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爱心故事
14564000000012

第12章 桓公见鬼(2)

有一次,郑世翼坐船在江上游玩,恰巧崔信明也在江中游玩。两船相遇时,崔信明求见,郑世翼一问才知道眼前这位人物就是崔信明,便和他攀谈起来。郑世翼说:“崔君的‘枫落吴江冷’一句写得妙极了,不知还有没有新作?崔信明听到郑世翼夸奖自己,十分高兴,于是立刻拿出一大堆诗稿让郑世翼看,郑世翼翻看几页,见写得平平淡淡,再往下看,简直看不下去,对崔信明说:“今天我所见的比过去听说的差多了。”说完,他把诗稿往江里一扔,命人开船,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见怪不怪

“见怪不怪”表示看到怪异的事物,镇静自若,不大惊小怪。

此典出自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见异录》:“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连忙跑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而说:“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觉得奇怪,反而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惊诧,反而对她们说:“你们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吗?”于是那几个妇女就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层。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这次没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只是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巧之狙

“见巧之狙”比喻买乖弄巧,往往事与愿违。

此典出自《庄子·徐无鬼》:“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抓,见巧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这段话意思是说:

吴王乘船在江上游览,下船后登上到处是猴子的山上。成群的猴子看见了吴王,都慌忙地逃到深深的丛林中去了。这时却有一只猴子不但不走,反而像蛇一样灵活,上窜下跳,向吴王表现它的灵活敏捷的身手。吴王用箭射它,它却非常敏捷地将飞快的箭抓到手里。吴王命令随从人员一齐射它,于是猴子立刻被乱箭射死了。

焦湖庙祝

“焦湖庙祝”告诉人们,美满幸福的生活是通过辛苦劳动创造出来的,好逸恶劳,坐享其成,只能是梦幻一场。

此典出自《搜神记》。

焦湖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上有个小孔。当时,单父县有个在此经商的人,名叫杨林,来到庙中祈福。庙中巫祝问他:“你愿意结成一桩美好的姻缘吗?”杨林一听,高兴地说:“非常愿意!”于是巫祝让杨林依枕而睡。

杨林恍恍惚惚进入梦中,只见亭台楼阁,富丽堂皇。赵太尉坐在堂上,对他殷勤相待,并且把女儿嫁给了他。

婚后,夫妻恩爱,连生了六个儿子。六个儿子长大后都做了秘书郎中。

杨林享受荣华富贵,过了几十年都没有回家的意思。忽然一觉醒来,他睁眼一看,原来自己还在玉枕旁边。

乐此不疲

“乐此不疲”意思是说对一件事物发生了兴趣,乐在其中,不觉得疲倦。

此典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守。’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东汉的光武皇帝,九岁的时候死了父母,成了孤儿。他是在叔父家长大的。刘秀小时候做事非常勤快,非常喜欢种地的事情,他的哥哥伯升常常因此嘲笑他。

刘秀后来当了东汉的皇帝,做事仍然非常勤勉,当时战乱刚刚平息,天下百姓都盼望安居乐业。刘秀深知人民非常厌恶打仗,因此除非遇到特急情况,他很少在朝廷上谈论战争的事情。一次,太子请教他如何攻战。刘秀回答他说:

“春秋时期的卫灵公,有一次问孔子打仗的事情,孔子说:‘关于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常常听说过;至于军旅之事,我可没有学过!’,我看你也是这样,战争的事情不是你应该接触的。”

刘秀每天处理朝政,一丝不苟。从天亮开始,一直到天黑才罢手。他还经常与大臣、公卿、将军们一起谈论治国的方法,谈到半夜才去睡觉。太子看到父亲如此操劳,就劝他说:

“您虽然有大禹、汤武那样的贤明,但是却没有黄帝、老子那样的养性之福,希望您爱惜自己的身体,保养好精神。”

刘秀说道:“虽然我如此操劳,但却觉得非常快乐,不觉得疲劳啊!”

由于刘秀兢兢业业亲理朝政,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乐极生悲

“乐极生悲”劝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

此典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淳于髡是战国时代齐国有名的幽默人物,能言善辩喝酒。有一天齐威王问他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幽默地说:“一斗就醉,一石也醉。”威王听说一斗已经够多了,为什么还能够喝一石呢?觉得好奇,追问他其中的原因。

原来齐威王也很喜欢喝酒,对国事疏忽,常常喝到通宵;淳于髡就抓住这个机会,拿喝酒去劝诫他。

淳于髡说:“如果是大王赐给我酒喝,旁边有执法的大臣,后面有弹劾的御史,喝的时候,心里害怕,一斗就醉了。如果家里有宾客,父母命我喝酒,因为要庄重一点给侄子们看,不敢放肆,那么就可以喝二斗。如果很久没有见面的知心的朋友,突然相遇,论今道故,谈谈别后的私事,这时可以喝五六斗。如果碰到里巷间的宴会,男女杂坐,猜拳行令,说说笑笑,毫无男女间的嫌疑顾忌,这时心情特别愉悦,可以喝到八斗了。要是到了晚上,男女同席,乌履交错,杯盘狼藉,大家脱去礼服,穿着短衣,女客们的香气四溢,这个时候,感到最欢乐,那么就可以喝一石了。因此有人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天下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威王听了淳于髡这番话后,知道是在劝诫他,就取消了晚上的宴会。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藏身的计划周密。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期,齐国寒士冯谖,穷得自己连饭也吃不饱,就在齐国孟尝君门下当门客。

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本领吗?”

冯谖说:“我也没有什么本领。”

“你有什么技能?”

“我没有什么技能。”

孟尝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流食客中,吃粗茶淡饭。冯谖吃罢饭,就靠在柱子上,弹着他的长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为了满足他,把他安排到第二流食客中,每顿饭都是有鱼有肉了。但他吃罢饭,又唱起歌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于是孟尝君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流的食客中,出门坐上了马车。

然而冯谖还不满足,又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他不但要孟尝君养活他一个,还要孟尝君养活他的全家。孟尝君了解到冯谖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时送食粮柴薪到冯谖家里,这下彻底解决了冯谖的问题。

孟尝君在薛国有很多田庄,农民欠了孟尝君的田租,需要派个人去收账,冯谖自告奋勇愿往。孟尝君就把佃户们的欠条借据,交给冯谖,为他治装备车而往。临行时,冯谖问孟尝君:“我收到了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就说:“你看我家里没有的东西,就带点回来好了。”

冯谖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开会,当众宣布说:“孟尝君说了,你们欠他的债,不用还了,你们的欠条借据全在这里,我当着你们的面烧掉,从此以后你们再也没有这笔负担了。”债户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都高呼万岁,欣喜若狂地回去了。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诧异地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冯谖说:“账都收齐了,不回来干嘛?”

“你给我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

“我给你买了仁义回来了。”

“什么叫做买仁义呢?”

冯谖说:“我去收账时,你让我看家中缺什么买什么,我看您家里有的是金银财宝,珍玩美人,所缺的只是仁义。所以我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当众把他们的欠据借条都烧了,并告诉他们说您不用他们还债了,债户们感恩不尽,这不是给您买回仁义吗?”

冯谖虽然没收回账,可是孟尝君的名声却更大了。秦昭襄王没能追上孟尝君,本来已经很生气了,如今听说齐闵王又重用了他,便更加担心。于是他就偷偷打发心腹到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齐国的人光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孟尝君快要当上齐国的君王了。”他又打发使臣到楚国去对楚顷襄王说:“楚王死在敝国,确实是敝国上了齐国的当。秦王三番两次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给孟尝君拦住了。他如今执掌着齐国的大权,听说就要当齐王了。如果他当上齐王,一定会来打贵国和敝国,敝国情愿跟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孟尝君。希望大王既往不咎,重新跟敝国和好吧。”

楚顷襄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也打发人到齐国去散布谣言。齐闵王听见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心,就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树倒猢狲散”,孟尝君被罢了官,那些门客全都散了,孟尝君感到非常凄凉。只有这位收账的冯先生还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替他赶车,一块到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听说孟尝君来了,男女老少都来迎接他。有的带一只鸡,有的拿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鸡蛋,献给孟尝君。孟尝君看到这种情形,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对冯谖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来的仁义呀!”冯谖说:“这一点算得了什么?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这个薛城,俗语说:‘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实。如果您能借给我这辆车马,让我到秦国去一趟,我一定能再叫齐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禄。那时候薛城、咸阳、临淄三个地方,都会欢迎您。你认为这样怎么样?”孟尝君说:“全听先生的!”

冯谖到了咸阳,对秦昭襄王说:“如今天下有才干的人,不是投奔秦国就是投奔齐国了。上秦国来的都想叫秦国强,齐国弱;上齐国去的都想叫齐国强,秦国弱。可见当今之世,不是秦国得天下,就是齐国得天下,这两个大国是势不两立的。”秦昭襄王听了他的话之后,跪下来说:“先生有什么计策能叫秦国强大呢?”冯谖连忙把他扶起来,请他坐下,说:“齐国把孟尝君革了职,大王知道了吗?”秦王装模作样地说:“我是听说了,可是却不太清楚。”冯谖说:“齐国能够有今天,全仗着孟尝君。如今齐王听了谣言,革了他的官职,收回了相印。以怨报德地对待孟尝君,孟尝君当然也怨恨齐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抓紧时间把他请来。如果他能够给大王出力,还怕齐国不来归附吗?齐国一旦归附,天下可就是秦国的了。大王如果现在打发人用车马带着礼物上薛城去请他,还来得及。万一齐王反悔,再拜他为相国,齐国可就又要跟秦国打起来了。”

这时候正巧樗里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听从了冯谖的劝告,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到薛城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来不及去报告孟尝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临淄,求见齐闵王。他对齐闵王说:“齐国跟秦国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大国,谁要是得到人才,谁就能够号令天下。我在路上听说秦国暗中去拉拢孟尝君,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请他。要是孟尝君真的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去号令天下,临淄、即墨不就危险了吗?”齐闵王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焦急万分地说:“怎么办呢?”冯谖说:“不能再耽误了,趁着秦国的人还没到,赶紧先恢复孟尝君的官职,再加封给他一些土地,孟尝君一定会乐意,他做了相国,难道说秦国没得到大王的同意,就可以随便接走别人的大臣吗?”

齐闵王答应重新重用孟尝君。可是他嘴里虽然是答应了,心里头还有点疑惑。他暗中打发人到边境上去打听秦国的动静。派去的人刚到边界上,就看到来了一队人马,一问果然是来接孟尝君的。他就连夜赶回临淄,向齐闵王报告。齐闵王连忙吩咐冯谖带了节杖去接孟尝君来做相国,另外又封给他一千户的土地。等到秦国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尝君已经官复原职了。秦国的使臣白跑了一趟,而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门客一听说孟尝君又当上了相国,于是争先恐后地又都回来了。孟尝君跟冯谖说:“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冯谖说:“人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们!”孟尝君向冯谖拜了一拜,说:“先生的话没错。我就收留他们。”

孟尝君官复原职以后,秦昭襄王接连打败了韩国和魏国,占领了好几百里土地,就认为秦国不应该再跟其余的六国平起平坐。七国的诸侯都称为“王”,怎么能够分别出来呢?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称为“帝”,可是他又不敢单独行动,于是就在公元前288年,打发使臣到齐国去,请齐闵王也称为“帝”:秦王号令西方,称为“西帝”;齐王号令东方,称为“东帝”。这样秦国和齐国就能平分天下了。齐闵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犹豫不决,就问孟尝君。孟尝君说:“诸侯没有不恨秦国的,大王千万别跟他一块干。”

过了一个月,秦国又打发使臣来约会齐国一块去打赵国。可巧苏秦的兄弟苏代从燕国到齐国来。齐闵王问他对于改“王”为“帝”和进攻赵国的意见。苏代说:“秦国只请大王称帝,本来是尊重贵国。不答应呢,得罪了秦国;答应呢,可就得罪了诸侯。我想还不如答应秦国所给的‘帝号’,可暂时不要公开称呼。先让秦国称帝,如果秦国称帝之后,诸侯不反对,大王再称‘帝’也不晚。说到去打赵国,实在没有理由。赵国离秦国近,离齐国远,大王要是帮秦国去打赵国,即使打了胜仗,得到土地也是秦国,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要打还不如去打邻近的宋国。宋王无道,宋国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国,一来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来有扩展土地的好处,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齐闵王赞成苏代的话,接受了帝号,不过没有公开使用,准备去打宋国的暴君。后来“东帝”、“西帝”的称号用了两个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复了“秦王”、“齐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