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想课堂-历史笔记
14539400000003

第3章 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3)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

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704页。

故王者有易者,有再而复者,有三而复者,有四而复者,有五而复者,有几而复者。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9页。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子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诗》云:“殷士肤敏,裸将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无常予,天无常夺也。故封泰山之上,禅梁甫之下,易姓而王,德如尧、舜者七十二人。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夺也,今唯以汤、武之伐桀、纣为不义,则七十二王亦有伐也。……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页。

河源出于昆仑,其流播于九河。使尧、禹却以善政,终不能还者,水势当然,人事不能禁也。……王命之当兴也,犹春气之当为夏也。其当亡也,犹秋气之当为冬也。

摘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9页。

昌必有衰,兴必有废。兴昌非德所能成,然则衰废非德所能败也。昌衰兴废,皆天时也。……人皆知富饶居安乐者命禄厚,而不知国安治化行者历数吉也。故世治非贤圣之功,衰乱非无道之致。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

摘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17页。

夫上世治者,圣人也;下世治者,亦圣人也。圣人之德,前后不殊,则其治世,古今不异。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元气纯和,古今不异。……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气之薄渥,万世若一。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摘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3页。

昔春秋之时,周氏之乱世也。逮乎战国,则又甚关。秦政乘并兼之势,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以招楚汉用兵之苦,甚于战国之时也。汉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乱,计其残夷灭亡之数,又复倍乎秦项矣。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悲夫,不及五百年,大难三起,中间之乱,尚不数焉。变而弥猜,下而加酷,推此以往,可及于尽矣。嗟呼?不知来世圣人,救此之道,将何用也。又不知天若穷此之数,欲何至邪。

摘自《全后汉文》卷八八仲长统《昌言》清刻本。

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

摘自《史记·楚元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90页。

理不足以胜理,无理胜理。故理不足以平天下,而无理始足以平天下。当桀、纣为君之时,君子者,忍而君之,理也;汤、武则最无理者,敢有南巢、牧野之快,而匹夫匹妇之怨为之理,故必无理而后理。

摘自傅山(圣人为恶篇》手稿。

末收混沌死一条,夫亦知混沌无复生理矣。混沌不生,而帝王之不得复以混沌应之矣。故腐儒区区欲复三代之道,亦已陋矣,而又往往以其道与时亢,不信其志非不善也,而混沌毕竟不能再活。然而未始不活也,参万岁而一成芚之圣人知之。摘自傅山《庄子批点》手稿卷三《应帝王》(藏北图)

天下人心之所向背,王之则王,亡之则亡,定势定理也。摘自傅山《荀子批点》手稿卷五《王制》(藏北图)

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

摘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君臣父子之伦,诗书礼乐之化,圣人岂不欲普天率土而沐浴之乎?时之未至,不能先焉。迨其气之已动,则以不令之君臣,役难堪之百姓,而即其失也以为得,即其罪也以为功,诚有不可测者矣。天之所启,人为效之,非人之能也。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国学整理社民国二十年版。

(封建)服卫迭迭,星环棋布,隐摄海外之觊觎,秘镇朝阙之奸回,有以辅引王家天祚也。以视后日之一败涂地,历数日短者,封建亦何负人国哉!

摘自颜元《颜习斋集》卷三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秦汉以后,天下之变故多矣。盖有其国既失其宗庙,既坠而纂于乱贼之手者,而其流风余习,未斩于世,天下之人犹有不忍忘之心,于是纷纷而起,辄归其名号于先朝之后,其为名也正,其为义也顺,是故不逾时而天下平,此亦自然之势也。

摘自戴名世《南山集》卷一《范增论》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三皇之事,若有若无;五帝之事,若存若灭;三王之事,若明若昧;时愈古则传愈少,其与天地不朽者果何物乎?

摘自魏源《默觚上·学篇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页。

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岂独封建之于郡县,井田之于阡陌哉?……是以忠、质、文异尚,子、丑、寅异建,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

摘自魏源《默觚下·治篇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7-49页。

庄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风必不可复,徒使晋人糠秕礼法而祸世教;宋儒专言三代,三代井田、封建、选举必不可复,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术。

摘自魏源《默觚下·治篇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

文帝废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也;柳子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代公也;世族变为贡举,与封建之变为郡县何异?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摘自魏源《默觚下·治篇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页。

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后世……故忠、质、文皆递以救弊,而弊极则将复返其初。

摘自魏源《论老子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7页。

(第二节)史学

晋侯(景公)使巩朔献齐捷于周。……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摘自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9-810页。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5页。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5页。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2页。

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摘自北大注释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23页。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自《汉书·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烱戒,今之所以观往,后之所以知今。是以言行举动,莫不备载,故人君慎焉。……至于书朝廷起居之迹,言国家得失之事,此亦为史之大体,未为多违。

摘自《魏书·高允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71页。

(张耀)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

摘自《北齐书·张耀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62页。

历究前书,详观往行,昭晰千载,氛氲万古。考其宽猛,知布政之善恶;验其黜陟,识其主之是非。以昔求今,工拙可见。

摘自何之元《梁典总论》《文苑英华》卷七五四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本。

况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乎千载。

摘自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1978年版第192页。

明乎国史,所以宏阐大猷,观乎人文,所以化成天下。自非钩深学海,囊括词林,盛周公之典谟,悬仲尼之日月,何以纂叙鸿业,允谐佥能?

摘自《全唐文》卷二二唐玄宗《授萧嵩集贤院学士修国史诏》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沈)既济以吴兢撰国史,以则天事为本纪,奏议非之曰:史氏之作,本乎惩劝,以正君臣,以维邦家,前端千古,后法万代,使其生不敢差,死不忘惧。纬人伦而经世道,为百王准的,不止属辞比事,以日系月而已。故善恶之道在乎劝诫,劝诫之柄存乎褒贬,是以《春秋》之义,尊卑轻重,升降几微,仿佛虽一字二字,必有微旨存焉。

摘自《册府元龟》卷五五九《国史部·论议》二中华书局影印本。

修曩在京师,不能自闲,辄欲妄作,幸因余论,发于教诱,假以文字,力欲奖成。不幸中间,自罹咎责,尔来三年,陆走三千,水行万里,勤职补过,营私养亲,偷其暇时,不敢自废,收拾缀集,粗若有成。然其铨次去取,须有义例,论议褒贬,岂此易当?故虽编摭甫就,而首尾颠倒,未有卷第。当更资指授,终而成之,庶几可就也。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居士外集》卷一八《答李淑内翰书》国学基本丛书本。

曏在河朔,不能自闲,尝集录前世金石之遗文,自三代以来古文奇字,莫不皆有。中间虽罪戾摈斥,水陆奔走,颠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忧患,悲愁无聊,仓促未尝一日忘也。盖自庆历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得千卷,顾其勤至矣。然亦可谓富哉?窃复自念,好嗜与俗异驰,乃独区区收拾世人之所弃者,唯恐不及,是又可笑也。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居士外集》卷一九《与蔡君谟求书〈集古录序〉书》国学基本丛书本。

先儒多怪左丘明既传《春秋》,又作《国语》,为之说者多矣。皆未甚通也。先君以为丘明将传《春秋》,乃先采集列国之史,国别分之,取其菁英者为《春秋传》,而先所采集之稿,因为时人所传,命曰《国语》,非丘明之本志也。故其辞语繁重,序事过详,不若《春秋传》之简直简明,浑厚遒峻也。又多驳杂不粹之文,诚由列国之史,学有厚薄,才有浅深,不能醇一故也。不然丘明作此复重之书何为耶?然所载皆国家大节兴亡之本,柳宗元邪佞之人,智识浅短,岂足以窥望古君子藩篱而妄著一书以非之!

摘自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七《述国语》万有文库本。

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臣今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摘自郑樵《通志总序》中华书局十通本。

观史工夫要当考其治乱兴坏之所以然,察其人之是非邪正。至于几微节目与夫疑似取舍之间,尤当三复也,若以博文见助文辞抑末矣。

摘自张栻《南轩集》卷二五《与胡季履》四库全书本。

《春秋》一书,天子之事。夫子无位,即鲁史之名,书天下之事,不独为周作史,实为天下万世作史。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素王之权,万世作史标准也。

摘自郑思肖《心史》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一年賛刊本。

史之为书,善恶并载,善者所以为劝,恶者所以为戒也。故《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后世吏臣亦云,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今修史条例止见采取嘉言善行,则奸臣贼子之事将不复登于书欤。彼奸臣者固不恤其书与否也,今从而泯灭之,是使佞计暴行得快于一时,无所垂戒于后世,彼又何惮而不为恶乎!

摘自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六《修功臣列传》适园丛书本。

(元顺帝谓大臣曰)史书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彼一国人君行善则国兴,朕为君者宜取以为法;彼一朝行恶则国废,朕当取以为戒。然岂止儆劝人君,其间亦有为宰相事,善则卿等宜仿效,恶则宜监戒。朕与卿等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

摘自《元史·阿鲁图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61-3362页。

古之史官,凡人主所至,执笔随之。如迁、固载灌夫之使酒,霍光之废立,张汤之阳惊,张禹之屡顾,岂独纪事而已,并其情伪得之,此所谓信史也。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下篇丛书集成本。

夫郡邑之有志,犹天下之有史也。上之备昭代之輶车,以是非佐褒贬;下之备贤人君子,征文而考献。修教而齐政,所裨王化,良非浅鲜。魏象枢《寒松堂集》卷五《蔚州志后序》丛书集成本。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则恶用史为!

摘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国学整理社民国二十五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