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造福人类的大科学家
14568800000016

第16章 细胞化学鼻祖科塞尔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虽然他是享有盛名的海德堡生理研究所所长,但朴素的衣着却无论如何不能让人把他与“生理学家”、“化学家”之类的头衔联系起来。

今天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18岁的儿子华尔德考上了大学,从此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闯荡了。作为父亲,科塞尔觉得有必要对儿子进行一番开导。

他拿出一张信纸,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用铅笔演算过的字迹。科塞尔就在这张废纸上给儿子写下了第一封信。

“人类文明靠着每一个人进取的本性,在缓缓地向前迈进。”科塞尔在信中写道。

他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中学运动场上的百米跑道,仿佛又听到了夺魁后场外雷鸣般的欢呼声……

中学时的科塞尔是多么喜欢运动!尤其是短跑,更是他钟情的项目,他觉得短短的跑道蕴含着拼搏竞争的内涵 ,尤其是准备冲刺的一刹那,脑子里更是一陈激烈的晕眩,这是成功降临前的幸福感。这种感觉常常使科塞尔陶醉,同时让他感受到了奋斗的愉悦。

除了运动,植物学也是科塞尔最喜爱的科目。然而,由于父亲的意愿,科塞尔既没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学研究,也没有在自己很有特长的体育项目上去进行拼搏,他考进了当时刚刚成立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同时攻读医学和生物化学。

德国著名生理化学家霍佩—赛勒把科塞尔引入了生理化学这个神秘的殿堂。

在学校,科塞尔最崇拜的人就是霍佩—赛勒教授了,他是生理化学的一代宗师,而且在体育上也有专长,是大学里的“文武双全”者。

在霍佩—赛勒这里,科塞尔培养了严格认真、严守秩序的作风,缜密的思想方法,明快而全面表述自己观点的方式。由于他的领悟能力强,所以很快就成为霍佩—赛勒的得意门生。

1878年,25岁的科塞尔不负恩师厚望,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一位奇才。

斯特拉斯堡大学希望这位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能够留在学校继续深造,科塞尔也甘愿追随恩师,因为他认为:要想做生理化学的实验,没有哪个学校的条件能比得上自己的母校。

“如果每一个儿女都仰赖父母的成就而苟活,恐怕这世界会退化到比原始时代还要昏暗混沌。”科塞尔接着写道。

他想起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自己艰苦的研究工作,有谁能想到他的成功里包含着多少心血和汗水呢?科塞尔从事的研究领域是生理化学,特别是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他把米歇尔1869年发现的核蛋白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此他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在斯特拉斯堡生理化学研究所里,科塞尔发现了除鸟嘌呤以外核酸中常见的其他四种碱基,即腺嘌呤、胸腺嘧啶、胞嘧啶和尿嘧啶,通过实验证明了上述的各种碱基以及黄嘌呤、次黄嘌呤和鸟嘌呤都是核酸的降解产物。他还提出可以用碱基分析的方法区分来自细胞核的核质和来自奶汁和蛋黄的“核质”,他称细胞核染色质中的核素为“真核素”,细胞核以外的核素为“副核素”,并且验证了真核素是由核酸和碱性蛋白松散地结合而成的。

在研究核酸的同时,科塞尔还从事核质中蛋白质组织的研究。

1884年,科塞尔从鹅的红细胞核中分离出了一种类似于米歇尔称为“鱼精”的物质,他命名该物质为组蛋白。在这种物质的分解产物中,除赖氨酸、精氨酸外,还有一种他命名为组氨酸的新的氨基酸。

他将从不同鱼类中提取的鱼精蛋白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一氨基一羧酸和二氨基一羧酸的比例在各种鱼精蛋白里是不同的。

科塞尔是最先应用有机化学的提取方法和微量的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核蛋白和细胞蛋白质的生理化学专家,在确定核素的化学特性及化学组成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学术界称为“细胞化学的奠基人”。

“目标要远,志趣要大”,科塞尔将自己最重要的原则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你没有大志,如果你没有不朽的期望,而你扬言爱民爱国爱世界,等到你快要离开这人间,你自会发现,你过去扬言的全是空话!”

1895年,霍佩—塞勒创办了《德国生理化学》杂志,科塞尔担任主编。

对这本汇集了各国生理学家和化学家思想的学术杂志,科塞尔投入了满腔的热情。他自己生平取得的伟大成果,几乎全部发表在这本倾注了心血的期刊上,这些成果的发表,加速了各国细胞化学的兴起和发展,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纷纷对他赠勋颁奖。

这时,科塞尔的健康状况开始欠佳,但他欣慰地看到生理化学正在蓬勃发展,他觉得这才是自己最大的贡献。

科塞尔写完信,很仔细地封好,便起身到实验室去了,他还有许多事要做。

在海德堡公墓里,一块普通的墓碑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上面写着:

“科塞尔,K·M·L·A(1853916~192775)”

“生理学家、化学家”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