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万年历
14557300000014

第14章 冬季养生(1)

冬季气候特点与养生

冬季气候特征

冬季是秋春之间的季节,中国人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3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月”3个月。正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其间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节气。

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再折回向北。

冬季是最寒冷的季节,即使是在温带气温也可能降到0℃以下。

在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每次冷空气的到来都会出现一次明显的降温、刮风和雨雪过程,而后又转晴,并逐渐转暖回升,形成“三日寒,四日暖”的寒暖交替的天气变化。

冬季里,万物生机收藏,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雪压风寒。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选择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就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

万物休养生息以待来年春天生机勃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其意是说:冬天的3个月,是所谓的“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后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这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肾就会受到伤害,到了春天,就要患痿厥病,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季六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节气正值冬季3个月期间。天寒地冷、万物闭藏是冬季气候的特点,其间各节气的特点如下所述。

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为立冬,处于太阳黄经225度。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习惯上,我国民间把这一天当做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农作物在收割之后就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立冬三候为: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这是说在这一节气里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万物收藏。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时期。

小雪

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处于太阳黄经240度。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

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

小雪三候为:

“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这是说此时由于不再有雨,彩虹便不会出现了。因为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要御寒保暖的季节。在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而产生抑郁的感觉。

此时也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注意保暖,避免阳气的消耗。

大雪

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为大雪,处于太阳黄经255度。“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即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古人的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当地面有积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在我国北方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道路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大雪三候为:

“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由于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正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可简称为“荔”,也是由于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保持沉静愉悦的心态。避免受寒,保持温暖。

大自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界相统一,以保证健康的体魄。

冬至

每年公历12月23日前后为冬至,表示冬季的寒冷将要到来。处于太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故又称它为日短至。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阴极而生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意思是说,从这一天以后到立春的45天,阳气渐升,阴气渐降,白昼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

冬至三候为: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所以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由于冬至一阳生,所以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据史载,殷周时期,是以冬至的前一日为岁终的,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首。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通纬·孝经援神契》),所以,古有“冬至一阳生”之说。

冬至也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天地阴阳气交的枢纽。阳盛阴衰,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期。此时也是“九九”的开始,“九九”足以九天为一周期,共九个周期八十一天,是指从冬至日起到春分日左右的一段时期。

小寒

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为小寒,处于太阳黄经285度。寒是寒冷的意思,表示冬季的寒冷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因此称小寒。

小寒三候为: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当然,此时大雁还不会迁移至我国的最北方,只是已离开了南方最热之地。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因阳气而开始筑巢。喜鹊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吉祥鸟,常群居在人们居家附近的乔木上筑巢。据说喜鹊在谁家的树上鸣叫,谁家便会有喜事临门。第三候“雉始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也就是说,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耗阳,使人体与“冬藏”之气相应。

大寒

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为大寒,处于太阳黄经300度。此时天气寒冷至极,所以称为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正处于四九和五九中,气温往往比上一个节气有所回升。有些年份,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本节气中。

大寒正值三九后,《三礼义宗》曰:

“大寒形同小寒而甚之,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体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

此节气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

大寒三候为:

“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这是说一到大寒节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并且此时冰冻得最结实,冰冻的尺寸也最厚。我国古代一般是在小寒与大寒时取冰收藏以备夏天之需。从此物候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大寒一般情况下不如小寒气温低,但此时却是冰层最厚、冻土最深的一个节气,所以名之日大寒也不无道理。

冬季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天气寒冷对生理的影响

寒冬时节里,每当气温骤降之时,许多器质性疾病患者就会大大增加,诸如流行性感冒的迅速传播;慢性气管炎和肺心病患者的症状加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病情加重;肝硬化所致的食道静脉出血的发生;高血压病人因血压升高,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甚至发生“猝死”等。

天气寒冷会导致这些情况发生,主要是由于以下的一些原因:

由于气温的降低和气压的升高,可导致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反馈性地引起毛细血管的舒缩反射,毛细血管的阻力加大。这对于循环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都是极为不利的。

气候寒冷可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血沉加快、血凝时间缩短、血液黏性增大等等。这些都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一般患心肌梗死和冠心动脉硬化者的死亡率在冬季较高。

寒冷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甚至造成小动脉持续痉挛,这与脑溢血和中风的发作等关系甚大。

严寒所致的肌体免疫功能下降和内分泌机能失调,可引起免疫反应的异常,如免疫球蛋白A减少,自体免疫反应增强等,常诱发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寒冷的刺激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这与溃疡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胃的迷走神经反射可使胃酸分泌过多,同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及十二指肠黏膜血管痉挛,使其抗酸能力大大减弱,促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受酸性消化液的侵蚀而形成溃疡。

天寒使得随皮肤出汗排出的代谢减少,因而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尿毒症等泌尿系统疾病发生死亡者多出现于冬季。

因此,体质较弱和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应重视冬季养生之道,以利平安过冬。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妥善治疗有关疾病,注重心理保健,科学安排衣食住行,亦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服用一些补药。

天气寒冷对心理的影响

抑郁症在冬季为高发期,称为“冬季抑郁症”。冬季抑郁症是指有一些人一到冬季,情绪就变得易怒、忧郁、易疲劳,精力衰退,注意力分散等。

西医学认为,造成冬季抑郁症的原因是冬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规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据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人大脑里腺体松果体对阳光十分敏感,当太阳光强烈时,松果体受到阳光的抑制,分泌出的激素少。反之,当阳光强度降低时,松果体兴奋,分泌出的激素就多。而这种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当它分泌多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这两种能唤起细胞兴奋的激素减少,使得细胞兴奋性降低,变得不活跃,人就会处于抑郁状态,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

依据冬季的气候特点,比如:天亮得晚黑得早、风大、人们的表情比其他三个季节都严肃等都是导致抑郁的暗示。因此,一到冬天,抑郁症患者就呈现出季节性增长趋势。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非内外因(房事、金刀、跌打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抑郁症患者就显得格外重要。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古人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对外,要顺应自然界变化和避免邪气的侵袭;对内,要谨守虚无,心神宁静。即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也是“静者寿,躁者夭”的最好说明。

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患者带来的不利因素,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一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你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冬季雾天危害健康

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秋冬时节的雾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多雾的气候条件下,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等炎症易发,雾中的一些病原体还会导致头痛,甚至会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比例通常比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对人体健康形成危害。起雾时气压低,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有害物质易滞留在某处,导致某个区域聚集浓度较高,组成雾核的颗粒又很容易被人吸入,这些物质刺激人体某些敏感部位后,会引起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和一些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疠疫之气”,对于老年体弱者还可能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人的呼吸如果加深、加速后,自然就会将更多有害的物质吸入人体内,极容易诱发或者加重各种疾病,尤其对有哮喘病史或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极为不利。所以,在有大雾的天气里,应该尽量减少在户外逗留的时间。出门时最好戴上薄口罩,外出回来后应该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秋冬季节常有浓雾弥漫的天气,饮食要注意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如有不适,可以预防性地服用一些感冒冲剂或含片等。大雾天还容易诱发关节炎,因而要多穿衣服,注意防潮保暖。

冬季气候对房事的影响

冬季气候对房事的影响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一是冬季寒冷,阳气已衰,阴气日积,劳作宜少,像有些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一样,性兴奋和冲动也随时令而衰减。《礼记·月令》所说:

“仲冬之月……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

故中医提倡冬令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