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写作指南
14558100000024

第24章 记叙文写作技巧(1)

学习指导和要点提示

一般记叙文写作,除了不能虚构情节外,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的写作技巧,对写作记叙文都是适用的。“普通文字跟文艺”,“原来是同类的东西”(叶圣陶)。特别是散文,优秀的散文都是一般记叙文写作的好范文。这一章讲记叙文写作技巧,也主要是谈了一些散文作家的写作经验。

本章第一节记叙文的构思。记叙文有它自己的构思特点。由于每个人写作风格、习惯等的不同,构思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一些散文作家的构思情况看,主要有这样三种构思方法,写过去的生活经历,采用作家吴伯箫“反刍”的构思方法,写眼前的见闻感受,采用作家冰心“写初念”的构思方法,写瞬间的强烈感触,采用作家秦牧“滚雪球”的构思方法。

本章第二节记叙文的结构。从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出发,记叙文的结构要做到严谨、精美。有三点最重要,一是安设文章焦点(即通常说的“文眼”),文章有“焦点”,才会结构完美,主旨鲜明,二是铺排结构线索,记叙文结构主要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条线索,要特别重视内在感情线索的铺排,三是记叙文要有波澜,创造叙述波澜的主要技巧有:擒纵、悬念、奇变等。

本章第三节记叙文的基本表现方法,即概括记叙和具体记叙。

本章第四节记叙文的多种表现技巧,主要讲了两个方面:隐笔与显笔,正面与侧面。

记叙文的构思

一篇文章的诞生,往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孕育过程。一篇记叙文章的写作,首先是作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素材,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写作的热情和欲望,但作者又常常为一时不知从何写起而焦躁不安。这些素材在作者头脑里翻腾、激荡,急于要找到一个思想感情的喷口,就好比躁动于母腹中的婴儿急切地要求降临人世一样。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人一事,一言一动,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思想的火花一下子照亮了全部的生活素材,创作的“喷口”找到了,于是文章就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一样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我们在上编“立意”一章中讲到的“捕捉偶然”。长期积累和偶然捕捉相结合,是记叙文构思的一般规律。但由于每个人写作风格、习惯的不同,构思的具体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题材的来源不外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眼前的见闻感受,以及瞬间的强烈感触等几个方面,获取题材的情况不同,构思的方法也往往有不同。这里根据作家的构思经验,谈以下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构思方法。

反刍。写过去的生活经历,采用反刍的构思方法。作家吴伯箫常使用这样的构思方法。他说他战争年代的散文创作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急就章,经历了就写出来,甚至不过夜就仓卒付邮,时间性强,希望它及时发挥作用。药物是十滴水,武器是匕首。一种经过酝酿,整理,综合成篇,字句也反复斟酌,从胚胎到分娩,真象动物一样要几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他认为,前者没有什么生命力,后者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他主张,创作“要象牛羊吃草那样抢着吞下去,储备起来,回头再反刍,咀嚼,消化。”这里说的反刍,就是指在构思时对生活素材反复感受、体验,概括,提炼的加工制作。吴伯箫还指出:“现实生活,有些可以因景生情,即席赋诗为文,有些就不行。往往要后天写前天,二十年后写二十年前。亲身经历的事,也要经过一番回味,洗炼,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片面感受汇成完整印象,才能构成一篇作品的雏形。真的写出来,最恰当的时机又不知等多久。”(以上均引自吴伯箫的《无花果》一文)他的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著名散文,如《歌声》、《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都有这样一个构思过程。他在《就〈歌声〉答问》一文中说过,他在延安生活了八年,对延安的一切,延河、宝塔、小米等等,都有极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他想念延安就象想念母亲。正是这样,早在一九三八年,他就有写延安歌声、菜园、窑洞的想法,可是想写想写,一直拖了二十多年。一九六一年,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有的人经不住考验,便叫起苦来。应该怎样对待困难,用什么精神克服困难,这时他便想起延安和延安的战斗生活,“我觉得有责任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励人们把一时的困难置之度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于是,一九六一年九月三十日,假日,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写了《延安的歌声》(后改为《歌声》)。”这“八年”、“二十年”就是他创作这组散文的长期反刍过程。

熟悉生活是八年,想写想写拖了二十多年,执笔完稿不到一天时间,吴伯箫的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写文章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某些生活经验,还必须对生活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思索,象牛吃草那样,反反复复地咀嚼、消化,直到机遇来到了,思想明朗了,感情成熟了,才能水到渠成,一挥而就。

吴伯箫这种反刍的构思方法是符合写作规律的。作家的构思方式有不同,时间有长有短,但这个生活素材的反刍过程,是任何人,任何一篇作品的构思写作所不可缺少的。古人论文有“出入说”。首先要深入生活,没有生活积累,就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来,这叫“入”,“入乎其内,故能写之”,“故有生气”。同时还必须有一个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回味、全面思考之后才好动手写作,这叫“出”,“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身置秀山之中,往往感觉不出山的高秀之美,置身山外远望,视野开阔,静观细察,才能见出山之其美无比。再如追述往昔哀痛之事,痛定思痛,无尽感触,而当其哀痛之际,虽有哀有痛,却没有什么深切感受,这正如狄德罗所说的:“你是否趁你的朋友或爱人刚死的时候就做诗哀悼呢?不,谁趁这个时候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等到激烈的哀痛已过去,……当事人才想到幸福遭到折损,才能估计损失,记忆才和想象结合起来,去回味和放大已经感到的悲痛……如果眼睛还在流泪,笔就会从手里落下,当事人就会受情感驱遣,写不下去了。”(《论演员》)鲁迅先生是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两星期后,才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的,其实,他早就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是由于当时过度哀痛,“为情感驱遣,写不下去”,“痛定之后”,他“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决定以“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于是才挥笔写就了这篇悲壮深沉的悼歌,这其间十多天的时间,就是鲁迅先生整理思绪,痛定思痛的“反刍”过程。

写初念。写眼前的见闻感受,采用写初念的构思方法。这是作家冰心喜欢使用的构思方法。“写初念”,照冰心的说法,“就是写你的头一个感觉”,“从我的第一个感觉写起”,拿到题目之后“到脑子里来的头一个思想”,“这个头一个思想,往往是最深刻的也可以说是长久隐藏在灵魂深处的,那么,我就照样写了。”(《创作经验琐谈》)她的一篇短文《走进人民大会堂》就是这样写成的。写人民大会堂,这个题目很大,不容易写,她第一次去参观,听了设计、施工、建筑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可是从哪里下手写呢?在这参观之前,她从天安门前走过就见过工地紧张施工的情景,等进去以后,忽然看见这么一个出人意外的庄严美丽的大会堂,作者说,这个强烈的惊奇,是她的一个初念,而且她想到了这个初念有个中心,中心就是,这个奇迹是总路线的产物,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产物,否则就不可能在十个月内出现这么一个大会堂。她说:“我就是照着这个中心写的,我一走出人民大会堂,这篇文章的轮廓就有了。”文章就是从初念下手,围绕这个中心往下写。开始写走进大会堂觉得它象海洋一样大,感觉自己如投进海洋的一滴水那么渺小,心情开朗舒畅,“象凝立在夏夜的星空之下,周围的空气里洋溢着田野的芬芳”,“感到欢喜的热泉,在你血液里汹涌奔流,在你眼眶边盈盈欲坠。”这就是她进到大会堂时的初念。底下就具体写看到的情景,大礼堂的屋顶,座位,主席台等,再写到她走过的一些国家都没有这样伟大的建筑,所以她说:“头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你简直就象是走进了童话的世界。”这里又很自然的想到大会堂建好以前在外面看到的紧张施工的情景,由此想到“这不是做梦”,是亿万群众日夜奋战的结果,“这是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结晶”。然后再写到眼前北京的其他建筑,以至想到,十年以后,我们的祖国“该是怎样的一个美丽庄严的世界!”文章结尾回应开头:“朋友,让我们把自己的一滴水,投进这浩荡无边的力量和智慧的海洋中去吧。”这篇文章不到一千字,反映的内容却很深广。从进入后的惊喜感觉写起,细看室内建筑之壮美,同外国的国会礼堂相比较,回顾施工的紧张情景,联想到北京的其他建筑,展望祖国十年后的光辉前景,突出了大会堂的伟大庄严和神眩目夺的建筑速度,以及总路线的强大威力。这里的惊喜——细看——比较——回顾——联想——展望,就是从初念起笔,紧扣中心.联想生发,从室内、国内、眼前写到室外、国外和未来,层层开拓,步步深化,内容丰富,主旨鲜明,短小精悍,集中凝炼,是一篇很出色的记事散文。

艺术欣赏总有个先入印象,即在看戏、看画时所产生的最初的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叫欣赏的第一印象。文学作品的开头常讲究突兀起笔,令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主要人物出场常采用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那样“千呼万唤”、“犹抱琵琶”的“亮相”艺术,都是为了给读者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写文章是对原始的生活形态的集中反映,不同于对生活做出集中反映的艺术作品,但细心的作者,如果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体验,也常常能获得一个激发写作欲望、产生构思契机的第一印象,由此登堂入室,发展和深化第一印象,以至构思谋篇,铺展成文。由此可见,冰心“写初念”的构思方法,也是完全符合写作规律的。

滚雪球。写瞬间的强烈感受,宜于采取滚雪球的构思方法。这是作家秦牧常使用的构思方法。这种构思方法常常是从瞬间产生的强烈感受的某一点开始,然后就调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生活积累,从多方面开拓思路,使最初的一点点感受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那样,从一点开始,越滚越大,到最后形成一篇文章的构思。运用这种构思方法,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广的阅历,有对事物本质意义和相互联系的深刻把握,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比如秦牧的散文《土地》的写作,就是以“土地”作为构思的核心,开始先从朝阳、松柏等起笔引出土地,“这里我想来谈谈大地,谈谈泥土”。以下就以“土地”这个核心为中轴滚雪球,运用想象展开关于土地的遐想。从飞机上,汽车上,农村,秧田,由远及近,由俯视到平视,从不同角度写大地的不同情状;从拜土、赠土、怀土、保土等不同方面,由历史写到现实,荟萃了许许多多有关土地的故事、知识。虽然是纵横泱荡,一览无余地写下去,却都是紧紧围绕着“土地”这个核心在滚动,各有其位,各得其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曾谈到他这篇文章的构思:“当时由于和农民群众一起在田间劳动,体味到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感情,在飞机上和火车里,看到莽莽苍苍,生机勃勃的大地,凝神遐想,有所感触而写的。”(《努力冲刺,刷新记录》)《土地》这个“雪球”就是从这里开始滚动起来的。我们从文章开头的文字也可以追索作者这种滚雪球构思方法的思想轨迹:

当你坐在飞机上,看着我们无边无际的象覆盖上一张绿色地毯的大地的时候;当你坐在汽车上,倚着车窗看万里平畴的时候;或者,在农村里,看着一个老农捏起一把泥土……或者,当你自己随着大伙在田里插秧……你曾否为土地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遐想?想起它的过去,它的未来,想起……想起……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二千六百多年前……

就这样,作者从一朵晶莹透亮的小雪花开始,一层一层,由小到大,终于滚成了一个咒彩耀目的大雪球,写成了这篇散文名作。

滚雪球的构思方法,就是从最初的一个印象、感触开始,由此及彼地生发开去,随着材料的丰富和扩展,作者的认识也一步步明朗化,深刻化,再经过剪裁和熔铸,结构成一篇文章。这样的构思方法,符合人们对事物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此外,作家徐迟还采用“抓一刹那”的构思方法,根据掌握的大量材料,以最初一刹那的深刻感受为出发点,经过集中、概括、凝聚成篇。杨朔采用“寻觅诗意”的构思方法,从动情的事情写起,反复思索,“形成文章的思想意境”。这些各有特色的构思方法,在具体做法上有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有许多共同点。

第一,反刍、写初念等都是植根于生活与知识的丰富土壤。吴伯箫的构思,是先有了长期生活积累的反刍,然后在某一时期的某一事件触发下迅速构思成篇,这是反刍在前,触发于后。秦牧的“滚雪球”的构思,实际上也有一个反刍的过程,是触发在前,反刍于后。但它们都是在丰厚的生活和知识的沃壤里成长起来的“文章花果”。正如有了积雪才能滚雪球一样,吴伯箫在延安生活了八年,贮存了可供“反刍”的丰富营养物,才写成了一首首延安生活的颂歌。秦牧也是因为具有生活和知识的丰富积累才能“寓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闲谈趣闻之中”写成了一篇篇被称为“知识森林”的散文篇章。冰心的“写初念”也是强烈初念和平日积累相结合,这初念才象火种碰上了干柴一样,构思的感情之火才得以熊熊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平日的积累,初念的火花不管多么明亮,也只能是转瞬即逝的电光石火。

第二,反刍、写初念构思过程中的触发或感受,都是事物的尖端状态,是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同时也是主题思想的开始形成,文章构思的焦点所在。秦牧把这称为“笋尖”和“菜心”,“作者必须去选择‘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加以发挥,给人以强烈感、新鲜感。”(《散文创作谈》)记叙文的构思不汉要敏于和善于捕捉具有“尖端状态”的写作题材,还要善于发挥,即要象“反刍”、“滚雪球”那样调动生活的积累。歌德说:“独创性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反刍”、“滚雪球”等构思方法也正是能使我们准确地选定题材,“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写出具有独创性文章的重要手段。

记叙文的结构

把所见所闻的零散材料构成一个严谨完美的整体,这是文章结构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