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万年历
14557300000018

第18章 冬季养生(5)

冬季运动换气,不要张大嘴呼吸,以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及咳嗽。

宜采取鼻吸口呼,因为鼻腔黏膜有血管和分泌液,能对吸进来的空气起加温作用,并抵挡住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对呼吸道起保护作用。随着运动量的增大,只靠鼻吸气感到憋闷时,可用口帮助吸气,口宜半张,舌头卷起抵住上腭,让空气从牙缝中出入。

科掣饮食助健身

冬季健身锻炼由于气温低,肌体的散热量大,基础代谢相应升高,加上运动量较大,所以热量消耗较大。因此,对希望减脂的朋友可能比较有利,对肌肉强度的增长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更加注意饮食的科学性。相反,如果在冬季很少到户外活动也不参加体育锻炼,就更容易造成脂肪堆积,因此,在冬季配合科学合理的饮食进行减脂训练效果会较好,同时对于提高肌肉质量也是比较合适的。

合理分配体力

在进行长时间体育锻炼时要维持一定的运动强度,保证身体的正常产热,避免长时间的静止不动。

循序渐进

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切忌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盲目提高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及时补充能量

早上进行体育锻炼前应补充一定的能量(如热果汁、含糖饮料等),在进行长时间的野外活动时应携带充足的食品或高能量的便携食品(如巧克力等),避免在野外活动过程中由于气温过低、能量消耗过大而引起体温下降,危及生命健康。

适宜结伴而行

不要单独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尤其是进行野外活动如滑雪滑冰等。对于患有疾病的中老年人更应到锻炼人群较多的地点进行体育锻炼,同时携带必要的应急药物。一旦身体感到不适,应及时呼救。

冬季疾病预防与养生

预防疾病常识

人们通常把人体对抗外来侵袭、识别和排除异物的抵抗力称为“免疫力”。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

冬季风雪严寒,是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在室内工作的人群,由于室内外温差大,再加上冬季环境的污染,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这里提供几种提高免疫力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平衡膳食

饮食对人体免疫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因为有些食物的成分能够协助刺激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如果缺乏这些重要营养成分,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机能。

能提高免疫力的食品:

灵芝: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因灵芝含有抗癌功能的多糖体,此外,灵芝还含有丰富的锗元素。锗能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延缓细胞的衰老,能通过诱导人体产生干扰素而发挥其抗癌作用。

新鲜萝卜:因其含有丰富的干扰素诱导剂而具有免疫作用。

蘑菇、猴头菇、草菇、黑木耳、银耳、百合等,都有明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香菇:所含的香菇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借助睡眠

睡眠与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良好的睡眠可使体内的两种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而俄罗斯医学专家的研究表明,睡眠时人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胞壁酸的睡眠因子,此因子促使白血球增多,巨噬细胞活跃,肝脏解毒功能增强,从而将侵入的细菌和病毒消灭。

保持乐观情绪

乐观的态度可使人体保持在一个最佳的状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荷尔蒙成分增多,所以容易受到感冒或其他疾病的侵袭。

限制饮酒

每天饮低度白酒不要超过100毫升,黄酒不要超过250毫升,啤酒不要超过1瓶,因为酒精对人体的每一部分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胆固醇,但也要限制每天一杯,过量饮用会给血液与心脏等器官造成很大破坏。

参加运动

每天运动30~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相对增加。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后散步就很适合。

补充维生素

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专家指出,身体抵抗外来侵害的武器,包括干扰素及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与活力都和维生素与矿物质有关。

改善体内生态环境

用微生态制剂提高免疫力的研究和使用由来已久。研究表明,以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代表的有益菌群具有广谱的免疫原性,能刺激负责人体免疫的淋巴细胞分裂繁殖,同时还能调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去“吃”掉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等在内的各种可致病的外来微生物,产生多种抗体,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健康人来说,不妨采用“食疗”,多喝些乳酸菌饮料;而亚健康人群,可以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

冬季易发疾病预防

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作用变缓,以尽可能地保持体力,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冬季也是心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段。不过,通过天气预报,可以巧妙地“破译”疾病发生的预兆,从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

感冒

虽然一年四季都会发生感冒,但以秋冬季为高发期。导致感冒发病高峰的天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冷空气的入侵,特别是秋冬交接后的第一次降温,如最低气温自零上降至零下,1~2天内就会有大批人感冒。若每日最低气温持续在零下,感冒病人就会逐渐减少;第二类是冷空气通过后出现冷高压天气,特别是大于1.030千帕的晴好天气,人们也容易发生感冒。这两种天气促使感冒发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受凉。当冷空气入侵时,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大幅度下降,前后两天日平均气温甚至可以相差10℃以上。这种突然降温,使人们的体温调节功能难以适应,再加上人们没有思想准备,不注意保暖,就易受凉。

冬季的冷高压天气阳光充足,日照强,导致中午热,早晚冷,同日温差大,早晚容易受凉。寒冷降低了身体的抵抗力,从而引起感冒。要避免受寒,可根据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冷空气开始入侵的几天要注意保暖,因为这时降温最强烈。可是这点常常被忽视,人们常在降温的第1~2天不以为然,等感到寒冷时才增添衣服。其实,这时气温已开始回升,天气也回暖,而且往往已经受了凉。

关节痛

秋冬过渡季节,气象要素变化剧烈,晚秋、初冬较强的冷空气能引发关节病痛的发作。一般的说,当日温度变化在3℃以上,气压变化大于10百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以上,关节痛病人就会多起来。而且疼痛发作也可能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这就是“旧伤疼痛明日雨”的由来。因此,有关节炎和其他伤痛的患者,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改善和调节关节功能,减少关节病痛。也可依据天气预报,在天气变化前采取保暖、驱湿措施。

慢性支气管炎

多在冬季复发,有明显的季节性。不仅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与气候有关,而且其病情加重或复发也与天气有关。如在黑龙江地区,当同日温差大、隔日温差大、相对湿度高、风速大时,慢性支气管炎病情加重者就会增加。在四川绵阳地区,气温日变差大,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在甘肃天水地区,月平均气温低于0℃、风速较大的月份,患者病情的恶化增多;当气温及湿度低、气压高、风速大时,患者病情加重。在广州番禺地区,在冷空气入侵而引起降温过程的前一天或降温后的最后1~2天,患者病情加重。在天津地区,当气压变化较大、干旱少雨、气温偏低、气温变化较剧烈时,患者容易发病。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到慢性支气管炎的复发与病情加重都与寒冷有关,通过耐寒锻炼和增强体质可以预防慢性支气管炎。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与冷空气活动密切相关。入秋后,第一次出现持续期较长的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过程中,都有一次明显的心肌梗死发病高峰。此时的天气特征为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由于大风和潮湿都能增加寒冷程度,因此,影响心肌梗死发病的气象条件大多为寒冷的作用。

此外,由于天气急剧变化,气温骤降,使人体胃酸分泌和黏膜阻力有所改变,往往引起溃疡病的发作。冬季光照时间短,气候寒冷,也容易影响人的新陈代谢,使血流速度减慢,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大脑细胞缺氧,于是就出现了精神倦怠、思睡等一系列冬季抑郁症症状等。

人体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当天气变化时,人体内部也随之改变,以使体温保持不变,并使身体其他重要功能正常进行。相比之下,老年人、儿童及一些慢性病患者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天气变化时,要注意自我保健,加强防范措施。首先是要注意及时收听天气预报,随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其次是注意按时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最后应注意平时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