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学良和蒋介石
14558300000088

第88章

张学良撰写所谓《西安事变忏悔录》传到大陆之后,在各方人士中引起很大的反响。1961年12月12日晚,周恩来决定利用西安事变二十五周年在北京饭店一楼大厅举行纪念活动。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邀请张学铭夫妇、张学思夫妇、杨虎城的儿子杨丞民,以及西北政坛名士高崇民、阎宝航等二十余人参加。首先,周恩来总理致词,高度评价“双十二事变”本身的意义,是在于它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全民族抗战的一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成为建立国共两党合作的必要的前提,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他还赞扬“张汉卿是个英雄人物”。

叠印有关的历史资料与图片。

地点北京采访张学思亲属。

张学思亲属:“那天,学思和总理同席。总理提及赵一荻小姐说,张汉公曾让她带200万元去美国帮助于凤至照看儿女生活和读书,她到美国作了安排后又返回中国,陪同汉公云云。总理说,她这种和张汉公共患难的精神,实可敬佩。接着,他转身问邓大姐:‘小超!你的看法怎样?’邓大姐说:‘我看不应偏重,于凤至夫人在美国不也是做了她能做的事吗?’这时,张学思起立对邓大姐说:‘我承认两个嫂嫂都好!’”

地点北京采访杨虎城的儿子杨丞民。

杨丞民:“总理在谈到我的父亲杨虎城、继母傅葆贞被杀害时,忽然痛泪盈眶,急以手帕掩面,继续说:‘革命这么多年,我从未伤心流泪,今天想到虎城、葆贞的牺牲,真觉痛心。’邓大姐忙慰解说:‘我们应当化悲痛为力量。’我当时起立向总理说:‘牺牲是有代价的。我要好好干,才对得起牺牲的爸爸。’总理听后对我说:‘好孩子,虎城有后。’”

画外音:

接着,与会者很自然地谈起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某人在国外造谣说:张汉公对西安事变有悔悟的意思。对此,张学思、张学铭等亲属悲愤不已。总理听后愤怒地说道:他这“是完全捏造污蔑,我有可靠的消息”。遂再次流下了悲痛的泪水。接着,周总理又郑重地讲:“我的眼泪是代表党的,不是我个人的。当年是联蒋抗日还是反蒋抗日,党内有争论。张汉卿说:‘要抗日必须争取蒋介石。’主张联蒋抗日,他的爱国主义心情,二十多年来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怀念他。”

地点北京采访高崇民的儿子高存信。

高存信:“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我的父亲高崇民即席赋七言绝句一首,并当场悲然放声朗读:‘兵谏功成廿五年,乾坤扭转话凌烟;今日座中皆旺健,一人憔悴在东南。’总理听后对我父亲说:‘你的诗中憔悴二字太消极,不如改为奋斗二字为好’。我的父亲点头应允。”

画外音:

这不同寻常的纪念会结束之后,周恩来总理驱车回到西花厅,但他的情丝依然转不过来,继续沉思、缅怀他和张学良将军昔日的友情。尤其他想到祖国欣欣向荣,而为祖国解放立了大功的张学良将军,依然在台湾过着变相“管束”生活的时候,他真想给张学良将军写封信,带去他的一片心。周总理清楚:信是容易写的,但如何才能把信交到张学良将军的手中呢?……

地点漳州采访原周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

童小鹏:“总理很快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原十七路军参议郭增恺的夫人,她不仅可以出入台湾,而且还认识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小姐。郭夫人带着总理的亲笔信到了台湾,由于未获准见张学良将军,一时难以完成总理交给她的这项特殊使命。不久,她发现张学良将军和赵一荻小姐常去教堂做礼拜。一天,她提前把周总理的信纸夹在一支口红中,赶到教堂,利用做礼拜的机会,把这支夹有周总理亲笔信的口红安全地交到了赵一荻小姐的手中。根据我的记忆:周总理的这封亲笔信是16个字:为国珍重,善自珍摄,前途有望,后会有期。”

画外音:

张学良被解除“管束”后搬到台北,在新北投复兴三路70号建了一座住宅。自从蒋经国接手“管束”之后,经常去探望当年在奉化溪口“读书思过”的老友张学良。接着,张学良放弃研究明史,遂又对《圣经》发生兴趣。或许是张学良一生都离不开所谓的精神支柱,遂又由研究《圣经》而洗礼皈依基督。也正是出于洗礼皈依基督的原因,他与远在美国的元配夫人于凤至办了离婚手续。接着,他又于1964年7月4日与心爱的赵一荻在台北市杭州南路一个美籍人士家中举行婚礼。由牧师证婚,张群、宋美龄、张大千、王新衡等12人参加婚礼。是年,张学良63岁,赵一荻52岁。这对患难夫妇的白首之盟一时传为佳话。

叠印台湾有关的场景、文物、报纸和图片。

画外音:

张学良毕竟是一位有良知的政治家。他并不满足于“红粉知己,白首缔盟”后的幸福生活,他对于没有自由,又局促于台湾宝岛有年的生活颇多感想,对故人故土则更是“靡日不思”。为此他曾借书赠台湾《自立晚报》副社长罗祖光的机会,恭录了李商隐的《无题》寄托自己的乡愁。

叠印李商隐的诗《无题》,并送出深沉的画外音: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画外音:

张学良十分懂得“随遇即安”的真谛,因此,他永远能在不自由的境遇中获得人生的自由。平时,他除了访友、研读《圣经》外,最喜欢做两件事:其一是“上馆子”。据说,凡是台北有像样的饭店开张,张学良夫妇必定率先光顾;其二是养兰花。

地点台北采访台湾名记者于衡。

于衡:“说到张先生养兰花,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登在台北《联合报》上。谈到养兰,张说:‘我家里有兰花两百多盆,养兰是一种享受。譬如浇水、施肥、移动花的位置,适度的阴凉和适度的阳光……因为养兰,我买了有关兰花的书籍和杂志,而且向这一方面的专家请教。’他认为:‘兰是花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不但我喜欢,我内人也喜欢。’”

画外音:

张学良在犹如兰花的精神境界中,送走了蒋介石,他有感于与这位盟兄近半个世纪的恩怨,遂献上了一副挽联。

采访暮年的张学良。

张学良:“蒋‘总统’对我很好,他保护我。讲到这里,我有几个字给你写出来。这是蒋‘总统’逝世的时候,我的一种私人的吊唁。没发表,我自己吊祭他: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对于这个情形,外头人很少知道。只蒋夫人,还有蒋经国知道。”

画外音:

接着,北京传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这对张学良而言,不啻为晴天霹雳,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画外音:

1980年10月20日,张学良夫妇在马安澜将军的陪同下去金门参观,还用望远镜眺望了厦门。他无法掩饰对祖国的思念,给亲友写信时,恭录了于右任晚年思乡名句:“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画外音:

1978年,张学良的老友张大千先生翩然返台,并在台北双溪自建摩耶精舍。从此,张学良便成了“摩耶精舍”的常客。接着,他们二人与共同的挚友张群、王新衡四人经常轮流做东餐叙,俗称“三张一王转转会”。

地点台北摩耶精舍采访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和子女)。

张大千亲属:“‘三张一王转转会’是大千先生来台北不久形成的。我记得那时,轮到由张学良先生做东时,夫人赵四小姐亲自下厨烹调,常得四人的夸奖。轮到大千先生做东时,二张一王经常边看张大千作画边谈古论今。四个老人活得十分愉快。(指着一幅巨幅国画《庐山图》)张学良他们经常驻步这幅《庐山图》的下边,边看大千先生泼墨边祝大千先生完成这幅巨画。遗憾的是,大千先生完成了这幅杰作,也耗尽了他的生命。”

画外音:

张大千先生驾鹤西去之后,王新衡先生、蒋经国先生等相继谢世而去。待到李登辉宣布解除禁令之后,在张群的倡议下,1990年6月1日于台北园山饭店十二楼昆仑厅为张学良祝九十大寿。其场面之隆重、其气氛之热烈前所未有。就是远在北京的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也发来了生日贺电:欣逢先生九十秩寿庆,颖超特电表示深挚的祝贺。

叠印九十华诞的现场录像。

画外音:

张学良虽然已经九十高龄了,但他依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先以“愧不敢当,虚度了一生,对国家、社会、人民毫无建树”自责,接着又说:“自己感觉万分惭愧,我张学良何德何能,蒙各位来为我祝寿。”

寿星老张学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声地发表讲话:

“我虽然老了,但我仍未昏聩,听力虽然不大好,但并未全聋,视力虽然减弱,但还没瞎。假如上帝有旨意,我为国家、为人民还能效力的地方,我必定尽我的力量,我能做得到的地方,会照着我年轻时一样的情怀去做。”

画外音:

张学良获得自由了!他不仅于1991年3月10日,获准飞赴美国旧金山探亲,而且还相继接受了中国台湾、日本、美国记者的采访,畅言了他的人生,谈论了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如今,他又在风景绮丽的夏威夷接受我们来自中国大陆的记者的采访……

画面推出夏威夷张学良居住地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