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起在文化界轰动一时的侵权官司,山东潍坊年画的代表人物杨洛书在北京和潍坊打了两起文化官司,最终的结局一输一赢。这期间,众多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关注年画的文化界名流纷纷站出来表达他们的观点,80岁的“中国年画王”杨洛书更是气得一头栽倒在自家院子里被送进了医院。
杨洛书维权案被称作中国年画第一案,在民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尤其是在媒体上传播得沸沸扬扬,也许有人还在偷笑。但是,经过对案件全程的跟踪和剖析,我们才终于看到,这是一个有些可笑的闹剧,闹剧的起因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概括:同行是冤家。
焉知非福,民间艺人变身中国年画王
在讲述这个案件之前,我首先要从自己的文章里站出来,说说作为本书作者和本案原告杨洛书的交往渊源。
那是1995年,我在山东潍坊的一个部队担任新闻干事,也算是那个小城里有点小名气的年轻作家。因为我的家乡就在潍坊,所以我喜欢寻访当地的一些文化遗存。潍坊的风筝世界有名,潍坊的年画是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的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而且潍坊年画和风筝的著名产地都在寒亭区西杨家埠村。在去杨家埠村寻访的时候,村支书杨高芝向我推荐了当时健在的代表年画和风筝最高制作水平的两位老艺人,一位是当时已经91岁的风筝艺人杨同科,另一位就是当时68岁的年画艺人杨洛书。
杨洛书7岁开始拿刻刀,14岁开始进入自家祖传的同顺德画店开始学徒,16岁开始雕刻画版。经过60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的刻版技艺独树一帜,并首创了“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技术。经过多次采访之后,我撰写了两篇专访文章,一篇是写杨同科的《中国风筝王》,一篇是写杨洛书的《中国年画王》。《中国年画王》发表时还同时配发了一张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观看杨洛书雕刻画版的照片。此文在《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后,又被多家媒体转载。这是第一篇全面介绍杨洛书先生的文章,也是媒体第一次把杨洛书称作“中国年画王”。此后,随着众多媒体的采访,杨洛书在文化界名声大噪,年画王的名头越来越响。这是我与杨洛书交往的开始。
后来我离开潍坊到北京读书和工作,在与杨洛书交往的1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次回到潍坊,我都要抽空去探望这位民间老艺人,由此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1996年春节期间,那时候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我同杨洛书谈到年画的继承与创新的时候,建议他雕刻一套水浒人物画版,以流传后世。杨洛书欣然采纳了我的建议,为此,我还撰写了专访《年画王重刻梁山好汉》一文,并在全国一些重要媒体上发表。杨洛书很珍视自己的名声。我采写的这些文章,十几年来一直贴在杨洛书家中的墙上。
此后,杨洛书陆续雕刻了四大名著,主要代表作品有《水浒传》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画数百套木版。在此之后,文化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一个旨在抢救中国民间文艺的活动。200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杨洛书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的突出贡献,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亲自到杨家埠造访杨洛书,并给杨洛书颁发证书。2005年4月,杨洛书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此后的十几年间,杨洛书成为潍坊年画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作为中国年画王,他拥有10余个鲜为人知的中国之最。他积半个多世纪的经验,突破前人的年画制作套路,上世纪80年代首创了国内第一套木版年画挂历,继之又刻制了我国唯一的一套木刻《历代帝王全图》,印出的宣纸就达一尺多厚。1993年7月,杨洛书又将自己珍藏的一块刻于500余年前的年画画版,连同50块明清画版,无偿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经专家考证,这块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年画画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年画画版。用祖传的木版换来一张薄薄的捐赠证书,杨洛书这次图名不图利的捐赠行为,至今仍然让他的子女们耿耿于怀。因为当时就有外国友人要花数十万元买他一套祖传的清代画版,杨洛书硬是舍不得。他怕家中被盗,干脆捐了出去。
去过杨洛书家的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友人,无不为他的高超技艺和他珍藏的年画画版数量所折服。他至今还珍藏着明清以来的1000余块画版,囊括了杨家埠现存的所有年画样版。加上他后来创作的画版,总数大约在2500块画版左右,这个数量毫无疑问是中国之最。1996年,杨家埠村专门投资建起了“杨洛书年画博物馆”。作为民间艺人建博物馆,至少在山东杨洛书是头一个。他还代表民间艺人多次出访欧美和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其高超技艺令外国友人叹为观止。
杨洛书没有别的奢望,只希望有生之年将杨家埠年画史上的所有年画画版全部刻齐,给后人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每幅年画一般需要1块线版,4块色版,共计5块画版,维护和拯救传统木版年画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常年久坐刻版,他患了严重的胃病和椎间盘突出,1.70米的身体瘦得只剩下80多斤,他不是没钱治病,也并非吝啬。很多著名医院和专家提出免费为他治疗,可他总怕耽误了刻版,他觉得在有生之年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才能无憾。无论春夏秋冬,他都是一边大把嚼着胃药,一边像只雕虫趴在画版上雕着刻着。这位仅读过几年私塾的民间老艺人也许意识不到:他在雕刻着帝王将相、门神好汉的时候,也在雕刻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
如果单纯从民间艺术的角度来审视杨洛书,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年画王。但是,看重名声的杨洛书并没意识到,“名人”是把双刃剑。“年画王”这个名头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名气上的,更重要的是物质上的。12年前我第一次采访杨洛书的时候,他一个人独自守在自家有些黑暗的小南屋里,默默地雕刻着画版,几乎没有人打扰他,那时候他是清静的。因为光线黯淡,当时为了给他拍张清晰的照片,不得已把画版拿到院子里。当杨洛书出名之后,随之是慕名而来的各种媒体的采访,政府官员的接见,外国友人的拜访,大批客户的到来。当然,让更多人眼红的是杨洛书因此发财了。
作为乡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杨家埠以风筝和年画而闻名,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年画和风筝的加工和制作,他们都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手艺,以往的行市也都是统一的价格,销售量也都差不多。但是,自从“年画王”成为杨洛书的“招牌”之后,他的同顺德画店不但坐等客户上门,而且往往供不应求。利益的驱动使得这位年画艺人无意之中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杨洛书谈起别人对他的态度时说:“大家都种一样的地,我家的一亩地打1000斤粮食,人家的一亩地才打100斤,别人就生气,就把砖头瓦块往我地里扔。眼红啊!”
本来杨洛书只是个谨小慎微的民间艺人,常年患有老胃病使他长得瘦小枯干,尤其是我看到老先生头戴博士帽的那张很别扭的照片,不知道是喜还是忧。如果杨洛书一直墨守着他的清贫,或者默默无闻地雕刻着他的画版,肯定不会有后来的官司。
年画同行,两位专家的前世今生
木版年画在唐代初露端倪,宋代成熟并成型。木版年画作为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民间艺术,在当代失却了应有的价值,不再为人们所看重。年画作为民间文化面临消失和消亡最为紧迫的一种文化遗产,2003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列入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巨大工程。在这项行动中,年画抢救工作是率先实施的。
在山东潍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杨洛书“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另外一位木版年画专家张殿英先生也被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与一直生活在乡土上的杨洛书不同的是,张殿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培养的美术教师,曾在昌潍师专任教。由于对年画的偏爱,张殿英于1981年调到潍县年画研究所,开始了从实践到理论两个方面传承木版年画的计划。在当地年画艺人的协助下,张殿英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齐家埠等生产年画的村庄,收集了年画画版500多套,为木版年画的深入研究和后来的开发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退休后,张殿英不忍看到木版年画“人亡艺绝”,于是回到故乡潍坊市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创办了年画馆,继续他的年画创作和理论研究。
张殿英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的,他曾经出版专著《杨家埠木版年画》、画集《杨家埠年画》,在书刊和报纸上发表专业文章20余篇。
张殿英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技术不是家传,但是,他对年画的痴迷不亚于其他民间艺人。1998年,张殿英和次子张运祥来到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组织一些年青人以“木版年画靠我们传承而发展,我们靠木版年画出新而生存”为宗旨,准备完成他的“保护木版年画三大件”,包括编辑出版《山东潍县年画》、完成年画创作《农家乐》、推出“年画工具百宝箱”,这是张殿英保护木版年画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同杨洛书受到李瑞环的赞赏一样,张殿英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上,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称赞。作为年画的传承人,张殿英父子在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中不但恢复了多项失传的绝技,还把古老的木版年画技术与现代绘画手法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张殿英对年画的贡献还在于他创作了年画长卷《农家乐》,把古代齐鲁民间一年四季主要的劳作、游艺、节庆、礼仪等风俗活动,用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长卷《农家乐》共雕刻了531块画版,并手工印制在一张32米无接缝的纸上,配上类似三字经的画面说明。赶集、斗鸡、放风筝……一幅幅形态逼真的农家乐景象,让旁观的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这部作品也频频在北京、南京等地展出,并获得各种民间工艺类的奖项。
杨洛书和张殿英差不多是同龄人,杨洛书今年80岁,张殿英74岁。虽然都是靠潍坊年画生活,但他们其实是两类人。杨洛书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年画艺人,只不过是靠祖传的手艺赚口饭吃的农民,什么“大师”、“博士”、“年画王”,对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顶多是养家糊口的一个招牌,他最大的梦想是让他家的百年老店继续辉煌下去存在下去。而张殿英却不同,他曾经是师专的美术老师,在当地是研究年画的专家,他的专长更多的是理论上和学术上的,张殿英做年画不是祖传的手艺,他创作的32米年画长卷也是杨洛书这种年画艺人连想都不敢想的,更谈不上像张殿英那样拿着《农家乐》获得各种各样的奖项。因此,固守传统手艺的杨洛书更传统,而善于创新的张殿英更时尚。
本书记者2007年12月3日电话采访张殿英先生时,张殿英称他1981年调入潍县年画研究所时,在潍坊市寒亭区借用了新华书店的场地办公。而杨家埠村与寒亭区只有几里路,大概在1984年前后,作为研究专家的张殿英和作为民间艺人的杨洛书相识。大约在1988年前后,两人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张殿英称,两人之所以关系密切是因为张殿英向杨洛书提供了很多份年画的画样,让杨洛书从他家里拿去模仿……
而张殿英次子张运祥对于杨洛书的一些说法和评价,被前来采访的记者陈宏记录到一本名叫《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书中,由此引发了两场官司。
文化事件,一本书引发“天价”索赔
两位年画老艺人因为两个年轻人而引发了两场官司。这两个年轻人分别是张殿英的次子张运祥,他既是张殿英的学生,也是安丘市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的负责人。另外一个人是《杨家埠年画之旅》的作者陈宏,笔名沈泓,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深圳,著有《深圳闲人》、《收藏创富》丛书、《中国民间收藏智序》丛书等。《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是陈宏采用第一人称写作手法,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他深入各年画产地寻踪探源的经历。《杨家埠年画之旅》是丛书中的一本,2006年1月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一位烟台的朋友专程带着《杨家埠年画之旅》来杨家埠找到杨洛书。临给他书前,这位朋友对杨洛书说:“杨老,我这里有一本书,这本书我得到一些日子了,但一直不敢告诉你,怕你生气,现在我决定交给你,你可千万不要生气啊。”
杨洛书接过了《杨家埠年画之旅》。看完关于自己的章节,杨洛书顿时气得不能自持。他当即病倒,一连五天打吊瓶,这五天当中,杨洛书几乎没有吃东西。杨老病倒了,家人、朋友和有关领导纷纷来安慰他,让他放宽心,理智看待这件事。病好后过了几天,杨洛书才镇定下来,决心为自己的名誉讨说法。
作为一位80岁的民间艺人,杨洛书许多荣辱与甘苦都已经历,能让这位乡下老人愤怒的理由已经很少了。然而,80岁的杨洛书经历了两个自己人生当中的“第一”:第一次被气得病倒在床;第一次与人对簿公堂打官司。
在陈宏创作的《杨家埠年画之旅》一书中,全书共十一章,第七章的标题为“年画神话杨洛书”,这一章是专门探讨“杨洛书现象”的。而这些素材的来源并非来自杨洛书本人,而是主要来自张运祥和陈宏在杨家埠街头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