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大发现纪实系列丛书-自然世界的奇迹(下)
14568100000005

第5章 艾滋病的发现

本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种令人极为恐怖的传染性疾病,这就是艾滋病(AIDS)。人们称其为“当代黑色瘟疫”。自1981年6月美国首次发现这种病以后,相继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陆续发现这种疾病的流行,并且很快就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蔓延。如今几乎到处都有它的魔影,可怕疾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安宁。

截止到2007年8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已达218107例,其中病人有58893例,死亡19258例。2007年1~8月份,共检测到感染者和病人32235例,病人6435例,死亡3095例。病例报告的分析显示,实际上我们国家的艾滋病感染以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并且性传播越来越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发现

1979~1980年期间,在美国的洛杉矶、纽约和旧金山等沿海大城市里,出现了一些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氏肺囊虫病和卡波济氏肉瘤。这在健康情况下是很少见到的一种绝对异常的怪病。但是这种怪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它又意味着什么呢?当时尚不清楚,只好先冠以“综合症”的名称。

1981年6月,设在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的一份报告宣称,洛杉矶有5名年轻男性同性恋者患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严重威胁生命的怪病。患者年龄最小的29岁,最大的也只有36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发病前都很健康,发病却很突然,多以发烧,伴随干咳,呼吸困难,白血球数目减少,还有霉菌感染等。

当时医生诊断为由卡氏肺囊虫引起的新的流行病——典型的肺炎。病情来势凶猛,尽管采用最现代化的方法治疗,也无济于事。特别是霉菌的感染反复发作,无法根治。5位患者从发病住院,只三四个月就都被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随后,一份来自纽约的另一个报告,报道了另外26个不寻常的病例,这些男性青年病人患的是另一种罕见的疾病——卡波济氏肉瘤。这是多发于赤道非洲的恶性肿瘤,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性血管病。不久,美国的旧金山的报告称,当地也出现了罕见病突发的怪现象……

顷刻间,“恶魔降临”的消息震惊了世界,人心一片惶恐。对于这种谜一样的怪病,科学家最初称其为“同性恋者遭到损害的综合病症”。后来发现同时存在着免疫衰弱,便取名为“与同性恋者有关的免疫缺乏症”。

当时颇有权威的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比较详尽地分析了洛杉矶5位患卡氏肺囊虫病和纽约26名患卡波济氏肉瘤病例,并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其英文缩写是“AIDS”,中文译为“艾滋病”。从此,艾滋病(AIDS)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惊恐的同义词。

艾滋病的罪魁祸首

自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探寻艾滋病病原体成了生物医学家们共同攻坚的焦点。因为只有找到病原体,才能进一步搞清它的传播途径,发病规律,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艾滋病病原体在哪里呢?

艾滋病病毒

最初人们只知道,性接触是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后来发现接受血制品治疗的血友病人能受到感染。科学家推测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是又一途径。血制品的制备过程中,为避免细菌和霉菌的感染,都必须过滤。既然能通过过滤器,艾滋病病原体显然是一种病毒。

最初涉嫌怀疑的病毒有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腺病毒等。其中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其流行病学模式和艾滋病十分相似,但后来这一推测被推翻了。接着又考虑过一种逆转录病毒和人类的白血病毒HTLV1,但流行病学无法论证这种观点。

尽管寻觅艾滋病病毒犹如大海捞针,希望十分渺茫,但科学家却一直在努力。第一个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是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卢克·蒙塔格尼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他们从一个同性恋伴淋巴结病变的患者身上发现了这一病毒,并进一步培养,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这种新病原。他们称其为淋巴结病相关联合病毒(LAV),并于1983年5月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重大发现,只是当时很少有研究者承认这一惊世发现。

与此同时,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罗伯特·盖勒教授及同事们在48名艾滋病人中也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标本检测病毒的试验,证明此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并命名为人体嗜T淋巴细胞逆病毒Ⅲ型(HTLVⅢ)。1984年5月4日盖勒也在《科学》杂志上公布这一重大成果。接着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杰伊利维等人的研究中则指出,艾滋病的病原体是ARV(艾滋病联合后病毒)。另外,还有1980年发现的引起白血病的病毒HTLV1等等。

艾滋病病毒的发现,为斩断艾滋病魔爪,带来了希望。

追根溯源

由于艾滋病最先在美国发现,有人以为它的发源地就在美国。可后来发现,在非洲中部得这种病死亡的人早已有之,只不过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使人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人死亡。

那么究竟艾滋病的病源来自哪里?科学家在非洲探寻中,把目标投向了人类的远亲——灵长类动物猴的身上。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从非洲野外的恒河猴群中,发现了艾滋病的流行。受检动物均有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有的出现恶性淋巴瘤或类似卡波济氏肉瘤等症状。1983年,研究人员首次从患有艾滋病的恒河猴血液中分离出病毒,培养后将病毒接种于正常猴体内,被接种的猴也产生了艾滋病。

接着,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系的迈伦·埃塞克斯博士在他的实验室里,从200只供研究的非洲绿猴体内,检出70只带有与人的艾滋病病毒极为相似的病毒。他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或许是中非地区生活着的一种绿色长尾猴,它们体内的病毒传染给人类,而引起了艾滋病。

埃塞克斯博士推测了这一过程:是非洲绿猴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居住在扎伊尔金沙萨的海地人,再由移居到美国的海地人带到了美国,随后又传播到欧洲,从此蔓延到全世界。估计这个过程经过了20~40年时间。

这一假设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制服艾滋病的全球计划

艾滋病蔓延迅速、病情凶险,尚无特异的有效疗法,病死率几乎是100%。因此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大致命性疾病之一,目前国际临床尚无治愈的报道。

从首次发现艾滋病到如今,科学家对艾滋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HIV),查明了特征,并可克隆,查清了它的传播途径。因此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切断传染源,才能“治艾有望”。特别是现已查明,艾滋病不是通过呼吸和饮食传染的,蚊子叮咬也不传染,这就使它的流行受到很大限制,艾滋病并不可怕。

为了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形成全球范围内控制艾滋病的磅礴气势,1987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并制定了预防艾滋病传播的全球计划。

这个计划归纳起来就是,广泛进行全社会的教育,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和建全防治艾滋病机构,控制传染源,防止病毒继续扩散;鉴于3/4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是因为不健康的性行为引起的,因此既要预防血及血制品的传染,也要预防性接触的传染,严禁吸毒;防止母婴传染等等。

目前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艾滋病专家正在寻找根治艾滋病的良方妙计。比如近年来已经广泛用于临床的一种叫做AZT的药物,能切断病毒的繁殖过程,控制病毒的增生与复制。又如以前用于治疗线虫病的苏拉明制剂,也有抑制艾滋病病毒繁殖的作用。

中国派往非洲的医疗队,利用中草药制剂在治疗艾滋病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当然,要从根本上防治艾滋病,还得靠我们的传统武器——预防接种,实际上这也是最有效的武器。科学家想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病毒整合到某种动物的细胞核内,让它繁殖出无害的病毒作为疫苗,这是一个有希望的途径,但道路并不平坦,离成功还有一定距离。

时至今日,科学家忠告,要远离艾滋病,确保健康的良策是洁身自爱、自尊自重,拒绝毒品是保护自己的可靠武器,保证社会安宁的基本措施。

不过人们相信,犹如对待天花、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一样,不久的将来科学一定能制服新时代的黑色瘟疫——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