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进科学丛书:造福人类的大科学家
14568800000023

第23章 从笨孩子到著名数学家(1)

父教母诲

希尔伯特1862年1月23日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一个乡村法官家庭。希尔伯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法官。两代人的法官生涯培养了这个家庭严谨、求实的传统。

希尔伯特的母亲是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女性。她很喜欢学习。虽然是一个没有社会职业的家庭主妇,可是她不仅懂得哲学、天文学,还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她读书学习并不是为了谋职,而是出自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长期对知识的追求,使她成为学识丰富和眼界开阔的人。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从希尔伯特出生起,父母就十分关注他的成长,注意采取各种形式对儿子进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创造出崇尚知识、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这个家庭,不摆古玩字画,不养花鸟鱼虫,当着孩子不谈官论商,不讲钱财田产。然而,他们却购买书籍,谈论知识和知名科学家。在这样一个追求知识、崇尚学习的家庭中,希尔伯特受到的影响是,学习和思考是一种美德。当希尔伯特稍稍懂得一些道理时,父亲开始教育他,做人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守时、守信、守法、严谨、俭朴、勤奋。父亲的这些教诲,在希尔伯特一生的行为中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母亲崇敬康德、哥白尼等伟大的科学家,经常给希尔伯特讲述他们的故事。母亲并不满足于对儿子进行一般性的教诲,她还非常细致地观察儿子的思维特点,设法从儿子的行为中找到特长。希尔伯特上学之前,母亲就开始了对他的数学教育。在母亲的影响下,思维缓慢的希尔伯特竟然喜欢上了抽象、严谨而且枯燥的数学。

希尔伯特小时候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他的语言能力很差,思维有些迟钝,反应能力也不及同龄的孩子。这对于一个天分很高且望子成龙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当别人坦言希尔伯特愚笨的时候,这位母亲却坚信儿子智力发育正常,身心健康,只要启发得当,儿子一定能够成大器。她在教儿子学习时,明明知道别的孩子教一两遍就能掌握的知识,希尔伯特却需要教上三五遍才能掌握。然而,母亲并不认为这是笨,而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没有找到迅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一旦找到了适合于他自己的方法,学习速度立刻就能提上来。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使这位母亲不仅把希尔伯特从笨孩子堆里拉了出来,还为世界培养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笨拙少年

希尔伯特少年时代,按照当地的习惯,有条件的家庭,通常在孩子6岁时就送他们上学了。

希尔伯特满6周岁了。同龄的孩子都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希尔伯特看了眼红,他也要求上学。可是,父母没有同意。他们知道儿子智力不如其他孩子,如果急于送入学校,就可能害了他。同龄的孩子到一起必然产生竞争意识。在学习和知识的竞争中,智力发育较慢的希尔伯特显然是弱者。当他的理解力、反应能力和考试分数都比别人差时,即使老师和同学不嘲笑和责骂,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也会感到羞愧和自卑。在这种压抑和自卑的心情下,对智力发育是不会有任何积极作用的。因此,父母亲没有急于把希尔伯特送进学校,而是在家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希尔伯特已经7岁了,同龄的孩子该读二年级了。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离家去上学,希尔伯特又动心了。他吵着要去上学。然而,母亲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找来了小学一年级课本,让希尔伯特读一读,算一算,还提出一些问题,让希尔伯特回答。测验结果表明,希尔伯特在数学能力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一年级的程度,而在语言能力和反应速度方面,还是比较缓慢。母亲觉得,思考问题很认真、反应又明显迟缓的特点,使希尔伯特暂时还不适应小学环境。在母亲的劝说下,希尔伯特同意再过一年再去上学。母亲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做既可以给希尔伯特的智力发育留出充分的时间,又可以利用自己的才智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希尔伯特到了8岁才上小学,比一般孩子晚了两年。上学之后,他学习很吃力,除了数学之外,没有一科成绩突出。在语言、作文以及需要死记硬背的科目中,希尔伯特经常考试不及格。他还常因写不好作文被老师批评。为了不影响希尔伯特上学的积极性,母亲不得不替儿子写作文。

希尔伯特上学的学校是哥尼斯堡的名牌学校,教育方式死板,教学内容陈旧,没有自然学科,数学只占很小的部分,所设学科主要是为政治服务,诸如历史、宗教、哲学、语言、写作、神学等等,仅语言就有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这对于语言能力较差、记忆力不强而且对死记硬背很反感的希尔伯特来说,实在太为难了。希尔伯特常因为背不下老师规定的内容而烦恼。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戏称希尔伯特为愚笨的“老学生”,因为他在班级里年龄最大,学习成绩却最差。

这个愚笨的老学生也有高兴的时候,这就是上数学课和回答数学问题时。上数学课时,希尔伯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老师刚把算题写在黑板上,希尔伯特就演算完了。在当时的数学条件下,数学课程不被重视,数学老师也不被人看重。可是,出了希尔伯特这样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使老师很高兴。任课老师有时专门出一些数学难题让学生们比赛,看谁做出的多,想以此来刺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竞争最适合于希尔伯特。他可以充分显示自己的数学天赋。所以,每次数学竞赛,都能给希尔伯特带来愉快。由于老师的启发,热爱数学的学生多起来。他们遇到难题或者解不出的数学题,老师不在时,就向希尔伯特请教。这给希尔伯特带来了自信和荣誉。

读四年级时,班上来了俄籍犹太人闵可夫斯基三兄弟。他们都聪明过人。老师讲解的问题他们听一遍就能准确地记住。同学们不明白的问题,三兄弟都能解答。三兄弟成了班上的小老师。特别在数学问题上,有时老师讲不明白的问题,闵可夫斯基兄弟能讲明白。闵可夫斯基兄弟的到来,使希尔伯特在数学上的才能大为逊色。这使他很沮丧。他在学校抬不起头来,回到家中则闷闷不乐。

希尔伯特的父母及时发现了儿子的情绪变化,便和希尔伯特一起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使希尔伯特相信,虽然他在数学上暂时不如闵科夫斯基兄弟,可是,比别人还是强的;在其他学科上虽然暂时不如别人,然而,自己同自己比,还是进步很快的。他们告诉儿子,学习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既然每一天的学习都能给自己带来收获,还有什么必要管别人说自己是聪明还是愚笨呢?父母在帮助希尔伯特恢复学习信心后,又帮助他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在希尔伯特学习遇到挫折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从父母那里及时得到支持和鼓励。

有些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议论希尔伯特,也跟着说,希尔伯特如何愚笨。每当听到这样的说词,父亲总是不屑一顾。而母亲则是很客气地说:“这孩子的头脑有些怪,和普通人不一样。虽然他记不住死板的概念,但却能够给大人讲解数学问题。究竟是愚笨还是天才,等长大了再看吧。”这种回答常令一些家长无话可说。

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