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14568200000037

第37章 权力的较量(3)

海湾战争是美国借联合国之名来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一大成功。它在军事上成功地打入了中东地区,有了进退自如的陆上军事基地,在政治上则成功地把一向处于敌视状态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勉强拉到了一起,为其随后推行的中东和平进程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海湾战争的胜利以及随后对伊拉克实施的制裁使美国尝到了在联合国名义下对付敌对国家的甜头:“为民请命”既不会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谴责,又可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因此它只要抓到把柄,就会立即以违反联合国准则之名而要求对这些国家进行制裁。

这类例子随手可举。利比亚因拒绝向美英两国法庭交出涉嫌1988年底在苏格兰洛克比上空炸毁一架泛美航空公司飞机的2名利比亚人,只同意在第三国审理此案,美国就力主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制裁决议:实施禁运并禁止利比亚及各国飞机出入该国。又如朝鲜1993年以侵犯主权,干涉内政为由,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两处核设施进行“特别调查”,并宣布准备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便威胁要把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扬言要对朝鲜进行制裁,逼其就范。只是由于国际社会考虑到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强烈要求美朝重新回到谈判桌上,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美国权衡再三,才与朝鲜重开谈判,双方都作出了让步,从而缓解了这场危机。

除此以外,美国还借联合国名义,把古巴击落从迈阿密起飞、准备入侵其领空的古巴流亡分子的飞机说成是古巴在公海动用武力,而力图让联合国对其实施制裁。至于它借联合国维和之名,出兵索马里,则是试图能像海湾战争那样,最终确立自己在非洲的军事存在。

如果说人们从海湾战争中较多注意到的是美国代表联合国伸张正义的话,那么在随后的一系列行动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美国在联合国名义下如何设法搞垮萨达姆政权。用克林顿在1997年武器核查危机期间的话说就是萨达姆一天不下台,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就一天不取消。回顾一下美国对伊拉克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借联合国名义来对付敌对国家政权的。

1997年11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将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驱逐出境,美国立刻扬言要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一场历时4个月的核查危机由此开始。

在这场危机爆发前,美国不断指出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决议的种种事例,一次又一次地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不断强化制裁措施,达到名正言顺扼杀萨达姆政权的目的。它所指出的某些事例,往往是在美国严厉制裁之下,伊拉克处于绝望之时采取的行动,这于是又给了美国新的口实,敦促安理会对伊进行新的制裁,这一次核查危机的爆发就带有这种性质。

联合国在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实施制裁的同时,提出只要伊拉克销毁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可解除制裁。经过7年武器核查,即使按克林顿的说法,联合国核查小组已销毁了比海湾战争时期还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按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伊拉克已不再具备生产核武器的能力。按说,核查小组可以就核武器检查结果作出鉴定了。但在美国控制下的核查小组就是不作这方面的鉴定,反而不断指责伊拉克阻挠联合国核查小组的工作。伊拉克被查了7年之后,依然看不到一丝光明,愤怒之余,便作出了驱逐美国核查人员的决定,而这正好给了美国对伊拉克进行进一步制裁的借口。

伊拉克后来接受俄罗斯劝阻,同意核查人员返回巴格达,按说这已满足了美国的要求,但此时美国又进一步提出要对总统府所属区域进行核查,伊拉克以侵犯国家主权和有损国家尊严为由予以拒绝,这又为美国进行新的制裁提供了口实。这场争执目前仍在继续下去。总之,美国不把萨达姆政权逼入死角是决不会罢休的。美国仍在不断证明对伊拉克制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希望以此来打消国际社会对美国种种做法的疑虑。在整个核查危机期间,美国充分渲染了伊拉克掌握生化武器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安全助理伯杰就在电视上拿出一袋5磅重的炭疽说,伊拉克只要用这一袋炭疽,就可毁灭半个华盛顿。国防部长科恩更指出,伊拉克若掌握200吨生化武器,就可以毁灭全人类。克林顿总统进而说,美国坚持对伊拉克进行核查,就是为了在新的世纪里使世界免遭伊拉克的涂炭。其实,世人并不反对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只是美国的这种大肆渲染,反而使人们不禁注意起它背后的用心。

如果说美国那时候还想到以联合国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眼中还有联合国的话,那么,如今的美国连联合国的名义都懒得借用了。在它的眼里,“未经安理会正式决定,国际社会不得采取行动,不管是制裁行动还是动用武力”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在整个冷战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使得安理会处于瘫痪状态”。安理会只有在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和当时的苏联即现在的俄罗斯)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使用否决权的时候才能够正常运转。在东西方对立的那个时期,安理会在许多问题上不能形成一致意见,使安理会成了一个讨论的场所。在80年代中期到1992年即苏联即将崩溃和冷战结束的那个时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下,开始作战略性退却,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美苏两国开始一起协商解决一些冲突:如纳米比亚冲突、两伊战争、萨尔瓦多危机、海湾危机等。那时候,苏联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的次数越来越少,安理会的维和行动开始焕发活力。美国认为依靠自己的实力在世界上登高一呼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美国人认为的这种美好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内部力量受到削弱的俄罗斯在反对美国的同时开始试图重新找回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位置。俄罗斯重新捡起否决权。同时,随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以及大国关系的不断调整,美国的霸权行径在联合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以它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既然安理会不再能象戈尔巴乔夫时代那样运转,人们就可以不要它了。美国开始寻求在联合国以外来实现自己在世界发挥主导作用的战略目标。

但美国果真能取代联合国对全世界发号施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空袭伊拉克和南联盟并不意味着美国单极统治的确立。相反,这正好说明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单极统治已经削弱。美国越是感觉其独霸地位难以维系,就越会采取单独行动。另外,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军事技术优势,并不能保证世界更加稳定。美国愈是致力于“纯粹”的军事革命,与美国敌对的国家就会采取更加顽强的战争手段。

现在世界上共有30至40个武装冲突热点,既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有一个国家的内战。这么多的冲突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够应付过来的,也不是少数国家组成的集团能够应付过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听从于美国的一家之言。

三、联合国大厦内的三天

安南无奈的发言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下午1时许,坐落在纽约东河之畔的联合国大厦里,不少联合国官员、外交官以及记者正在收看CNN电视新闻:北约开始对南联盟采取军事行动,第一批巡航导弹在南联盟境内爆炸。在职业本能的驱使下,各国常驻联合国的记者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聚集在联合国秘书长身上。距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办公室仅几米远的联合国新闻发言人办公室里,已有不少记者在打听:安南现在何处?他对这次空袭作何反应?

联合国新闻发言人通过内部广播线路向各国记者宣布:安南将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对记者发表谈话,安理会也将应南联盟、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三国的要求,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召开特别紧急会议,就北约的军事行动进行磋商。

安理会会议厅入口处设置了一个麦克风,一个不高的铁栏杆将记者挡在一侧,这是各国常驻联合国外交官与安理会主席接受记者提问和向新闻界发表声明的地方。由于事先得到通知,记者们早就来到这里等候安南——首位来自黑非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摄影、摄像记者架好镜头,严阵以待;文字记者手拿录音机、采访本,翘首以待。

预定时间刚过不久,安南从电梯里走了出来。他还是一身灰色的西服,佩戴黑色的领带,只是他表情严肃,没有往日会见记者时常有的那种既出于礼貌、又带有职业习惯的笑容。这时,联合国发言人席尔瓦走近麦克风宣布:“秘书长将发表一份声明,他今天不准备回答各位的提问。”

安南从身边助手的手中接过一个文件夹,然后走向麦克风,接着便开始发表联合国在北约开始空袭南联盟后的第一个声明。

安南首先说:“我是在国际社会正处于至关重要的时刻发表讲话的。”他说:“外交手段的失败确实令人惋惜,但有些时候,为了取得和平,动用武力可能是正当的。但是,作为秘书长,我已经多次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理会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首要责任。《北大西洋公约》明确地承认这一点。”他说:“因此,安理会应该参与所有关于诉诸武力的决定。”

声明虽然简短,但内容却令人惊讶。他的讲话似乎在支持中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立场,即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的批准。然而,他似乎又在为北约的军事行动进行辩护。在场的不少记者对安南的声明感到惊讶,开玩笑说安南不象U.N.Secretary-General(联合国秘书长),倒很像U.S.Secretary-General(美国秘书长)。甚至连他的发言人办公室中也有人对记者诙谐地表示,应该将安南当天的讲话稿作为难得的绝版珍品收藏起来。

联合国是反映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晴雨表。北约对南实施空中打击后,安理会立即召开特别紧急会议。在北约导弹的爆炸声不时打破巴尔干半岛夜晚的宁静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安理会再次成为战争与和平激烈较量的场所。尽管美国和英国等北约成员国的代表在安理会极力为北约空袭进行辩解,但中国、俄罗斯和纳米比亚等主持正义的安理会成员国的代表认为,北约在未经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对南联盟这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使用武力,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国际法准则,是对安理会权威的严重挑战,因而北约必须立即停止这一非法行径。

3月26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印度三国(印度后来加入)向安理会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北约“立即停止”非法军事行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北约成员国的阻挠,安理会未能通过这一决议草案。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国际法准则,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负有首要责任。任何针对独立主权国家的军事行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安理会的正式授权后方可进行。也就是说,在当今世界上,只有进行自卫和在得到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武力才算合法。但非常不幸的是,北约对南联盟动武的情况根本,不在此列。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道主义关切”为由,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但是,国际法中没有一条规定,有了“人道主义关切”便可出兵动武。因此,北约此次绕过安理会,单方面对南联盟这样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使用武力,这在北约成立50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并在国际关系中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应当指出的是,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和安理会的成员国,每个国家对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权威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国家凌驾于《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之上,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的北约国家也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北约在其成员国的安全未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在其成员国以外的领土上使用武力,从而违反了北约组织本身宪章的规定。北约发动这样的战争,道义何在?

近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或派使者规劝、或以武力威胁,对南联盟片面施压,试图使南联盟政府自己提出“请求”,要求北约出兵科索沃,执行“维和使命”。用南联盟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约万诺维奇的话说,在此举未果后,西方国家又在未经前南问题联络小组和南联盟塞族代表团同意的情况下,在法国朗布依埃炮制了一份所谓和平计划,强迫南联盟代表签字,以同意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地区。在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未能使决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南联盟屈服后,北约便对南联盟兵戎相见。强行别人邀请自己,否则就使用武力,大打出手。这样的思维逻辑,公理何在?

科索沃问题是南联盟内部的民族矛盾,属于该国内部事务,应当由南联盟当事务方自行解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基础应当是尊重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保障科索沃地区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因此,北约作为一个区域组织,根本无权干涉科索沃问题。

当然,《联合国宪章》并不排除区域组织在国际维和方面的作用。但是,任何区域组织都必须在遵守《联合国宪章》和接受安理会指导的基础上发挥维和作用。换句话说,区域组织的维和行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必须首先征得当事国的同意,并以鼓励促和为主要目的;在开展维和行动时,必须严守中立,尊重有关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内政。针对北约的军事行动,约万诺维奇3月26日在安理会发言时指出,南联盟没有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却成了北约非法入侵的受害者。他说:“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硬把一个主权、和平的国家及其自豪的人民拖入了一个杀戮场,并把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变成了尖端武器的试验场。”

值得一提的是,北约在不经安理会授权,单方面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下,竟然声称所谓“整个国际社会”赞同北约出兵。事实上,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世界人口大国在安理会对北约动武的立场上早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强烈反对北约对南联盟擅自使用武力,并要求立即停止这一非法行径。这充分说明,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国际社会并不支持北约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