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民俗笔记
14537800000006

第6章 民俗学及其研究对象(2)

江先生的希望是要把“庶民或民众的全般生活和心灵之研究统划入‘民学’范围”。然而研究民众全般生活中群的生活,则归入社会学的范围,种族的来源及其特征,则归入人类学的范围。宗教的意识或信仰,或仪节,则归入宗教学:心理的作用,无论是常态的或变态的,或儿童的,或群众的,则有种种的心理学。至于进化的文明的人们中合理的思想的表现,或思想的规律,则有哲学,逻辑等。所谓“民学”一名,民字所指太广泛了。

摘自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民俗》1933年第111期第7—8页

江先生只要用一“民”字,因此不惜详细地说明这“民”字即是指所谓“文化虽已升至较高的平面然不是普及于一切分子之社会其中,‘民’阶级”。我以为仍不如用“民俗”二字,表示这所说的“民”的生活,和心灵的情状,是承传的,因袭的,简单的心理反应的,等。……我们可以用“民俗”二字,简单的代表“文化虽已升至较高的平面然不是普及于一切分子之社会其中‘民’阶级之生活状况法则,及其物质的经济的基础,观念形态,情感表现……”。而民俗学,即研究其来源,变迁,和形态者也。(江先生又说“《说文》曰:‘民,暝也,盲也,盖皆愚昧无知之义’。‘民学’之民,正取此义。若恐‘引起误会’,读‘民’为‘氓’何如。”我以为读“民”为“氓”,不如仍称为“民俗学”之意义明显。(同上,324页)江先生知“民学”二字之意义容易误会,故提议改变读音,然而改变读音,倒不如仍用“民俗学”的名称而加上新意义的方便了。)

摘自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民俗》1933年第111期第8—9页

民俗学的定义与范围,以英国彭尼(C·S·Burns)女士所说的最为详尽而易于了解,节述于下:

“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含传袭的信仰(beliefs),惯习(customs),故事(stories),歌谣(songs),俚语(sayings),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无学问阶级里面的东西。析言之,例如关于宇宙、生物、无生物、人性、人造物、灵界、巫术、符咒(spells)、压胜(charms)、命运(luck)、预兆(omens)、疾病、死亡等事的原始的信仰;又如关于婚姻、继承、童年、成丁、祝祭、战争、渔猎、畜牧等事的惯习与仪式;以及神话(myths)、传说(legends)、民谈(folk—tales)、故事歌(ballads)、歌谣(songs)、谚语(proverbs)、谜语(riddles)、儿歌(nurseyrhymes)等。简言之,‘民俗’包括民众的心理方面的事物,与工艺上的技术无关。例如民俗学家所注意的不是犁的形状,而是用犁耕田的仪式;不是渔具的制造,而是渔夫捞鱼时所遵行的禁忌(taboo);不是桥梁屋宇的建筑术,而是建筑时所行的祭献等事。‘民俗’实是蒙昧人心理的表现,其表现方面极多,自哲学、宗教、科学、医术、社会组织、民间仪式,以至于更为严密的智识区域中的历史、文学等都有。”

摘自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3页

民俗学的定义与范围,以英国彭尼(C.S.Burns)女士所说的最为详尽而易于了解,节述于下:

……

“不论在野蛮或文明社会中,都有古旧的信仰、惯习、和故事,这都是以前无记载时代的遗物。这些遗留的言语或行为,不论存于何地,都有其共通的性质,这便是:他们的被承认及其继续存在,不是由于实验的智识或科学的确证,也不是由实证的法则或真确的历史,也不是由文字的记载,不过是由习惯与传袭而已。民俗的科学的研究,便是要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将这些传袭的东西加以正确的观察及归纳的推论。

“研究这种传袭的事物,一方面应观察现代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级所保存的奇异的信仰、惯习、与故事等,这些事物是由口头一代一代地传袭下来,实为无学问阶级的唯一的心灵上财产。又一方面,则在未开化民族中也可获得很多与上述相同的材料。由于这两者的相同,发生了一种假说,以为文明民族的这些事物必是由野蛮时代传袭下来的,因此便可称之为‘遗存物’(Survivals)”。

摘自林惠祥《民俗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3页

一提起“民俗学”,许多人都以为就是“民族学”。其实两者的性质是各不相同的“后者是专在研究野蛮民族的生活形态;而前者却是专在研究文明民族中无学问阶层传袭与行为。

摘自林惠祥《怎样研究民俗学》(1936年6月22日)《中国民俗学沦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为什么要研究民俗学,换句话说:研究民俗学究竟有什么效用呢?

我们的答复是:因为民俗学的材料是无学问阶层心灵唯一的财产。民俗学之科学的研究,便是要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将这些无学问阶层心灵的财产(传袭的事象)加以正确的观察及归纳的推论。从这种研究当中,除帮助纯粹学问上的功能如对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各种研究的促进外,其他如对于实际应用的功能,尤为暴力的政治强迫手段所望尘莫及,因为欲移风易俗,必对该对象能够正确的了解,这种正确的了解的方法,就是民俗学所能尽的任务所能贡献的功能了。

摘自林惠祥《怎样研究民俗学》(1936年6月22日)《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中外各家对民俗学内容分类各不相同,且各有优劣之处,现在我们将比较最为完备的归纳为三大类来讲:

甲、存于头脑中的信仰——非科学的信仰,即传袭的迷信

(1)对天地,植物,动物

(2)人类及人工物

(3)灵魂及冥世

(4)神及妖怪

(5)预兆及占卜

(6)魔术

(7)疾病及医药……等迷信。

乙、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即风俗习惯

(1)社会的及政治的制度

(2)个人生活的仪式(诞生、满月、周岁、成丁、结婚、死亡……礼节)

(3)年节

(4)竞赛及游戏

丙、口传的或文字的

(1)故事(Stories)

(2)神话(Myths)

(3)传说(Legends)

(4)歌谣(Sangs)

(5)谚语及谜语(Proverbs and riddles)

摘自林惠祥《怎样研究民俗学》(1936年6月22日)《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6页

总而言之,民俗学的题材,包括初民社会和所谓文化社会所保存的一切传统的信仰、风俗、习惯、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等,更琐细述之,包括初民社会和文化社会所保存的有生界、无生界、人类世界、人性及人工事物、灵界、人间和灵界的关系、祭祀、法术、财产、生产、牧畜、农耕、战争、和平、幼年、成年等事事物物的传统的信仰、行为、传说、故事、神话、歌谣、谜语及儿歌、童谣等等皆是。

摘自张瑜《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1934年6月6日)《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民俗学自身就可称为一种粗浅的文字,不过不是任何个人造作的……文学常能反映时代的精神,因此帮助民俗学不少;然而民俗学考究出来的题材也可帮助文学,使其易于了解各代文学家的作品。

摘自张瑜《民俗学的性质、范围和方法》(1934年6月6日)《中国民俗学论文选》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民俗学之研究对象,不仅限于一切口传文学,民间各种生活方式。既举凡关于文明社会中之民间智识,艺术与技能,农民大众固亟当注意,即城市中之一切工人阶级与自由职业者之一切集体表现亦宜顾及也。

摘自杨成志《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民俗》1942年第1卷第4期第6页

现在要求说明的民俗学,某民族在何条件下存在?以何原因而发生?其传播为何限于某方向?其修饰为何采取某形式?这是注意民俗和研究民俗学所急切要知道的事情。

固然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有很大困难的。第一,一篇歌谣,一段故事的发生,犹如生物一种属的发生,其时间如此悠久,其事项如此繁赜,欲一一都寻求其原因,可说是仅次于绝对不可能的事,第二,作为民俗研究对象各事项之发生和变动都含有很多的偶然因子。即如传播现象在民俗中是非常普遍的。传播需要接触,也需要接受。不接触则无法传播。传播到了,而不接受,接触也是徒然。一民族对于他族传统风俗等的接受,诚然必须具有背景,但民族的接触则常有偶然机会存乎其间。这种偶然是无法推究的。第三,民俗学所研究各现象的说明常不在民俗现象本身,而在于社会现象。所以要从事于说明的民俗学,必须与研究范围更为广大的社会学携手合作,才会有成就。所以说明的民俗学要凭藉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和社会学的凭藉民俗学的材料一样。

摘自胡体乾《社会学与说明的民俗学》《民俗》1942年第1卷第4期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