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现代作品
14570400000043

第43章 《雅舍小品》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 ,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8年与叶公超、徐志摩等人成立新月社。先后与鲁迅等就人性描写诸问题展开论战。他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没有阶级性,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后到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南下到四川,在重庆《中央日报》编辑副刊。1949年到台湾,曾在编译馆、台湾大学 、师范大学任职 。论著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文艺批评论》、《偏见集》、《文学因缘》,散文《雅舍小品》、《槐园梦忆》,编著有《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译有莎士比亚剧本20种、詹姆斯·巴利的《彼得·潘》、E.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还曾主编《远东英汉大字典》。

梁实秋一生著译颇丰,其中散文、杂文集有《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看云集》等;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有《偏见集》、《文学因缘》、《文学的纪律》、《浪漫的与古典的》等。

1940年,梁实秋以笔名“子佳”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撰写专栏小品——《雅舍小品》,后于1947年出版成册,共计散文34篇,仍以《雅舍小品》命名。

在《雅舍小品》散文集里,作者从日常生活事件中撷取题材,从人生男女到琴棋书画,从旅行游览到体育运动,从地上走兽到天上飞禽,无论题材如何,都没有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文章中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有梁实秋独创的特色。他能将文言文的简练典雅,融入到白话文的亲切流畅中去,使一般有中等教育水平的读者,都可以读懂。正由于这一点,而使该散文集刚一面世,便轰动当时的文坛。

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和大陆的评论家,都把《雅舍小品》称为“闲适小品”。其实,如果只简单地用“闲适小品”来规范《雅舍小品》则未免失之片面。闲适小品的一般规律是,要么无病呻吟,要么宣扬消极避世思想,要么国难当头却仍在书房里茗茶品酒,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类“闲适”在《雅舍小品》中一字也没有提到。

梁实秋的散文,透视社会情态,抒写人生襟怀。它是人生百科全书式的入世之作,他抒发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颂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直面人生,希望借手中犀利之笔锋,医治人生的鄙陋,激励起人们的奋发精神。

在《雅舍小品》中,冷酷地“审丑”的篇章是十分尖锐、中肯的,像《洋罪》、《男人》、《女人》、《孩子》、《喜筵》等皆属此列。如《孩子》一文中的,“我看见过不少的孩子,鼓噪起来能像一营兵,动起武来能像械斗,吃起东西来能像饿虎扑食;对于尊长宾客有如生番;不如意时撒泼打滚有如羊痫……”,将那些娇生惯养的“小皇帝”的习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又如《旁若无人》和《音乐》中的缺乏公共道德的观念放声嚎叫的现象,作者也嬉笑怒骂成文章。《汽车》一文,写尽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旅行》一文,使人思绪如云,感慨万千。

《雅舍小品》中有许多文章是描写男人、女人题材的。作者笔下的男人,脏、懒、馋,“男人的谈话,最后不谈到女人便不会散场”;而女人呢,“喜欢说谎,善变,善哭,胆小”等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并非恶意攻击。作为一个散文家,梁实秋先生专做些揭疮疤的事,而不肯阿谀逢迎,欺世媚俗,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雅舍小品》中直面人生,抨击人性中的假恶丑,又如何能一个“闲适”了得?

梁实秋曾强调:“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是显示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作者写作时,正是遵循这一风格,而使《雅舍小品》获得成功,并且有巨大的文学魅力。作者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行文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情味浓郁,清秀隽雅,自成一家。文章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极高的散文写作技巧。

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致信给梁实秋,赞叹“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的确,如果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一杯清而淡的绿茶,那么,《雅舍小品》则是梁实秋先生奉献给中国文坛的一顿丰盛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