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至7月,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参加的调查组,就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甘肃已经形成了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工业为主的,包括冶金、建材、煤炭、轻纺、医药、食品、电子工业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营大中型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75%,在全省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全省8个市、2个区、19个工业企业的调查情况表明,多种形式的改革,给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不断上涨,新税种陆续开征,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利润相应减少,成本相应增加,资金严重不足,多数企业陷入困境。调查组建议:要充分考虑老企业的特殊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以帮助老企业摆脱困境,重新发挥优势。一是要在资金上给予优惠,采取倾斜政策,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在产品销售上给予优惠,减少指令性计划,把改造新增的产品全部留给企业销售,以增加企业积累。三是在产品价格上给予优惠,适当提高产品价格,以抵消原材料、能源的涨价。四是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合理调整降低税率,减轻企业负担。五是在固定资产折旧上给予优惠,合理调整折旧率,增加企业生产流动资金。省政协调查组关于《国营大中型老企业亟需政策上扶持》的调查报告,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长贾志杰看了报告后,称赞调查报告写得很好。他在批示中指出,中央刚作出了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决策,省政协就进行了这项调查,这是非常及时而有现实意义的。并指示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办理。
关于平凉、庆阳地区中小企业情况的视察
1989年10月中旬至11月初,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经济界委员参加的视察组,视察了平凉、庆阳地区8个县、市的轻纺、食品、服装、化工、电器、烟草等行业的42个企业,就地、县中小型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两个地区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方针指引下,把发展地方工业作为振兴经济的重点来抓,使地方工业得到蓬勃发展。
从1979年至1988年10年的工业总产值情况看,平凉平均递增94%,庆阳平均递增113%;财政收入,平凉平均递增73%,庆阳平均递增129%。两个地区地方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市场销售疲软,产品积压,资金不足,能源和原材料短缺,企业生产面临困难,工业发展速度放慢,经济效益下滑,部分企业发生亏损。视察组提出5点建议:1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江泽民总书记讲话,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克服困难。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市场变化,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开拓市场,促进发展。2提高产品质量,狠抓销售环节。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推动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优化产品结构,抓好市场销售,提高经济效益。3加强联合,开展协作。特别要组织省上100多户大中型企业与地、县工业企业进行协作,把省上企业所需的零配件转移到地、县工业企业生产,带动地、县工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计划、银行、财税等部门要采取适当优惠政策,帮助地、县企业摆脱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困难。4要解决紧缩银根以后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有关专业银行要认真清理地、县企业的“三角债”,外贸部门要清理偿还拖欠的产品收购款。5妥善解决地、县财政赤字问题。建议省上适当给予财政弥补,以帮助地、县办好企业,培植财源,摆脱困境,稳定发展。视察报告在1989年《甘肃政协》第4期刊登。
关于兰州宁卧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视察
1989年12月7日,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科技界部分委员视察了兰州宁卧庄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委员们参观了中科院兰州分院近物所自行研制的重离子加速器和510研究所、现物所的航天先进科研成果,了解了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情况。宁卧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具有科技人员密集、科技成果密集、高精尖仪器密集、信息密集4大优势。在这个面积3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内,集中了中科院、中央部委、省属科研单位20多个。国家科委批准省政府设立宁卧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属第二位。在开发区开办的高新技术开发企业已有72家,从业3000多人。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客商已提出投资意向。
特别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大批科技骨干领头兴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和新技术产业,打破了过去那种“人才济济出不了大门,成果累累形不成产品”的局面。走出了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子。开发区把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作为根本途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项目为中心,建立科、工、贸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新型科技企业,既突出了经济效益,又造就了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科技企业家,充分展示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前景。委员们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明确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政策。对搞科技开发的科技人员,不应以个体工商户对待,在政策上应和开发公司一样对待,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要发展一批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科技企业集团,把开发区建成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辐射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为黄河上游经济、科技开发多作贡献。
关于全省金融市场管理情况的调查
1990年3月,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全省金融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充分肯定了全省金融系统在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保证重点,压缩一般,适时调节”的货币信贷政策,积极支持和促进全省经济稳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调查分析,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针对银行对企业效益好、还款能力强的企业保证资金供应,对效益差、还款能力弱的企业,只收不贷等不利于宏观调控,又妨碍企业内部挖掘资金潜力的做法,调查组建议,银行要在调整信贷结构,发放流动资金,总体上坚持从紧的前提下,根据甘肃具体情况,综合考核企业,采取适当灵活措施发放贷款,以促进企业生产稳定增长。对企业效益的分类排队,应同综合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商定,使其全面准确,避免失误。要根据企业需求和资金可能,将年度贷款计划一次分配到企业,并与企业签定使用流动资金的合同,年终考核,进行奖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针对各专业银行对贷款利率可上浮30%的权利掌握不一致,利率繁杂,加息和罚息名目繁多,加重企业负担的状况,调查组建议,银行要正确动用上浮利率政策,加强自我约束机制,不能将权利层层下放,放任自流。对随意加息、罚息的要坚决纠正。并建议银行制定相应的细则,强化利率管理,既保证银行实现合理利率,又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针对专业银行信贷计划透明度不够,与项目规格不配套,贷款投放前紧后松,影响生产和流通正常资金的供应等问题,调查组建议,银行要正确处理贯彻“双紧”方针与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加强科学管理,切实做到“全年一次交底,按季执行”,增强透明度,解决好贷款限额,及时投放资金。特别是中央部委和总行给企业下达的贷款项目,银行一定要如数供给资金,充分发挥流动资金的作用。四是针对银行贷款效益不高,逾期、风险、呆滞贷款数量不少,以及行政干预多,市场变化大,轻易使用银行“否决权”等问题,调查组建议,银行要正确行使贷款发放自主权,做好可行性论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不要轻易使用银行的“否决权”。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银行应同综合部门、项目主管部门的技术及经济专家共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有关方面审批。
项目列入计划后,各方都要执行,如有变动,提出复议,不要单方面否决。对中央戴帽支持的项目,银行不仅要保证资金供应,还要加强监督,促进及早建成,发挥资金效益。五是针对银行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下降,以贷谋私,不正之风严重,金融秩序混乱等情况,调查组建议,银行要组织职工深入学习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为甘肃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强化管理,加强监督,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改进信贷发放工作,表彰先进、奖罚严明,树立新的良好风貌,为甘肃经济发展多办好事和实事。调查组还建议省政府成立金融、财税、计划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及时研究金融改革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根据这次调查的情况,省政协六届三次主席会议于1990年4月9日讨论通过,向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关于我省金融系统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建议案》,得到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于实施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情况的调查
1990年10月,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甘肃省实施产业政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甘肃产业结构的特征是:重工业占全省工业的70%以上,轻工业仅占295%。在重工业中,能源、原材料工业约占80%,一般加工工业约占20%。在工业总产值中,163户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甘肃的工业结构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是有生命力的。但由于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工业多,加工工业少,大中型企业多,小型企业少,结果形成了大投入小产出,资金积累率低;大运量高能耗,交通能源日益紧张;价格体系不合理,使原材料、能源、采矿工业占优势的甘肃失去比较利益,从而带来财政拮据,就业困难,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国民收入在全国的排位由1976年的13位后移到1987年的23位。调查组对甘肃实施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提出4点建议:1加强农业基础,改变农业基本条件。1983年以后,国务院支持“两西”建设,每年拨款16亿元,对甘肃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投资的期限为10年,1992年到期,省上应及早向中央申请继续延长使用期限,以促进甘肃农业的持续发展。2合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甘肃的有色金属1989年产量总计为234万吨,占全国的109%,名列第三位,其中镍、铝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铜产量居全国第六位。但企业生产的大批原材料基本流向外省加工增值,而与当地效益脱离。建议增加与原材料工业相适应的资源转化、机械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型材料工业,以改善甘肃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并解决资源枯竭后,以新兴产业代替老产业的问题。3理顺价格体系,尽快解决原材料、能源价格过低的问题。
在价格理顺之前,有必要对原材料、能源工业产品实行一定的价格补贴和利润返还,或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企业自主经营范围,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4制定优惠政策,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甘肃有中国最早的石油工业玉门油矿,有“一五”期间建设的11个项目,有百年历史的兰州通用机器厂。这些企业工艺、设备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低,事故隐患多。建议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优惠,帮助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经济科技委员会关于《实施产业政策要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调查报告,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并在省政协六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上印发审议。
关于全省工业系统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视察
1991年5月22日至6月4日,由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李正才、拓稼林等10名常委、委员参加的调查组,对甘肃石化、轻纺、电子、机械等行业的8个工业企业和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省医药总公司、省石化公司的13个企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情况进行了视察。“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是根据是年初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定开展的。经过半年的努力,使企业开始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产品由单一化向多品种系列化转变,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由传统型向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转变。石化行业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轻纺行业毛纺企业明显回升,但棉纺企业效益不佳;电子行业形势严峻,效益严重滑坡亏损。为了使“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视察组建议:1政策要尽快到位。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搞活经济的24条措施和搞活企业的26条规定,已经下发,建议税务、财政、银行、工商等部门,尽快制定实施办法,使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清理“三角债”。建议投入必要的启动资金,严格结算纪律,加强银行、工商部门的监督,使“三角债”得到认真清理和偿还,彻底解决“三角债”对企业的严重困扰。3正确分析企业效益的因素。对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做到税保国家财政,利活企业自身;对有困难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扶持,帮助其走出困境。4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要多作指导性工作,把《企业法》赋予企业的奖金分配权、用人权、干部任免权、经营权等,还给企业,为企业办实事,搞好服务,真正做到政企职责分开,防止过多地行政干预和行政命令等做法。此次视察情况在省政协六届十四次常委会议上作了汇报、审议。
§§§第四节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对经济工作的视察和调查
关于兰州市内陆开放城市建设情况的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