字之初起,其组织盖亦错互而不醇。迨积年既久,随时改善,至于约定俗成,则形成共遵之规律而不可畔越。

摘自杨树达《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标记,也就是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情达意可以用各种的标记,可以通过各种的感觉。如用兰臭表示意气相投,兰臭便是一种嗅觉的标记,用握手表示情意相亲,握手便是一种触觉的标记。而最常用又最有用的,却是一种听觉的标记,就是口头的语言。普通所谓语言,便是指这一种口头语言而言。其次,为了留传久远起见,又须用文字做中介,把口头语言写录做文字。文字是诉诸视觉的标记,性质自然同听觉的语言不很同,但同语言很有密切关系。语言学书上往往并这文字也称作语言。而把口头语言叫做声音语或口头语,文字叫做文字语或书面语。较广义的语言,又是指语言和文字这两种而言。再看聋哑和婴儿,又颇有用摇头、摆手、顿脚等装态作势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事实。我们谈话、演说,也还时时利用它来做补助的标记。故有时更加扩大范围,又往往连这种态势也算做语言,把它叫作“态势语”。语言的更广义,又是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这三种。

摘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语言的确是标记的体系。一个语言的确就是一个标记。正如嵇康所谓“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趣举一名以为标识耳”(见《声无哀乐篇》)。因为语言是标记的体系,我们研究语言照例不能不考究标记的界说,成份,功能等等。我们知道,凡是标记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感觉映像,一个部分是事物概念。我们学习一个标记,必须学到,除出感觉所接触的感觉映像之外,还能知道感觉映像所标指的事物概念才算达到完成境界;倘只知道感觉映像一个部分,还不能说是已经知道了标记。……在语言上,所谓感觉映像就是声音,所谓概念就是意义。对于语言,也要不止知道某一语音,还能知道某一语音所标指的意义,方才算得完全知道某一语言记号。

摘自陈望道《漫谈文法学的对象以及标记能记所记意义之类》《语文周刊》第36期1939年3月

语文表现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记号。有人说“思想是无声的语言”;反过来说,也可以说“语言是有声的思想”,而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是有形迹的思想,或思想的记录。所以要研究语文的表现方法,就不得不注意到思维或意识现象。

摘自许杰《中国文法革新泛论》《文理月刊》第4、5期合刊1940年10月

中国的语文虽然在语音、语汇、语法上完全不和外国的语文一样,但在利用语音、语汇及语法的组织来表现某一个思维或意识现象而且要使这一集团的人都能共同了解,都是一样的。中国的语文虽然也有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如古文与语体、北方语与南方语的不同),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以内,他用语文所表现的思维或意识现象,却可以相互了解的(现代人做的古文,现代人不一定全都懂得,那是因为他所用的表现方式是古人的表现方式之故)。所以,语文现象特别是文法关系,是完全建筑在社会契约上面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关系。

摘自许杰《中国文法革新泛论》《文理月刊》第4、5期合刊1940年10月

语言是共同劳动的产物。人类的交际工具的语言,便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无形的造成一种“契约”的关系。同时,语言文字原来就是一种记号,这种记号的确立,而且要使这一种记号能够在这一个生活集团里的人都能共同的了解,也就非在无形中有一种相互了解的共同契约不可。

摘自许杰《中国文法革新泛论》《文理月刊》第4、5期合刊1940年10月

语言是什么?就是我们嘴里说的话。说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普通的事情,跟走路一样的普通。平常人很少有话而不说的,有些人无说话的必要也要说话。可是,我们想想看,一个人独自说话不说话?不,间或也有这种情形,我们就说那个人在那儿“自言自语”,仿佛有点儿反常。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说话和走路不同,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说得明白些,要有人听着,我们才说话。……说话的效用受两重限制,空间和时间。这两种限制都可以拿文字来突破。……大多数文字的目的在于传达远方,却意外地保存到后世;但也有打头儿就拿流传后世做目的的,例如哲学家或诗人,把他们的思想形之于文字,情感发之于诗歌,不但给同时的人看,并且还希望干百年后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他们。可是一般地说起来,文字只是语言的代替品,只是语言的记录。因此文字和语言常常相当一致,这是对的。可是不会绝对一致,因为语言是一边想着一边说的,文字却是思索了一道才写下的,比较更有条理。

摘自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页

语言是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工具。凡属人类,都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因此,也都有他们的语言。最低级的语言是用姿势表示的;现在咱们摇头表示否定,招手表示使来,都是姿势语言的残留。人类最普通的语言是用口说的,可以称为口语,也就是狭义的语言。口语虽然便利,但是不能传远或传久,于是开化的或半开化的民族又创造文字来代替口语。文字也是语言之一种,可称为书写的语言,或文语。

摘自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

语言是社会的产品,所以每一个社会自有它的特殊语言。民族和民族之间,语言的歧义更大;咱们往往以语言的不同去证明民族的不同。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称为族语。一个族语虽然往往就是一国的国语,例如中国;但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国家共用一个族语,例如英美。在语言学上,我们只以族语为单位,不以国语为单位。

摘自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