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农业笔记
14537300000005

第5章 中国农业的性质和特征(4)

农产物价与工业物价剪刀差的距离,到今天已经愈益严重,这大大地影响到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农村经济,影响到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农业再生产经常的进行。我们大家都相信“抗战的胜利基础在于广大农村”这句名言,然而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到农村的力量不仅需要动员,而且也需要保护,更需要善于运用,善于培养。一切足以斫伤并残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计的现象,都应该极早加以消除和改正。

很明显的,农产品价格的低贱,并不由于其成本之低,实在是由于农村中缺乏资本主义的市场组织,而农民大众在半封建的经济关系的威逼掠夺之下,被逼着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卖。这种情形在杂粮,商品作物上也是一样。

一般说来,农产物价和工业物价剪刀式的差度愈大,对于农业经济会有巨大的影响,因之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也会有巨大的影响。第一,在这样的物价形势下,农村和城市进行着一种严重的不等价的交换,在平时,这种不等价交换因为半封建生产关系统治农村的缘故,已经严重地存在,成为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原因,而现在是更加厉害了,农民的劳动力被无代价地剥削了,农民入不敷出,只好减低他自己的消费水准(这就是曹先生所称赞的“农民以减低消耗为消极抵制涨价的武器,造成普遍的节约”),把生活弄得更加恶化,而购买肥料、工具、修缮材料,改良种子及种植过程的能力大大地减低了,造成农业生产力的减退和农村经济的衰退。第二,这样会进而使城市与农村中交换纽带松懈,使农村减少并停止向城市作农工生产品的交换。农民在“节约”之下缩少自己的生产,城市里因为得不到农村中足够的农产品的供给而造成恐慌,会大大地影响到国民经济有力的发展,影响到抗战建国的力量。第三,尤其在敌我进行强烈的经济战的今天,农工物价剪刀差度愈大,使敌人的经济分离运动的阴谋也愈有活动的可能。

所以为了健全战时国民经济,培养农民经济能力,巩固农业生产起见,非对当前日益严重的农工物价剪刀差的问题,加以迅速补救不可。

摘自徐雪寒《论当前农工业物价剪刀差》(1940年1月16日)《中国农村》第六卷第四期

在现代中国经济中,农业显然还对工业占着压倒的优势。在我们尚论农产品性质的限内,诚然不能单从量的方面考察,但如其在相对的意义上,说工业品有较大的商品性质,则农产品的商品化,就似乎更能给予我们以资本主义的外观。据一般统计的综合,中国农民的产品,仅有百分之五十以下留供自用,其余都须售出。甚至有些地区(特别在接近大城市地区)的农民,其所需食粮,有一部分是由市场购入,同时,其所生产的食粮,却又有一部分向市场投出。这原因,除了售出较优良较昂贵者,以便买入较劣较廉者外,就是迫于一些伴随商业高利贷活动,以及促成此等活动的经济强制榨取而形成的急迫需要,致使贫农们不得不于收获将了,就将其应当留以自给的粮食,教入流通界中,往后再零碎的加倍破费的由流通界去取得供给。也许说,这种农产物商品化情形。是不够普遍的;一般生活将就过得来的农民,决不会采行这种太不合算的办法。但这里还有另一种加深农产物商品化的事实,即伴随着商业资本活动范围的扩大,农产物市场的推广,农业上已经在演着专门的场面。在许多农业部门,特别是为供应国外市场之工业原料品需要之农业部门,就有大批的农民,在生产对于他们自己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们生产的一切,全都要投到市场去,他们需要的一切,也全都要由市场得到满足。也许说,他们投到市场上去的“卖出”,正是为了由市场得到满足的“买进”,从这一点来考察,就是商品化到了这种程度的农产品,似仍不易在它上面发现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迹象。

摘自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1946年)《王亚南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6—87页

作为封建制度,基本当然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为基础。农民不仅自耕自食,并还在较大程度上使用自己生产的手工业品,他们对地主贵族官僚阶级基本上也是提供布帛菽粟。但由于农民要把这些剩余劳动生产物,以租、税以及赋的名义,累献给官府,官府还要以薪俸或俸禄的名义分授各级官吏,由是就引起了农业剩余生产物商品化的要求,而愈到后来,为了避免漕运转移的繁累与损耗,这种要求就愈加迫切。而且随着农业生产力在较稳定局面下的发展,剥削阶级消费的胃口也逐渐不以农民所直接提供的实物为满足,致使商业的范围,商品的种类,从而,商业手工业都市,都不得不在封建自然经济的孔隙里扩大增多起来。

摘自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1946年)《王亚南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工业农业生产物商品化了,土地早就商品化了,劳动力亦取得商品化的外观,这一切,自然可以保证中国社会之商品经济的性质,但却还不够保证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性质。因为,商品要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并不是以它的如何频繁,如何大规模的出现于市场来决定,而是以它在如何条件下出现在市场来决定;换言之,资本主义的商品,是在资本关系下生产出来的商品,所谓资本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者为一阶级,使用生产资料者为另一阶级的关系。

摘自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1946年)《王亚南文集》第三卷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棉花鸦片烟,烟草等等,都是商品作物,农民生产这些作物,主要是为了出卖,而并非为了自己消费。农产商品化的结果,一方面使粮食生产的面积减少,(因为种了这些作物,就不能再种粮食)使本来可以自给自足的农民,反而要向市场买进粮食;另一方面使农村市场扩大,货币的需要增加,农民依赖货币收支的程度也提高了。农产商品化的结果,使农民经济独立的地位,很快失去了。

摘自张锡昌、孙晓村《民元来我国之农村经济》(1948年)《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第359—360页

如果农民有充足的耕地,而农产市场又经常地扩大,那么农产愈商品化,农民收入愈多,农民的生活应该愈好,然而在中国农村中的情形,恰恰相反,因为中国是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这些小农大部分是耕地很少的贫农,农产商品化的结果,促使他们失去生产粮食的机会,而使最低生活失去了一层保障。而且在农村中经营商业,收买农产的又大部分是些地主,高利贷,商业资本家三位一体的家伙,这些家伙在地租(种植商品作物的土地地租自然特别高)高利贷,价格上对农民的剥削是非常无情的。农民的商品卖不起钱,而当他们要向市场买进的时候,却要吃贵价钱。例如每当秋收以后农产物上场的时候,农民急于还债,不得不出售一部分产品,这时商人一定压低价,从事收买。到了第二年青黄不接,农民需要粮食再买进的时候,商人又一定高抬物价以出卖。就在这一进一出之间,农民不知要吃多少亏。

所以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关系之下,农产商品化不但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商品化的程度愈高,农民的生活愈困难,这是被二三十年来的历史证明了的事实。

摘自张锡昌、孙晓村《民元来我国之农村经济》(1948年)《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第360页

农产商品化的结果,使中国农村与世界市场接近起来,世界市场有什么变动,立刻影响到中国农村。当一九二九年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普遍爆发的时候,中国也就发生“谷贱伤农”“丰收成灾”的惨状。列强各国为了和缓它们的经济恐慌,往往将过剩的农产廉价倾销到中国来,那时中国的农产品便遭到恶运了。

摘自张锡昌、孙晓村《民元来我国之农村经济》(1948年)《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第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