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音乐家
14552800000017

第17章 音乐神童——莫扎特

人人都说莫扎特是一位举世罕见的天才,然而,他自己说:“谁与我付出同样的努力,谁便能与我获得同样的成就。”

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附近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是音乐家、作曲家和管风琴家,一直都在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队里任职。莫扎特的姐姐也很有音乐才能。

莫扎特3岁时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记忆力,能把所听过的乐曲片断在钢琴上准确无误地弹奏出来。他的音乐才能令父亲大为震惊。父亲决心下大气力,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名出色的音乐家。莫扎特不仅天资过人,尤其刻苦用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的钢琴技巧已有了飞快的进步。

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房间,看见4岁的莫扎特正在纸上涂鸦,弄得满手都是墨水。父亲随手取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莫扎特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父亲逗他说,这首曲子或许不能演奏。小小“作曲家”未假思索就反问父亲:“哪首曲子不经修改练习就能演奏?”

莫扎特还具有罕见的绝对音高概念。据说,7岁那年,他曾用过父亲朋友的小提琴。回到家中,他对父亲的朋友说:“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亲和朋友都不信,取来琴当场验证,莫扎特的话果然分毫不差。

莫扎特从6岁起,便与11岁的姐姐一道,由父亲带领周游各国举行音乐会。莫扎特不仅能熟练地演奏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在演奏技术艰深的陌生作品时,也同样得心应手,就像早已经练得滚瓜烂熟。人们用绸子蒙住琴键时,他同样能准确无误地演奏技术复杂的乐曲,在场者无不同声赞叹。人们奔走相告,渲染夸张,音乐“神童”的名字不久便为欧洲各地家喻户晓了。

1764年,莫扎特来到英国,结识了音乐泰斗约·塞·巴赫的儿子,人称“英国巴赫”的克利斯提安·巴赫。这位著名的作曲家对莫扎特后来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几年间几乎走遍欧洲主要城市,莫扎特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他已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如果说莫扎特出发时主要是演奏家,那么当他11岁回到萨尔茨堡时,就已经是一位作曲家了。

莫扎特14岁时,被罗马教皇授予“金马刺”骑士称号,并成为意大利鲍伦亚学院的院士。第二年一月初,维伦的爱乐学院也将他遴选为院士。

几年中,莫扎特的父亲一直努力想为孩子在维也纳宫廷中谋个一官半职,但及至1873年莫扎特17岁时,仍未能遂愿,无奈,只好让莫扎特留在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中担任乐师。

新任的大主教专横跋扈,为人歹毒,视莫扎特如奴仆,任意驱使。他不准莫扎特在饭厅吃饭,还强迫莫扎特为自己收拾房间。莫扎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没有大主教的许可,他不得外出演出,不得举行音乐会,不得自己出去找工作,也不能受别人委托作曲来取得收入。

这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前夜,莫扎特随着年龄增长,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日深。1881年,他终于忍无可忍,向大主教提出辞职。为期8年的奴隶生涯结束了,25岁的莫扎特义无反顾,离开故乡,只身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一生中音乐成就最辉煌的十年。但为成为独立作曲家,他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毕生为谋生奔命,毕生与穷困相伴。

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后,不分昼夜拼命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写下了《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等一系列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作品。

但这一切,并未使他的生活境况有丝毫改善。冬天,没钱买柴,他只好拉着妻子跳舞取暖;孩子们饿了,连买面包的钱也拿不出来。1778年,莫扎特已是一贫如洗,为了吃饭,他不得不在6个星期内,赶成3首交响曲。其中《C大调交响曲(朱庇特)》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伟大的代表作之一。生活的艰难没有压垮莫扎特,他把心中的苦楚、希望、热情和理想,全都倾注在创作中了。

莫扎特写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受人之约的《安魂曲》。莫扎特写这部作品时非常投入。情绪过分激动,加重了他的病情。1791年12月4日夜里,他轻声吟唱着自己最中意的一首咏叹调,人生如寄,往事如烟,在温馨的旋律声中,离开了令他荣耀、更令他痛苦的人世。

第二天,悲风天来,大雪纷扬,寥寥几位送葬的人都已中途折回,下葬时,只孤零零一位掘墓老人。几日后,妻子抱病而来,竟已无法辨认莫扎特的遗柩所在。

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短短36年的一生中,写下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包括22部歌剧、49部交响曲和25部钢琴协奏曲,为欧洲以及全世界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曾在孤寂凄苦中离开了世界,但如今这个世界上每个善良的人都将永远怀念他。

薛乌夜与《乌夜啼》

明代琴人徐和仲是宋代著名琴家徐天明的曾孙,因此,他的琴艺可说是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

徐和仲的琴艺很高超,时人评议他说:“得心应手,趣自天成。”不仅技术娴熟,而且还有独到的风格、韵味,所以远近向他求学的人不可胜数。有一位姓薛的琴人,也曾在弹琴上很下过一些功夫,长于弹奏《乌夜啼》一曲,因而有人称他为“薛乌夜”,他自己确也自视甚高,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当他听说徐和仲的琴弹得甚好时,很不服气,想与之一较高低。但徐和仲总是千方百计的避免与他较量,使他的心愿不能实现。薛乌夜没有办法,只好转托朋友请徐和仲弹奏《乌夜啼》一曲,自己则藏在隔壁房中偷听。曲终之后,薛乌夜心服口服地拜倒在徐和仲的琴几之下,诚恳地说:“愿为弟子,幸不负此生。”庆幸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高明的老师。自此之后,他恐也不敢妄自尊为“薛乌夜”了吧!

长笛(flute)

长笛是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当然早先的长笛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早先的长笛是用木制的,是一个圆锥形管,直到19世纪初,长笛还是那个样子。现代长笛是由德国横笛发展而来的,原来的长笛管体上有一个拇指孔和4到8个指孔,和我国的竹笛形状差不多,1677年出现了一个指键的长笛,后来腓特烈大帝的长笛教师匡茨在1726年加上了第二个指键。说到长笛的发展,最应该提到的是巴伐利亚的宫廷乐队长笛大师特奥巴尔德·伯姆,他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当时他感到所使用的长笛演奏起来不方便,也不符合声学原理,于是动手改造,经过反复试验,在1832年创制了圈键长笛,这种长笛彻底改变了长笛的形制,使笛孔开的位置能够符合声学的正确原理,同时使手指易于控制笛孔。1847年他进一步使用金属制作长笛,开有15个笛孔,并有23个杠杆和键,这种系统叫做“伯姆体系”,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后来也相继采用了这种体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今天的长笛已基本不再用木头制作了,一般是用银或铜等金属制作,管形也由原来的圆锥形成了圆柱形,一端为闭口。

长笛是管弦乐队、军乐队以及室内乐队中的重要高音乐器,也是独奏乐器,很富于歌唱性,比如德彪西在《牧神午后》中的长笛表现了一种幽静、甜美的朦胧意境。

长笛是C调乐器,用高音谱表记谱。音域为c1到c4。

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

——凯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