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目标型家庭
14550500000032

第32章 学习成功家庭的成功理念(2)

节日里,家庭成员又聚在了一起。大家欢欢笑笑,非常热闹。妈妈对聪聪说:“去,帮妈妈为大家分一下橘子。”“好吧。”聪聪拿着橘子来到爷爷面前,对爷爷说:“您年龄最大,胃口不太好,所以我特意给您一个最小、最精致的橘子。”说完从篮子里拣了个最小的橘子递给爷爷。又来到奶奶面前,说:“奶奶,您的牙都是镶的,橘子可能有些酸,吃了容易倒牙,所以我也特意给您一个最小、最精致的橘子。”说完也拿了个最小的橘子。之后依次来到了爸爸、叔叔、姐姐、弟弟那里,说:“爸爸最疼我,应该让着我,所以也应该吃小的。”“叔叔喜欢烟酒,对水果不太感兴趣,所以也应该吃小的。”“姐姐比我大,应该谦让我,所以也应该吃小的。”“弟弟比我小,理所应当吃小的。”最后剩了一个最大的橘子,说:“没办法,只剩下一个了,那就只能是我的了。”结果刚拨开皮,发现橘子里面有个小虫子洞,其他人的却没有。妈妈过来了,对他说:“傻孩子,刚才你分橘子的话我都听到了。你看,最后却吃到一个虫橘子。要知道,虫子和你一样聪明,专挑最甜最大的吃啊。”这个聪聪的确很聪明,为了自己想吃大苹果,居然能够找出那么多的说辞。面对可爱、聪明的孩子,家长更多的是为孩子的聪明而自豪,却忽视的更为重要的就是人格的培养。妈妈也就是一句“虫子和你一样聪明专吃又甜又大的苹果”,看似对孩子的一种责备,可是在孩子听来时妈妈在夸聪明呢,为什么妈妈就不能直接对孩子说“聪聪,你这样不对,你小为什么要拿大橘子苹果?妈妈给你讲过孔融让李的故事你忘了吗?”

当然‘我小,我应该吃最小的苹果。’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怎样能达到这种认识程度?可是生活中有许多应该做的,应该尊敬长辈、应该遵守规则、应该……孩子们是不知道这些“应该”。家庭要把“应该”教育纳入到平时生活的每一天,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应该这样儿不应该那样”,不需要表扬、不需要奖励,只需要在一天天平常的生活中,一切都是那样和谐自然。这是教育形成的人格品质能内化到孩子灵魂深处并能形成自律。目标型家庭,在确立家庭宏伟的目标时,必然重视家庭孩子从小的人格教育。在孩子身上启迪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成员的认知。这种认知来自成人的以身垂范和对理解力的推进。

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现着重从家庭中家长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阐述其对儿童的人格建构的影响。首先,在家教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由于儿童的模仿性极强,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处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要教孩子“我最小,我吃最小的苹果”父母平时在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也要做到“我是晚辈,我要尊重老人”,继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其次,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健全人格建构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体,在所有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只是属于家庭的,同时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一员,将来他总要独立生活,走向社会,从小就应教给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处处事必恭亲、包办代替。最后,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全人格建构起关键作用。“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一生成长总是会打上环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的豪华装修,而是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孩子应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动时间。家庭的精神环境内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多方面,对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

可是许多父母帮助孩子理解社会的公平性时,往往以他年幼而向他倾斜,为他提供特殊的优惠。给他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误区,’他小,让他吃个大的‘。这助长了他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概念,因而屏蔽了他对社会其他成员的理解和对他自己的认知。他的智慧也因此停留在动物属性的层面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巧妙地掩饰自私,但人格已经缺失,情商发展受到限制。因此从小就要帮助他正确地理解社会的公平,理解社会其他成员,理解他自己。给他任何特权都是有害无益的。让他理解“我小,我应吃最小的”,才能启迪他认知社会的智慧,与他人沟通的智慧,才能帮助他建立情商发展的基础。

“莫以善小而不为”,也切莫以苹果事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社会认知教育。

好妈妈和‘“坏爸爸”

在一个结构完整的家庭里,父母在家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对子女的教育所扮演的角色,通常情况下是有区别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严父’之说,可见中国传统的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分工是有严格定位的。这一演习几千年的传统,随着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的‘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礼教的消失,似乎是已经过时了,其实不然。夫权思想,父亲的家长制作风已然淡化,男女平等导致父母角色在很多情况下趋于一致,基本上是丧失了丈夫作为父亲的功能。其结果是男孩可能过于阴柔,缺少阳刚之气。社会一时惊呼,男子汉哪里去了?此时可能才意识到,孩子需要慈母,——好妈妈,也不能没有严父——‘坏爸爸’。

我们姑且把父母的角色比喻为:一个唱红脸——好妈妈,一个唱黑脸——‘坏爸爸’。孩子从出生到整个的成长过程,他们象需要空气,需要阳光,需要水,需要食物一样需要母爱,需要温暖的,无私的,细腻的,柔情密意的母爱。母亲的怀抱是孩子们终生难以忘怀的。世上有无数歌颂伟大母爱的诗篇和歌曲,就是明证。父亲就另当别论,通常孩子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对父亲缺少好感。过于严峻和冷漠,有时甚至于凶狠,几近残忍。孩子们有的直到成年以后,经历了人生的苦难磨练,才有所感触,父爱象高山一样沉默,象大海一样深沉。

《我只养你18岁》的作者老周,本名周建湘,今年49岁,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教育学硕士。也许正因为他的专业出身,老周在教育儿子的方法上显得与众同。在惟一的儿子子轩13岁的时候,他领着儿子退了学,开始自己动手教育儿子。他让一些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大学老师来给儿子这个初中生上课。儿子喜欢乒乓球,他就送儿子去外地体院专业训练了两年。儿子18岁那年,父亲老周和他打了招呼:18岁,成年了,今后必须独立,自己不打算继续抚养他了。三年前,儿子20岁生日那天,老周送给儿子一双名牌运动鞋,子轩穿上之后走出了家门,从此父子俩再没见过面。子轩刚刚离家的时候,每月还能得到老周1000元钱的资助,但不久也没了着落。他开始了艰难的独立谋生,卖过电脑硬件,在礼品店打过工,但都没能持续太久。沈冰的采访中我们来看看周建湘这个“坏爸爸”和18岁被赶出门的儿子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

沈冰:想他吗?

周建湘:想,时时刻刻会想起来,但没有一定要牵肠挂肚那种的。

沈冰:18岁的时候让他自个儿出去活着,今天回过头来想,觉得自己这么一个决定还是对的吗?

周建湘:我倒确实没这么想过,因为这不是问题,我从来没想过这是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再来一次的话,那肯定还是这样。

沈冰:你老爹的这样一个教育、做法,18岁说你该独立了,今年你23了,你觉得他这个原则,他说这是一个生存的法则,你觉得认可吗?

周子轩:认可。

沈冰:曾经恨过吗?

周子轩:曾经也不是真恨,就是恨一个人挺难的,就是怨多一点。不是父子俩这种关系,就是任何人你去恨他,因为实在很难碰到一些一个人能把你怎么着了,恨他一辈子类似的,那都是电视剧,所以说你这个问题还是很好回答的。我如果不去想一些细节的事儿,我就光从我这儿出一个感觉的话,我觉得还是还成。

沈冰:你好像说过,说你父亲可能是一个好朋友,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好爸爸,也不是一个好丈夫,更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他教育我一个人也就罢了,作为一个家长,他还要去教育其他人,那就毁了。是你说的吗?

周子轩:肯定是。

沈冰:三年虽然说跟父亲也不见面什么的,但会想他吗?

周子轩:会想。

沈冰:今天23岁我觉得比18岁的时候应该是更成熟了,你觉得他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了吗?

周子轩:尽到了,应该是尽到了,不是应该是,肯定是尽到了,我现在不是好好地活这吗。我们两个之间是,没有那么多。不像是像夫妻俩分手了以后很难再做朋友,我们俩没到那份上,本来也不是那种关系,他是生来就带来的血缘关系,跟后天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没那么复杂。

妈妈的观点截然不同,子轩的母亲:这简直是不可思议。拿自己的儿子做个实验,孩子不是动物可以做实验。对孩子教育的失败,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这显然是一个好妈妈和“坏爸爸”的真实故事。当我们回到生命的本初,审视父母的分工时,母亲显然是担负哺育其成长的任务,而父亲自然是训练他学会生存。因此,当母亲给予孩子百般的柔情密意时,父亲却要教会他们生存的格斗、流血、拼搏。家庭出现伊始这一基于生理特点的分工已然出现。当今家庭似乎模糊了这种区别。家庭或是阴盛阳衰,或是如温室般暖意浓浓。充分的物质优越的环境,使孩子们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走出温室就难以抗衡风霜雨雪,独立生存,更不用说未来他们能否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担纲社会的脊梁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