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14555900000011

第11章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4)

当年轻的艺术家肖邦要动身去闯天下时,他的同伴为他唱了一首告别大合唱。肖邦掉泪了,他相信自己再也见不到祖国了。在维也纳,肖邦听到了华沙反抗沙皇的消息。他好像看见他的家人和朋友被屠杀,这朦胧的想象使他痛苦。夏天,肖邦离开了维也纳。当他到了斯图加特的时候,获悉波兰的首都已被俄国人占领了。这个消息使他极为悲痛,他写作了《革命练习曲》,曲中表达了挑战性的激情。

1831年9月,这个年青人来到巴黎。他还想到伦敦去,甚至去美国。但他的同胞拉德齐维尔王子把他介绍给了贵族的沙龙,在那儿引起了轰动。肖邦决定留在巴黎,他的余生便和他所选定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起来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漫主义的中心。肖邦与之来往的朋友都是杰出的艺术家,这些人和任何地方所曾出现过的杰出艺术家一样卓越。在音乐家中有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有雨果、巴尔扎克、拉马丁、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海因里希·海涅和画家德拉克洛瓦也是肖邦的朋友。虽然肖邦是多愁善感的人而不是思想家,但他在与法国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交往中,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眼睛”的奥洛尔·杜德旺夫人,她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乔治·桑(GeorgeSand,1804—1876),法国女作家,作品有《安吉堡的磨工》、《安东纳先生的罪恶》、《小法岱特》等。东西。”。他们之间的著名友谊开始时,乔治·桑三十四岁,肖邦二十八岁。乔治·桑是个有才华而又盛气凌人的妇女,她需要支配别人,这和肖邦的受治于人的需要倒是相合的。乔治·桑有一段回忆录描述了肖邦这个爱挑剔的艺术家的工作情景:“他的创作能力是自然而又不可思议的,他无须努力或是预先准备即可获得它。……但他的创作却是我所见过的最伤神的劳动,为了修饰某些细节,要经历不断的尝试、犹豫不决和发些脾气。他会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走过来,走过去,折断他的笔,一百次地重复和更改一小节。……他会在一页乐谱上花上六个星期,但最后写下来的还是最初草稿上的。”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乔治·桑在她的别墅中款待法国知识界的精华。这些年是肖邦创作力旺盛的时期,但他的健康情况渐渐地变坏,他和乔治·桑的关系也从爱情走向争吵,从妒忌走向敌视,他们在痛苦中分手了。

据他的朋友李斯特所说,“肖邦感到了并经常重复说,这长期的感情是强有力的结合,中断了这感情也就中断了他的生活。肖邦的创作力在三十四、五岁时失却了势头,这时走向尾声了。在这个浪漫主义艺术家最后的一些信中充满了孤独的绝望,这是“这个世纪的通病”。在访问苏格兰期间,他写道:“我的艺术怎么样了?还有我的心灵,我把它浪费到哪儿去了?我难得记起它们是怎样自在地歌唱的了。那个世界不知怎么地从我身边溜走了,我忘记了,我没有力量。要是我升起一点儿,还会再跌下去,跌得比原来还要低。”

由于患有严重的结核病,肖邦返回巴黎,几个月后便逝世了,那年他三十九岁。他的葬礼是他最伟大的成功,公主王妃和艺术家们都来向他表示敬意。梅耶贝尔、柏辽兹和德拉克洛瓦都在送葬者之列,但乔治·桑没有来。他的心脏送回了波兰,其余部分都留在巴黎。在他的墓上,一个朋友撒了一杯波兰的泥土。

他的音乐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它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

肖邦有很多作品至今仍是钢琴家的演奏曲目,这是值得注意的。他的夜曲——正像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这些曲子通常是三部曲式。他的前奏曲都是幻想的片断,有些有一页长,有几个只有两、三行。他的练习曲是教学用的最好文献,在这些乐曲中,钢琴技术也变得具有了诗意。他的即兴曲奇异而又变化莫测,但它们却都圆满无缺。他的圆舞曲反映了沙龙里的鲜艳色彩和娇姿媚态,它们是名符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取自波兰的农民舞曲,显现了他年青时代所见到的理想的景色。

在大型作品中,肖邦写了四首叙事曲。这些乐曲是有宏大结构的史诗,像是游吟诗人讲述的传奇。他写的波洛涅兹舞曲再现了一种庄严的舞曲,这是波兰贵族向国王欢呼时惯常跳的列队舞蹈。这些舞曲具有英雄性的曲调,回荡着战斗中的铿锵声,颂扬了英勇的功绩。这位民族的诗人使同胞们记起祖先的光荣,加强了他们渴望自由的愿望。《摇篮曲》、《船歌》、《f小调幻想曲》和一些戏剧性的谐谑曲都显示出肖邦在他的艺术中达到了顶峰。《b小调奏鸣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e小调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都完全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肖邦在二十岁时就完全形成了他所显现出的风格,他不像一些大师如贝多芬或是瓦格纳那样在长期的思想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肖邦与同时代的舒曼和门德尔松一样,在风格上是真正的抒情诗人。这三个人去世都很早,他们都用年青时代自发的抒情性而达到自己事业上的顶峰,他们是浪漫主义第一阶段最杰出的代表。

《升c小调玛祖卡》

《升c小调玛祖卡》(作品第6号,第2首)是肖邦年青时的作品,于1832年出版,那时他22岁。这首长约两分钟的乐曲显示了肖邦对自己祖国富于活力的舞蹈节奏充满想象力的处理,它也显示出肖邦与这种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密切关系。这首乐曲基本根据三部曲式(A—B—A)的结构原则构成,按作曲家的想象而有所更动。乐曲中的旋律惹人喜爱。

简短的引子标记着Sottovoce(轻声地唱,即耳语般的),在中间声部有一个旋律,为主要乐思的出现作好准备。有人说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有一些是用心灵来跳的,另外一些是用脚来跳的。

带附点的节奏和重音有时从第一拍向第二拍或第三拍的漂移很有特点。注意简单的力度安排:开始时很柔和,结束时达到f。第一部分(A)强烈动人,带有一种某些东欧舞曲中所有的又苦又甜的味道。作为对比,中段(B)的情绪是快乐的,标记是Gajo——愉快的。音乐渐渐变弱。我们再次听到开始的Sottovoce,然后第一段以简短的形式再现。

在这首乐曲中,以及在肖邦的所有音乐中,灵活速度(temporubatorubato为意大利文,系指一种演奏风格,可以自由地在速度上有所变化。这个词原有被盗窃之意。)是很重要的,这种“被盗用的节拍”(更确切地说是“借用的节拍”)很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所谓灵活速度就是在不打乱基本拍子的情况下,在节奏上采取—些自由。像肖邦所教的那样,当伴奏部分——例如说是左手——演奏严格的节拍时,演奏上面旋律的右手可以一会儿快一点儿、一会儿又慢一点儿。不管是哪种情况,所“借用的”必须在乐句结束前归还。灵活速度像任何一种调味品一样,不得滥用,但如果用得好,它赋予音乐一种难以捉摸的性质,这种随想性质使人为之陶醉。它作为真正肖邦风格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保留下来。

《a小调练习曲》

练习曲是学习用的乐曲,一首练习曲解决一个特定的技术问题,如快速的音阶、琶音、八度,等等。每一个器乐演奏者都要花费大量时间练习这些练习曲,它们除了用于练习之外,只有很少、或根本没有音乐价值。

把纯粹以练习为目的的练习曲提高到高级的艺术领域是肖邦的成就。他的练习曲都是小小的音诗,闪烁着他创作想象的光芒。同时这些练习曲也探索了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演奏风格中的技术问题,它们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前人从未想像过的。

《a小调练习曲》(作品第25号,第11首)是个典型。它的技术问题是钢琴演奏者经常会碰到的:左手演奏旋律,对应右手的快速经过句。为解决这个问题,肖邦创作了他的一首最为激动的音画。右手先单独奏出作为乐曲基础的主题,然后两手共同演奏这个主题,这是一个庄严的旋律,像是一个召唤,标记了Lento(广板):

从这个动机产生出一个主题,构成这首乐曲,它带有英雄性的音调,首先表现出激动的特点。当旋律从左手转到右手,而左手担任经过句的演奏时,有一刹那紧张性减弱下来。最后,两手同时演奏快速的经过句,推向惊人的高潮。整首乐曲要求演奏者有高度的精确性,速度和耐力。乐曲结尾处,动机从低音部开始轰鸣,然后变成密集的和弦。双手演奏一串迅疾的音阶结束了这首壮丽的音诗。

这首乐曲以几乎是爆炸性的力量、疾劲的动力完全控制了听众。一般把这首练习曲叫作《冬天的风》(WinterWind),肖邦各种作品有许多这样想象出来的名字,它们都是在写出之后很久才加上的。

《e小调前奏曲》

《e小调前奏曲》(作品第28号,第4首,1839)显示了肖邦用最简单方法获取最大表现力的不可思议的能力。以持续音展开的旋律几乎没有运动,下面是很精细地变化着的连续的和弦,一般是每次变化一个音:

乐曲触发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情绪属于浪漫主义本质。紧张性逐渐增强,看来必然会向高潮发展。旋律以大胆的跳跃向前进行,带有热情的叫喊的性质,然后渐渐平息下来,在pp的悲伤气氛中结束。在一页乐谱中表现这么多内容的乐曲是不多见的。舒曼在讲到肖邦的前奏曲时,毫无夸张地说道:“在每一首乐曲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自己的手法,‘这是弗雷德里克·肖邦写的’。他是这个时代最大胆、最值得颂扬的诗人。”

《降A大调波洛涅兹》

肖邦最为流行的一首波洛涅兹舞曲展现了他的艺术中英雄性的一面,这就是《降A大调》,作品第53号(1842)。开始的主题具有豪爽和勇武的气概:

在接着的一段中,左手的八度乐句已快达到钢琴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八度乐段之后,情感的激烈程度明显变弱,这是肖邦增加紧张度的一种办法,以引出主题的再现。演奏这首乐曲需要卓越的辉煌技巧,它是宏大风格的缩影。

肖邦的同胞把他尊为波兰的民族作曲家,同时他也是欧洲文化的代表。尽管肖邦患有思乡病,但他的全部成年生活都是在巴黎度过的,这一点不是没有意义的。在他的想象中,波兰被理想化了,是抑制不住的渴望的象征,每一个浪漫主义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心灵中有这样的渴望,渴望那不会再找到的失去的幸福境地。海涅也是移居国外的,他预见到了这一点,他写道,肖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7.其它短小的抒情形式

“难道音乐不是那遥远的精神世界中的神秘语言吗?它那奇妙的音调把我们唤醒,向往着更加高尚、更加热情的生活。”

——弗朗兹·李斯特

李斯特:《彼特拉克的第104首十四行诗》

弗朗兹·李斯特(1811-1886)像肖邦一样,也是现代钢琴技术的创造者之一。他以最高的天分发掘了这种乐器的能力——八度、颤音、快速音阶和琶音,在他手下,钢琴可以表现最多样的色彩和音响,具有管弦乐队般的效果。

李斯特的《彼特拉克彼特拉克(F.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没有地址的信》等。的第104首十四行诗》是表现他的抒情诗意的典型乐曲。这首乐曲作于1848年,受彼特拉克第104首十四行诗的启发而成。彼特拉克是十四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个情人的极度痛苦;

我不能去作战,也知道没有和平,

我害怕,我希望、我燃烧、再变得冷冰冰,

登上云天,俯首向大地,

抓住整个世界,却又什么也得不到……

我藐视死亡,也憎恨生活:

正是你这女人,使我任性难于捉摸。

这首乐曲开始时是Agitatoassai(十分激动的),一组模进引入了标记着moltoespressivo(很有表情的)的柔板部分。模进,就是把一个旋律或和声型以较高或较低的音高重复奏出来。在柔板部分展现了以琶音支持的发自内心的旋律。在答句中,由左手在低音部演奏旋律,而右手演奏上面的琶音。然后,李斯特在高音部再重复这个旋律,低音部是快速的伴奏;这一段标记是Cantabileconpassione(热情地歌唱):

这首乐曲再现了彼特拉克诗中的叹息和眼泪。在技术方面,李斯特在这里使用了他所喜爱的几种手法,例如,在中间声部清晰地演奏旋律,左手在上面声部和下面声部演奏盘绕着旋律的琶音(这使得双手在演奏时形成交叉)。然后,乐曲的演奏变得更为复杂,旋律中的单音变为八度双音,低音部的琶音变为一连串的双音;旋律本身也由快速的乐句装饰起来,使旋律蒙上一层奇妙的色彩。乐曲以一个简单的三和弦结束,这个三和弦一直延续、直至声音完全消失。

勃拉姆斯:《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他以完美的技巧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种短小的形式,在他的歌曲中,内在感情表现得深刻又有所克制。

这些特点在勃拉姆斯的歌曲《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中表现得最充分。歌词是克劳斯·格罗特的一首诗,诗分四段,采用了浪漫主义者所喜爱的主题——为失去童年的幸福而抱憾,这种幸福与诗人现在的悲痛成为对比:

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

那通向童年的路很美妙!

为什么我老要寻求幸福

离开母亲的怀抱,

我母亲的怀抱?

哦,我多想去安卧,

奋斗也不再能唤醒我,

闭上困乏的双眼,

温柔的爱情把我庇护,

温柔的爱情把我庇护!

不再追求,不再寻找,

只要梦境柔绵,

没有看见时间的流逝,

我又回到了童年,

我又回到了童年!

要是我知道回头路该有多好,

那通向童年的路很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