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实用起名
14575000000001

第1章 名字不光是个人的品牌(1)

名字不光是个人的品牌

名字不仅是一个符号,它还折射着不同家庭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情趣追求等,有时还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层次和品位。“名不正则言不顺”,人的名字就是代表着一个存在的生命,因此,名字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名字就是个人的品牌。

经常有人说某某人“人如其名”,这是因为,父母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寄予了某种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寓于名字之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会把这种期望告知孩子。同时,名字也会对孩子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和心理暗示,坚定孩子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同时,父母因为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常常会在名字中表现出来。

名字寄寓了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希望、远大前程的憧憬、生活富足的向往、聪明俊美的追求、健康吉祥的祝福、意志坚强的企盼、胸怀大志的激励、学识渊博的神往、文化内涵的体现,因此名字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符号或标志。

姓名乃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民俗学之综合成果,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位之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雅号,能给人心理上以暗示和引导,给人自信,助人成功。因为姓名跟随人一生,影响人一生。

中国象形字源于自然界的“物”,如“采”字,甲骨文中上半部分为手的象形,下半部分为树木,意味着手在采摘果实;又如“休”字,甲骨文中是一个人背靠着树木,表示劳动累了在休息。汉字本身具有生命之灵气,这是西方字母文字所不具备的。当文字成为人的姓名时,常常寄托着人的企求和希望。

一个动听响亮的名字,能使人终生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好的名字不易被人忘记,足以说明形象、好记和朗朗上口的名字是至关重要的,名字与人生的发展不无关系,有相当大的暗示力。好的名字可以催人奋进,激发向上,使人有所作为。同样,不好的名字则使人产生压抑、悲观的情绪,对人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传统的符咒文化上得到验证。

有个好名字再加上父母后天的栽培,可以给子女一个好的发展空间。一个好名字不仅代表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愿望、虔诚的祝福,而且确能影响孩子一生,让孩子健康、发达、幸福,受益终生。

姓、氏、名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由来已久,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步人文明的标志。“姓”、“名”等字的原始意,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姓”这个字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带来的,而人的“姓”也是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姓什么。

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那是一个长时期的母系社会,那时候,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同一个生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由这个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

当时“母亲”是最神圣的,而始祖母则是氏族的主持者和领导者,起着维系氏族血缘团结的重要作用。生活在母权制时代,姓自然与母系联系在一起,即姓从生母的历史根源。

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可以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的帝王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如下: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

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重华,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姬昌之子。

(一)古姓的来源

(1)是根据女性始祖受孕的原因而得姓。如契母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故商人姓子(卵);后稷母姜源因踩熊迹而生后稷,故周人姓姬。

(2)是根据女性始祖生育时的地点而得姓。《说文解字》载:“姚,虞舜居姚虚,因此为姓。”“姜,神农居姜水,因此为姓。”其他如妊、姒、妫等姓皆蕴涵“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之内涵。

(3)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姓的基本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可见姓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这样,以生育传宗为主要任务的女性,为防止同姓通婚,她们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以上所说,是夏、商、周三代结束之前的情况。到了动荡、变革的战国时期,姓氏制度起了很大变化。社会转型,天下大乱,冲击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消失,而只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氏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战国以后,姓与氏全都叫姓,人人有姓,这种做法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二)氏的产生

氏产生于姓的起源之后,目的是“别其子孙所自分”。母系氏族后期,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越来越庞大的氏族不得不分出一个个小支派,远程跋涉,重觅家园,从而衍生出新的氏族,这些新氏族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姓,但新的分化又使他们有了拥有一个区分新氏族的名号的必要,氏,便应时而生了。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

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离出来,另立门户。而后,各种形式的氏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当时,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2)以邑名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

(4)以职业名为氏。

(5)以住地之名为氏。

(6)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7)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史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需另外立氏。这些贵族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

春秋以后,氏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家族制讲究血统,从夫居、父权,实行继承制和族外婚制。

由于宗法下的父系血统产业权力继承,家族的重要性便远超过了氏族,家族的人可以脱离氏族而独立生存,而且只有独立才可体现其继承优势。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于是,姓氏逐渐合一。

战国时代逐渐形成姓、氏合一。到了汉代,由于家族的宗法制度,大多数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

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没有“别贵贱”的需要,一般没有氏。像弈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其实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其中的“弈”指棋手,“庖”指厨师,“匠”指木工,“医”指医生,“优”指演戏的人。

值得说明的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权力,甚至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女子只可称氏,男子才能称姓,结婚后,妇随夫居,女子成为夫族的一员,已婚女子的姓名也发生了特别的变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属夫族的一员,然后在父姓之后加“氏”,表明自身原属何家族,至于本名,就完全被省略了。如:张李氏,夫姓张,父姓李,后附缀“氏”,意为“已属张家的原为李家的女人”。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太昊伏羲氏没有封姓,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代皆袭伏羲之号,均为“氏”称。“伏羲”像“国王”一样,历十五代“伏羲”;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没有封姓;黄帝轩辕氏,姬姓,二十五子,封了十二姓:姬、酉、巳、祁、滕、妊、荀、僖、吉、儇、依等。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天子称“帝”不称“王”。夏商两朝政权“父亡子继”或“兄终弟及”,姓氏并没有发展。

到了周代,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实行“封建制”,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国、邑、乡、关、亭五等之封,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实行亲亲“同姓封国”,功臣“异姓封国”,“赐姓命氏”,“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周代同姓封国43个,异姓封国六十多个。“姓”只有天子与国王才拥有,而“氏”成了有爵位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称号,平民百姓既没有姓,也没有氏。据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统计,在周代封氏竟达1745个。周法延续800年,“氏以别贵贱”,庶不得姓,民不得氏,贵族永远是贵族,王孙永远是王孙,平民辈辈是平民。在周代,一听名字,无姓无氏,那一定是“平民百姓”了。

周代的“姓”与“氏”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姓”与“氏”,发生了质的变化。

到了战国,齐、秦、燕、楚、赵、魏、韩等国争雄,得势的侯王国君哪会沿袭周代封制,他们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礼崩乐坏”,周代的“姓”“氏”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秦始皇“吞二周而灭六国”,一统中国的同时,废除了“封建制”与“赐姓命氏”,实行了“郡县制”,三公九卿组中央政府,他没有实行功臣封国,也没有实行亲亲封国,连他的儿子也没有一寸土地。像秦朝的丞相李斯、大将白起、王翦等人,原先都是“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之人”,今一跃成为新贵,哪里还会拥护周法!周代的“姓”“氏”只剩下一具空泛的外壳,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中华“姓”与“氏”,自秦始皇起二者合一,“姓”即“姓氏”了。诸如秦始皇,赢姓,即其姓氏了;汉武帝,刘姓。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完全融为一体了。姓氏合称,仍取姓之义,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皆有姓氏,姓氏的使用和发展从此真正步入正轨。

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三)名的由来

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人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日”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名字,渐渐成为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有着深刻的含义。中国人的名字(包括姓氏),多数是由二至四个字组成的。这些汉字。可以组词、连语成句;可以摹状、抒情、言志;可以比喻、象征、用典;可以美声、造型、斗智,其表达功能是丰富多彩的。

从历史的习俗沿革来看,名有乳名、本名、学名、曾用名、笔名、艺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宝贝、宝宝……长大以后一般不用,除非长辈对晚辈偶尔称之。

以上“名”的各色特异的表现形式,既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称谓,又象征着一个人的职业、地位和身份。因此,在中国,人的名字绝对不是单纯的“称谓”、“符号”或“代号”。好的名字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章座右铭、一声美好的祝福,也可以是一片理想的彩云、一道真理的闪电、一阵夏日的凉风、一场心灵的春雨。有的名字凝结着伟人之志;有的名字深含着哲人之思;有的名字构思巧妙,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好的名字音、形、义俱佳,智趣隽永,具有千古不朽的魅力,丝毫不亚于玲珑剔透的艺术品。

中华姓氏的来历

中华姓氏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5种类别:

一、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氏

氏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但最先涌现的无疑是那些祖先的图腾崇拜物。《史记》有文曰: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文中黄帝所率的“熊、罴”等猛兽,即所谓“六兽之师”,实则是以这六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后来,这些氏族又将它们用作区别其他氏族的标志——氏。若放宽一点标准,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发明了马拉车的轩辕氏等上古先人亦应归属此列。

二、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姓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到父系氏族之后大多以父姓为氏,也有少部分地区的人仍以母系姓为氏。

三、以国名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