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
14566000000030

第30章 J 粒子的发现者丁肇中

丁肇中,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J粒子。

丁肇中祖籍山东省日照县,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母还在美国进行访问。后来,丁肇中曾这样对别人说起过自己的身世。他说:“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出生在一个由教授和革命志士组成的家庭里,我的父母都希望我出生在中国,但在他们访问美国时,我提早出世了。由于这个意外,我成为了美国公民。这个突如其来的小插曲,却影响到了我的一生!”

丁肇中的父亲名叫丁观海,在山东大学任教,母亲丁隽英,任四川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出生三个月之后,丁肇中随父母回到了祖国。但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丁观海来到重庆大学工程系任教授,丁肇中也就读于重庆的磁器口小学。抗战胜利后,他又随父母迁到天津,读完了小学。1948年冬,丁观海来到台湾省的台南工学院任教,并举家迁至台湾省。丁肇中的中学是在台湾省上完的。中学的时候,丁肇中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成绩也非常好。

高中毕业时,他的数学和化学都是100分,物理97分。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台湾成功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系。大学期间,他放弃了娱乐游玩的机会,专心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1956年9月,丁肇中又到了美国,进入了密执安大学工学院继续深造。刚入学时他读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发现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于是第二学期,他选了许多有关物理和数学方面的课程。大学第二学年,他转到了自己向往的物理系,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研究的道路。1959年,他毕业于该校研究学院,取得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两个工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又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学位。他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特别奖金,不久又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奖。1962年,丁肇中获得了物理系博士学位。

丁肇中博士毕业后不久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尼文斯实验室工作。丁肇中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他认为,自然界的奥秘随时都吸引着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谁都想走在时间的前面有所发现。搞科学实验,争取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有时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尼文斯实验室工作的两年中,他发现了重氢分离子。

60年代后期,丁肇中到美国东海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开始了寻找J粒子的实验计划。丁肇中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项实验的复杂性。他说:“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因此他对研究小组的成员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容许在工作中马马虎虎。

“天道酬勤”。1974年8月,丁肇中的实验取得了成功。丁肇中兴奋极了,但这位严谨慎重的学者并没有立即宣布这一项成果。从8月到10月,他带领其他实验室人员又反复进行实验,直到取得了无懈可击的数据,才于11月12日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惊人的成果。

1976年12月10日,丁肇中赴瑞典皇家学院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诺贝尔奖1901年开始颁发到1976年的76年间,丁肇中是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他翻阅了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的获奖者答词中,竟没有一份是用中文书写的,这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丁肇中决定用中文来书写他的答谢词,但这一举动却遭到多方面的反对。最先出来反对的是美国有关方面的一位官员,他对丁肇中说:“你已经加入了美国籍,成了美国公民,因此用英文书写是理所当然的。”丁肇中回应道:“不错,我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了美国公民,但我领奖的地点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因此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那位官员无言以对,只得让步。美国官员劝说无效后,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一位人士又给丁肇中出了一个难题。他说,你要是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文字书写,我都可以打印散发,但如果用中文书写就难以效劳了,因为我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丁肇中听了这个小小的刁难之后笑着说:“这很好办,没有中文打字机,我可以用手写,然后我请你代为复印。”丁肇中的执著终于感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份用中文书写的答词也就载入了诺贝尔奖的史册。

发现J粒子以后,丁肇中并未满足,在他看来,人生只有不停的奋斗与拼搏才会有意义。1989年2月20日,香港有关报刊报道:力求突破有望再拿诺贝尔奖——丁肇中领导400名科学家寻找宇宙基本结构。

目前,丁肇中正在日内瓦主持建造一个庞大的实验场,准备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实验。其目的是要揭开宇宙的构造之谜。实验名称为L3实验,这次会聚了美国、俄罗斯、中国内地和台湾省、印度、东西欧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位科学家进行合作研究。据称,如果这项研究取得成功,丁肇中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