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收藏指南
14556400000007

第7章 铜器类(3)

古镜中除了铜质的,还有铁质的、铅质的,另外还有石镜,皆称镜中异品,也应在收藏之列。铁镜非以照形,制作中之所以改铜而用铁,大多用于殉葬,有时上面还贴有金片,皆临时饰观,浸剔即脱。笔者收藏一面铁镜,上有斑斑红锈,红锈之中偶有金光闪亮,大概也是殉葬之物。铅镜也作为明器,镜面与铁镜一样,也有五色花纹。作为镜中一品,藏者不可弃之不问。至于石镜,《拾遗记》、《浔阳记》、《述异记》中偶或谈及,现已极为少见。

八、如何鉴别古镜赝品

古铜镜除了唐宋以来进行公开的仿造,民国以来也有出于牟利的目的有意识制作赝品的。但是,这种赝品数量极少,在铸造伪镜上下本钱的古董商更是少见,即使有,也远不像伪造古代稀有钱币那样挖空心思。这是因为:①铜镜品类较多,而且同一品类的铜镜就有成百上千的真品流传于世,同稀有古钱相比,其稀罕程度要低得多。伪造出的古镜赝品即使有人当成真品也不会出更高的价钱去购买。②中国的铜镜虽镜体不大,但纹饰纷繁。在区区不足20平方,厘米的镜背上,又饰纹又铸铭,而造出的古镜却远远不及一枚稀有古钱那样值钱,以赚钱为目的的古玩商是不会干这既费工费料又得不偿失的行当的。③铜镜的鉴藏比其他古物的鉴藏起步要晚,以往多年来还没有形成热潮,有时往往受到冷落,其“抢手程度”也不如古代钱币,因此在一些人眼里便显得不太值钱,古玩商们便也很少在伪造古镜上作文章了。

然而,古镜中毕竟有赝品。尽管数量极少,也要引起重视,才不致上当。尤其提起注意的是,这些年来,古镜的收藏有“升温”的趋势。在这种新的信息面前,伪造古镜的行当也开始“升温”了。

新问世的古镜赝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铜质粗劣、纹饰模糊而略为厚重的一类:二是纹饰清楚、闪亮发光的一类:三是作沁作旧酷似真品的“高仿”。一些贩子以专门兜售假古铜镜为业,他们或专卖假货,或将赝品混在真品中,招摇过市,公开叫卖。据笔者观察,当今古镜的赝品以唐海兽葡萄镜及战国三山镜、四山镜等居多,其“高仿”大都是直径较大,纹饰特殊(如人、马、牛之类,或杜撰的图案),但论其价格,往往比真品要低,而且急于售出,心情迫切。

如何辨别古镜赝品?第一,从纹饰上看,真镜大都清晰,而伪品纹饰线条粗壮。如伪造的海兽葡萄镜,纹饰突出,摸起来圪圪挞挞,看上去很不自然。第二,从铜质上看,真镜铜质较纯,并且按一定的合金比例:伪品主要是黄铜,又比较粗糙,因此表面上光洁度极差,给人以兀兀秃秃的感觉。若轻轻敲击,真品与伪品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声微而清者真,声浊而哄者赝”(《贮香小品》卷一)。

第三,从锈色上看,真品大多清莹,尤其是传世的汉镜、唐镜,更是光鉴照人:有的古镜赝品属于“高仿”,因作伪者故意做出“黑漆古”,故也有光泽,但这种光泽是一种“贼亮”,看起来很不自然。真品有铜锈的多为出土之物,年远色滞;还有半银半青绿朱砂堆者,这主要是由于年深日久酿成青绿间或杂以红斑。古镜的伪品大多上着绿锈,但绿锈与镜体附着甚浅,浮而不实,用指甲使劲掐一下,就会刮落下来。

收藏古镜应尽量收集镜体完美的佳品。如果有破损或裂痕,就会降低古铜镜自身的价值。因此,收藏者在识别铜镜时还要细心观察其完美程度、是否有粘合的痕迹,听听发出的声音是否对头。有的铜镜出售者把破碎或缺损的铜镜焊粘在一起,甚至将缺损的地方用铜补上,再在补铜之处敷以铜锈,以次充好,对此收藏者不得不防。特别是对那些镜面不光滑、部分条块有绿锈的铜镜,一定要认真鉴别,看一看是自然生长的绿锈,还是故意添补的绿锈,这样才能“以质论价”。

九、古铜镜有仿品

50年代,铜镜鉴定家程长新到上海收藏家刘桂芝家购买铜镜。

从铜镜的造型、纹饰和年款铭辞上看,皆为汉镜特征,但从镜体的质色看,却是银白闪亮,又像唐镜。收藏家固执地认为,此为唐镜,并说:“唐朝是不会仿汉镜的。”程先生经与上海博物馆同志商议,又作了认真观察,断定为唐代仿汉镜。

这件事告诉我们,自唐代以后,宫廷、民间仿古镜开始盛行。

根据实物分析,仿古镜有各种样式,有的仿得逼真,有的仿得粗劣,这就为收藏者鉴藏铜镜提出了一个难题。

唐、宋以后各代为什么要仿照历史上流行的古镜呢?这主要是因为古玩收藏家或古玩店的老板嗜好仿古。他们欣赏古代铜镜别致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各种吉祥的铭辞,不大喜爱当时铜镜流行的纹饰和造型,于是便请铸镜工匠按照古代铜镜的样式加以仿作,以供其使用、欣赏、收藏或馈赠亲友之用。这虽然与故意作假去赚取钱财的行为不能等量齐观,却也给今天的人们为一面古镜的断代带来了麻烦。例如有些古铜镜从纹饰图案上看纯属汉物,但从质地上看又与宋镜相似;有些古铜镜从铭文和铸镜工匠姓氏来看均为宋代之征,但从镜型、镜纽和黄中闪黄的铜质上看却为明代特征。所以,收藏者识别古镜必须谨慎从事,切不可麻痹大意。

怎样区分真品与仿制品呢?首先要从花纹、铭文和铜质上看。

宋朝以后的仿镜多用汉唐铜镜直接翻摸,铸成的铜镜虽然镜型与汉唐相同,但纹饰、铭文模糊,线条不畅,缺少力度。即使纹理清楚,镜体的厚重、轻薄都不一样,铜质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汉镜铜质银白闪灰,唐镜银白闪亮,宋镜铜质黄铜闪红,明镜黄铜闪白,清镜黄铜闪黄”(《铜镜鉴赏》)。除了用汉唐铜镜直接翻摸外,还有借助摹本仿照制模,铸成与古镜纹饰、铭文大同小异的铜镜。

但与古镜的差异大都比较明显。如有的在纹饰上加一个、两个或四个十分显跟的楷字或行书字;有的在镜背上加刻边款、边饰或画押;也有的仿镜兼有两个时代的特征,自相矛盾,稍一分析,破绽就露了出来。笔者有两面铜镜,一面是仿汉规矩镜,不但镜体轻薄,纹路也显得板滞,而且呈明显的黄铜质地;另一面仿汉四乳四螭镜,纹路还比较清楚,但在左右各有一行书字。这些迹象明显地告诉我们,这两面镜子其实都是宋朝的仿镜。

区分真品与仿制品还要从铜镜的时代特征上加以分析。因为每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具有本时代所赋予的基本特征,其镜型、镜纹、镜铭和工艺水平皆有差别。在仿镜身上,既具备真品的一些特点,也摆脱不了本朝代的风格。如唐仿汉镜大多比汉镜厚重,有铭文的极少,铭文的内容与汉镜也不同,镜纽比汉镜略小。又如宋仿汉镜、唐镜,仿汉多为日光镜、昭明镜、清白镜和画像镜;仿唐多为花鸟镜、瑞花镜、双风镜和八卦镜。不管仿得多么细致,但骨子里仍有明显的宋镜特征。宋仿镜一般为黄铜质,胎薄质软,纹饰模糊,镜纽比汉唐的镜纽要小。再如金仿汉、唐、宋镜,虽然各类镜型都仿,但边缘錾刻官府验记的文字和画押字样:此外,金仿镜一般比宋仿镜要厚重一些,型体稍大一些。元代仿镜甚少,只见有仿汉代“家常富贵”连弧镜、唐代花草镜和宋代人物故事镜的,但元代铜质粗糙,黑地子多,与汉、唐、宋镜截然不同。明清的仿镜各个种类都有。如仿战国的四山镜、蟠螭纹镜,仿汉日光镜、昭明镜、规矩镜、盘龙镜、青盖镜,仿唐海兽葡萄镜、花鸟镜、十二辰镜,仿宋人物镜、湖州镜等,但纹饰远不如汉唐镜精致,也不如宋镜。明清时皇家造镜虽务求精细,可是仿造的镜子镜缘直齐,棱角分明,缺乏生气,镜缘也比宋元仿镜宽厚,有的还作黑地子,酷似黑漆古,但比黑漆古发乌。

由于中国的铜镜各朝代的时代气息较明显,铸造技艺和铜镜的合金成分也不尽一致,只要用心观察,掌握其基本原则,善于比较,区分古镜中的真品和仿制品并不是十分艰深而难以做到的事情。

十、珠光宝色宣德炉

宣德炉一般是指明代宣德年间铸造的仿古铜炉,通常作为宫廷、庙堂、寺院和权势人家焚香之用。宣德炉以其造型精美,铸工精巧,加上真品传世稀少,成为极其名贵的古董珍玩,其价值甚至与三代青铜礼器不相上下。

宣德炉的合金成分与商周青铜器不同,据说是由暹罗国进贡的风磨铜加进金银等其它矿物精炼而成。《青铜器鉴定》一书称宣德炉有三绝:铸造之原料品种比其它铜器要多,除了铜之外,还有金、银贵重材料掺入,故而炉质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宣德炉不仅质细,而且皆闪珠光宝色,因为炉料至少要4炼,至多要12炼,炼之繁,质即纯细,器即明:宣德炉器表或散鎏金色,有大有小,小者呈星点状,大者片状,或嵌金,即将薄碎金片镶嵌入器表,故宣德炉金光闪闪。

宣德炉给人总的感觉是“珠光宝色”,但在形状和颜色上也有所差异。其中仿宋烧斑色是最初的颜色,蜡茶本色是宣炉制造中间阶段的颜色,藏经纸色比蜡茶本色更淡一些,是宜炉制造末期的颜色。此外还有鎏金色、粟壳色、茄皮色、棠梨色等。宣炉的器形大多仿宋代《宣和博古图》和宋代古瓷的形制,宫廷、寺宙里摆放的主要是宝鼎、钟、彝之类,书斋里用来焚香的多是口径三寸左右的乳炉及石榴足、戟耳等各种小型彝炉。清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认为:鱼耳炉、鳅耳炉、乳炉、百摺彝炉、戟耳炉、天鸡彝炉、方员鼎、石榴足炉、桔囊炉、香奁炉、高足押经炉,都是宣德炉中的上品观赏器物:而角端炉、象鼻炉、兽面炉、象头炉、扁炉、六棱四方直角炉,漏空桶炉、竹芦炉、马槽炉、台几炉、三元炉、井口炉、分裆素耳炉、太极炉,式样较为俗气,虽然也是宜德时铸造的,但属于不入流之物。

自明宣德炉成功之后,直至清乾隆年间,无时不有仿制品。其仿制之佳者,足可媲美宣器。仿制最早的是吴邦佐这个人。吴为宣德时参与铸炉之一员,宣炉停铸后,也照宣炉之法,雇用铸造宣炉的工匠,自行铸冶,故其所铸之炉与宣炉不分上下。与吴邦佐同时仿造的还有高氏、且闲主人等,所铸之炉亦甚佳妙。嘉靖初,有学道的仿制:万历、天启间,有施念峰的仿制:还有金陵之甘文堂、苏州之蔡家,均以仿宣而著称。其后,吴中之徐守素、周文甫及汤子祥等,也是仿宣高手。清初巴格之仿宜亦可比宜器。《古玩指南》称:“宣德炉综计不过五千余座,在当时深藏禁内,平人无从得见,幸赖仿制诸贤广为治铸,使社会得开眼界,仿制伟绩不宜泯也。”

由于宣庙名器极其罕见,明代中、后期和清代前期的仿宣器物也堪为珍贵,价值不菲。北京征集到一件署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错金索耳炉,鬲形敞口,宽沿,方唇、束颈,分档鬲足,器表呈黑褐色,通体错金花纹及波斯文字,口唇边为连续回纹,束颈上有团花八朵,肩部环错波斯纹一周,腹足部为三组单线番莲花纹和缠枝花灵芝纹。炉外底双圈及波斯文字,铜色淡黄。错金文、花纹高于铜炉表面,器底双圈内为年款,回历855年,相当于明景泰元年,可仿得相当逼真,雕饰绚丽,花纹纤细,是宣德炉传统。《中国文物海外拍卖图录》载有几件晚明和清初的宣炉仿品,都也十分精美。其中,明末清初的铜鎏金瑞兽纹双耳炉,径24.5厘米,有“云间胡文明制”款,成交价86.25万港元:晚明铜螭龙纹香炉,高32厘米,有“大明宣德年制”款,成交价4.4万港元:清康熙铜四足冲耳长方香炉,有“大明宣德年制”款,成交价16.1万港元。

以上说的是明代中、后期和清前期的仿宣精品,至于清末和民国年间坊间的伪制宣德炉则是另当别论的。这种宣德炉赝品铜质粗劣,品格卑俗,毫无珍藏价值。旧时北京前门大街路东有两个挂货铺,即专以仿制宣炉为业。他们往往在市上收买大批破旧铜炉,磨去原来的颜色,再使其光亮如金,有的则敷上另一种颜色,如瓦块、猪肝、土红等色,以假充真,销往北京、内蒙古、上海与外洋,收藏者常为其所欺。此外,打磨场、东大市、炭儿胡同等处也有专门伪铸宣炉的。他们用普通的黄铜铸成香炉,再用颜料煮成各种颜色:稍佳者敷以金点,冒充金点炉,以获取高价。还有的作伪者将旧炉镀金,以充鎏金宜炉。由于民国以来市面上伪制宣炉大肆泛滥,收藏者害怕上当,无意购买,古玩店的宣炉生意竟也萧条起来。

现今,市面上销售的所谓宣德炉也多为民国时期的赝品。

鉴定宣德炉主要从造型、质地、重量、色泽、铭文等几方面观察。宣德炉真品造型古朴厚重,重量压手,铭文楷书字体笔划自然流畅。伪器造型笨拙,铭文楷字笔划死板而不自然,而且笔划较粗。凡底部为“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臣吴邦佐监造”之十六字阳文款者,全部为伪品。真品色泽发黯,内含奇光,以火烧之,色彩鲜丽变幻。伪造者虽外表光彩夺目,但器物质地却枯槁,质地色泽虽黄却无真器金黄,而且重量较轻,无压手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