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第一镇
一条条青石,一排排大瓮,一个个油篓子,一座座饮马槽。碛口,似乎是属于过去的,但她那激越涛天的黄河浪花,那激流暗涌的浅滩,却让现代人激情飞扬。
古镇碛口就坐落于临县城南48公里处的黄河边,因黄河第二大碛——大同碛而得名。碛,是指黄河因地形的起伏而形成的一段段激流浅滩。黄河的河水于浅滩处掀起涛天巨浪,浪花如激雪般喷涌,景色非常壮观。如果幸运的话,在浅滩,还能看到一些大胆的小伙子或一些老船工,他们头上扎着白毛巾,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去冲碛。这是碛口独具的风情。
碛口兴建于清乾隆年间,之后200余年是其鼎盛时期。那时,五里长街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黄河里船筏如梭,山谷里不时回荡着声声驼铃,大批的粮油、皮毛、药材等自陕、甘、宁、绥、蒙等运来,棉布、绸缎、茶叶、陶瓷等物品,自太原、汾州等地由“向阳匣”陆路驮运至碛口,转销于大西北。“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是对古镇繁华时一个最好的写照。
如今,曾经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但繁荣的商业造就了这里发达的建筑文化,造就了一个古韵犹存的碛口。最具古韵的是碛口的街道,主街道顺着卧虎山,由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一路曲折。在主街道南的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形的建筑格局。最有意思的是,只有200余米的古镇后街,却曲曲折折地转了18道弯。
一些明代、清代民居,依地形斜坡状组合排列于黄河边的一条条老街上,依地形而建的民居,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那些古老的黄河卵石铺就的街面,与古老的砖瓦筑成的民居相映成趣,不经意间,就流淌出浓浓的古韵。
古街、明清民居只是碛口的点缀,大同碛才是碛口的精华。大同碛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在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
黄河于晋陕峡谷之间穿行而过,由临县卧虎山汇入湫水河时,水量骤然增大,宽广的河面却骤然收缩,河水怒吼着奔入落差极大的河道,水流顿时变得湍急。碛内一时浊浪排空、惊涛拍岸,咆哮如雷,让人叹为观止。但奇妙的是,在大同碛下游百米处,河面却又变宽,河宽水缓,千米之长的天然沙浴场便就此形成。
原以为碛口的夜是寂寞的,夜宿碛口,却是灯火辉煌。悬于街畔的红灯,是那样的柔和,斑斑点点地落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上,如一首无言的歌。这里自古就有放河灯的风俗,每逢放河灯的日子,这里就成了灯的河流,水面浮着成千上万用蜡烛点燃的河灯,让这里成了不夜天。形态各异的灯,从碛口上方的黄河边缘放入黄河,一路飘飘摇摇,顺流而下,静静地向远方漂去。
“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沿着灯消逝的方向,顺沿湫水河上行,不到2公里,就到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庄,因它在湫水河的转弯处而得名西湾村。
西湾村最闻名遐迩的是民居。西湾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现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处院落,为典型的吕梁风格的四合院,并有着浓郁的黄土文化特色。由于当地从传统的“明柱厦檐高圪台”建筑风格为主,院落被半米高的石台分隔为前后两个部分。其院落从前往后、由南至北步步登高,远眺则错落有致。正房为高大的石暄窑洞,窑顶有一排纹饰精美的石梁,它们和木质明柱一起支撑着宽阔的厦檐,夏日里摇着蒲扇坐在厦檐下聊天纳凉应是一件蛮不错的事。
在碛口,与西湾民居一样闻名于世的,是李家山民居。李家山民居为典型的窑洞,沿坡壁而建,呈阶梯状递进,层次分明,富于动感。
窑洞外,山路曲折,水渠蜿蜒,田亩间白雪与绿叶相错。远处,是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激流澎湃的大同碛,时高时低的黄河涛声……
碛口,如美丽的童话世界,不论是谁走入其中,都将不想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