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艺术笔记
14516800000015

第15章 论建筑

高句丽建筑遗址的特点是,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布局均衡。在规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安鹤宫遗址的大建筑群,同皇龙寺和百济的弥勒寺遗址一起,都显示出三国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

安鹤宫遗址的大建筑群,由许多长达五十米的大建筑物秩序井然地排列成方形。在六世纪,历经十六年的时间建成的皇龙寺建筑群中,金堂是一个前面长约五十米的大建筑物。弥勒寺址也是面积达九千二百余坪的庞大建筑。这些大建筑都反映出三国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和建设技术。

摘自(朝鲜)《朝鲜通史》上卷第5章第1分册第181页

三国在建筑方面也具有许多共同点。随着建筑规模日益庞大,多梁式建筑有了发展,枓栱的用法也多种多样,并出现曲线屋顶、飞檐以及显得庄重的中胀型柱(恩塔西斯)。

三国间建筑技术的交流也很活跃。新罗的工匠参加过百济弥勒寺的建筑,而新罗皇龙寺九层塔是由百济工匠阿非知修建的。

三国的优秀建筑技术曾传到日本。百济早已把工艺家和画家派到日本,六世纪后半期又派去成批的寺庙建筑家和美术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577年派去造佛工和寺院建筑工;588年派去寺院建筑工太良未太和文贾古子、露盘博士白昧淳、瓦博士麻奈父奴、阳贵文和昔麻帝弥、画工白加等人。

这些都雄辩地证明百济的技术对古代日本的建筑和美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摘自(朝鲜)《朝鲜通史》上卷第5章第1分册第183—184页

佛国寺建于752年,保存到现在的只是石造建筑物的一部分。石窟庵也是同时期建筑的。

寺院建筑方面,全罗北道金堤郡有一座在十七世纪初叶重建的金山寺弥勒殿(1626年),这座建筑物因是我国唯一现存的三层法堂而著称,而金山寺则因935年甄萱被其子神剑幽禁于此而出名。1643年重建的全罗南道求礼的华严寺觉皇殿,是我国现存寺院建筑中最大的建筑。这个时期重建的法住寺捌相殿(忠清北道报恩郡,1624年)是很珍贵的文化遗物,它是我国仅有的五层木塔。这座高塔属于纪念性建筑,耸立在巨大台基上,给人以庄重安然之感。这个时期城郭的补充建筑应该提及的是平壤的大同门和练光亭(1670年)。练光亭本来是平壤城东侧的将台,战时则作为军事指挥处。这座建筑平面为“”字型,柱子有圆有方,楼底台基有层壁有敞开面,屋顶有大有小,如此等等,多种变化交错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我国楼阁建筑艺术的卓越。

摘自(朝鲜)《朝鲜通史》上卷第17章第3分册第735页

尼泊尔的艺术与建筑,象它的文化一样,从古迄今一直是第一流的。它们显出自己的风格,但其中也不时渗入一点外国的风格。中国的艺术具有鲜明的尼泊尔艺术和建筑的特征。多层宝塔和古式屋顶起源于尼泊尔,由此传入西藏和中国。尼泊尔的艺术大师阿尼科在13世纪到达中国的忽必烈朝廷,把他的艺术风格传入北京,并由此传播到东亚中部。他的铜雕像、绢画和在西藏营造的金瓦寺都是非常出名的。

摘自(尼泊尔)N.B.塔帕、D.P.塔帕《尼泊尔地理》第87页

德里的胡马雍皇陵是阿克巴年代莫卧儿风格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里程碑。它是胡马雍的寡后哈吉·贝古姆建造的,是米拉克·米尔扎·吉亚斯设计和督建的。”墓地坐落在一个大花园的中央,陵墓则高耸在一块占地一百五十六尺见方的大平台上。圆顶的设计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别引人入胜。在印度建筑中,至少在其完美的形式中,我们初次看到了双层圆顶的显著优点。这是一种在西亚相当长时期以来所施行的圆顶建筑体系,它在陵墓中的应用,证明胡马雍皇陵的建筑者曾经参与过波斯的建筑实践。圆顶是由两个单独的拱顶组成的,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下之间留有间隙;外层拱顶支撑着白色大理石外壳,内层则形成覆盖下面墓室的穹窿。

摘自(巴基斯坦)I.H.库雷希《巴基斯坦简史》第3卷第15章317页

印度河的建筑和一般技术有一些独特之处,不是模仿象苏麦尔那样一些大规模的城市文化。

摘自(印度)D.D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第3章第64页

朱罗艺术以宏伟为特征。巨大的建筑饰以细致的雕刻,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和无限的苦心。正如弗格森十分恰当地说过的,朱罗艺术家象巨人一样地构思,又象珠宝匠一样地精雕细刻。一种新的发展正在朱罗艺术中慢慢地形成,它注定要改变后代的达罗毗荼建筑。这就是给庙宇的围栏加一个叫做戈浦兰姆的高大的入口。逐渐地,戈浦兰姆增多并扩大了,它们象庙宇本身一样,由许多重迭的层楼组成。到最后,大型戈浦兰姆(有时数目很多)由于它们高耸入云和装饰丰富,达到了俯视一切的地位,而中央神龛由于不及戈浦兰姆堂皇,便显得相形见绌了。例如昆巴科南的戈浦兰姆本身是十分壮观的建筑物,但它使主要神龛显得如此地黯淡无光,以致整个建筑不能象理想的那么令人喜欢和那么具有艺术效果。

摘自(印度)R.C.马宗达《高级印度史》第1篇第16章第241页

在一座人们以作为市民而感到自豪的城市里,其公共建筑则一定要在结构上能表现出他们对这城市的热爱。当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的时候,曾经就新建筑应该采用何种建筑风格的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有人主张采用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风格——该风格是莫卧儿人的天才和印度人的天才相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主张此意见的人忘记了,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有其情感来源。莫卧儿德里和莫卧儿阿格拉在建筑物中所表现的是他们的个性。

摘自(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第45页

建筑学一词(来自希腊语architekton,建筑师)意思是建筑的科学。它比较精确地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状况。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推动人们把美与实用结合起来的审美力。从这个意义来讲,建筑学可称为冻结起来的音乐。建筑学也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保护自己抗御自然的酷暑严寒的愿望。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在印度最早的房屋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建造房屋的技术是什么时候培养起来的。

摘自(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第11章第8节第438页

阿拉伯人的建筑物最容易破坏倒毁,因为他们在建筑城市之前,不善于选择地点,很少考虑到地区气候的好坏、水量的多寡、土地的肥瘠、空气的清浊以及耕地和牧场的情况。而一座城市的能否发展,往往是取决于这些条件的。但是,阿拉伯人并不关心这些,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牧放骆驼而已。所以选择库法、巴士拉、盖伊鲁旺这些地方建立城市,就是为了可以牧放骆驼,为了接近沙漠地区。其实这些地区缺乏建设城市的自然条件,缺乏必需的物质供应;又处于边远地带,很难经久地繁荣下去。因此,阿拉伯人的事业一旦瓦解,阿拉伯人赖之为强大藩篱的民族团结一旦消失,这些城市的一切,便荡然无存了。

摘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第130页

阿拉伯人控制沙姆和波斯以后,学会了建筑艺术,在其他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们的建筑物特点是带有圆柱、回廊和拱顶等。

摘自(黎巴嫩)汉纳·法胡里《阿拉伯文学史》第236页

古王国时代,陵墓建筑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发展始于左塞王在位期间。宰相兼祭司伊姆荷太普为他在孟菲斯建造了一座独具一格的陵墓,墓由六层平台叠成,平台越往上越小,外观呈金字塔形,被称为“梯形金字塔”。它开创了埃及建筑艺术史上金字塔形陵墓的先河。

伊姆荷太普不仅在设计上别出心裁,而且在平台施工中用石块取代土坯。这在埃及建筑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此以后埃及人利用石料盖房造屋。梯形金字塔被认为是埃及建筑史上——也可能是世界建筑史上——第一座巨形石结构建筑物。

摘自(埃及)尼·伊·阿拉姆《中东艺术史》古代第2编第1章第52页

金字塔建造者时代陵墓营造工程的完美程度是无与伦比的。古王国的能工巧匠所从事的这些宏大而动人的建筑工程,代表了埃及当时建筑艺术所能达到的了不起的极限,此后,再没有出现如此雄伟巨大的金字塔。

摘自(埃及)尼·伊·阿拉姆《中东艺术史》古代第2篇第1章第56页

园林辽阔放眼望,景色迷人无尽头。

岧岧圆顶入云端,星辰偷听宫中秘。

喷泉戏水云天外,敢与风雷见高低。

伊拉克宫燃大火,光照汉志披彩云。

天公降雨铺满地,喷泉射水撒天涯。

楼台亭阁金碧辉,恰似春日绘彩衣。

摘自(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