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马瑞芳趣话王熙凤
14580200000013

第13章 尴尴尬尬琏二爷——凤姐和贾琏(上)(3)

曹雪序惜墨如金,不写一句贾琏跟黛玉对话,不写一次贾琏跟黛玉交往。为什么?仔细想来,曹雪芹太聪明了。从情节发展上说,曹雪芹必须写贾琏陪林黛玉奔丧,从人情事理上说,曹雪芹又不能写也不好写贾琏如何具体地陪同林黛玉。为什么?因为写贾琏和黛玉的具体交往,分寸最难拿捏。贾琏对黛玉既不能亲密也不能冷漠,因为他的登徒子身份,亲密了有碍观瞻;因为他的亲表兄身份,冷漠了不近人情。黛玉对贾链,既不能亲热又不能疏远。亲热了有失绛珠仙子的身份;疏远则不合幼妹依托长兄的常理。最佳办法是:一个字也不写。曹雪芹采取让昭儿送信的写法交待贾琏跟林黛玉的行程。多么聪明的调度!

贾琏是林黛玉在荣国府除贾宝玉之外交往最多的男性,但是林黛玉跟他说过什么话?在曹雪芹笔下,居然一句也没有。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看下来,林黛玉甚至没叫过一声“琏二哥”正如贾雨村是林黛玉的老师,但是这位老师什么时候到贾府来都是来巴结贾政、骚扰贾宝玉,从来没有也不可能跟昔日的学生林黛玉聊几句。林黛玉没提过一个字的“我老师”,除了后四十回的狗尾续貂。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最聪明最纯情的少女,偏偏就曾经先后跟一位官场混蛋,一个家族混蛋密切接触。实在太奇怪也太好玩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林黛玉出污泥而不染?

曹雪芹似乎没有这个意思。

那么,这应该是说明:

即使像贾雨村那样利欲熏心的人,也可以是合格教书先生;即使像贾琏那样色欲熏心的人,也可以是慈爱周到的好表哥。

世界是复杂的,人物性格也应该是复杂的。什么叫作家应该注意笔下人物的性格的多面性和多样性?什么叫不把坏人完全写坏?什么叫写人时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曹雪芽如何写贾琏跟黛玉,做出回答。

林黛玉跟贾雨村、跟贾琏有交往,是天才作家处理情节时的巧妙调度。贾雨村如果不给林黛玉做老师,他就没法跟贾府挂上钩。贾琏送黛玉奔丧,是黛玉和凤姐性格发展的需要。

贾琏跟林黛玉打交道,还是让某些红学家找到一个话题。

贾琏鲸吞了林黛玉的家产是早期红学点评家的热门话题。

这是推测,当然是有一定线索的推测,不完全是瞎胡猜。

当宫廷的“外崇”日甚一日时,贾琏跟凤姐抱怨贾府的钱周转难,冒出来一句话在哪里再发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请注意“再”字的存在。这说明此前贾琏替贾府发过一次大财。

贾琏有什么机会能发三二百万的财?二三百万,是富贵人家的全部或大部分财产。贾琏发了哪家的财?

王熙凤在荣国府当家,实际上是跟贾琏一起当家而且有明确分工:王熙凤主内,贾琏主外。二人相比,更有机会中饱私囊的是贾琏。有更多作弊机会、更多巧取豪夺机会的,也是贾琏。王熙凤不过是小打小闹拖欠众人月钱放放高利贷。连自己的私蓄一起放高利贷,一年下来,不过收入一千多两银子。贾琏来钱的机会比王熙凤多得多。贾琏管荣国府大宗进账。弄千把两银子,根本不需要像王熙凤那样费心放高利贷。贾琏偷情导致鲍二家的自杀后,用两百两银子堵鲍二的嘴。贾琏吩咐管家,把这桩银子摊到荣国府的日常开支上。贾琏弄钱,简直是神不知鬼不觉。而王熙凤放高利贷,一年混一千两银子,简直像敲锣打鼓、招摇过市!

贾琏还深知在荣国府管家如何“藏掖”。贾蔷接受任务到江南采买女孩子和乐器时,贾琏聪明地以过来人身份告诉他:这里边“大有藏掖”。所谓“藏掖”无非“少花多报”、“吃空额”、“造假账”等将公款变私有的作弊手段。贾蔷办这事带的是贾政的清客单聘仁(善骗人)和卜固修(不顾羞)。这两块料的名字足以说明问题。贾琏对这些“藏掖”、这类瞒天过海的事深知底里。荣国府每年从庄园收进大笔银子,都经过贾琏之手。宁国府的庄头乌进孝年底向贾珍交了许多物品还有二千五百两银子,贾珍还要骂他是“打擂台”,说他至少应交五千两。而荣国府大约有三十处这样的庄子。贾琏上下其手的机会其实比王熙凤多得多。但是,即使把三十处庄头的进贡全加到一块,都算贾琏发的财,也不过十余万两银子,离“三二百万”仍差得太远。

贾琏得到这二三百万的最大机会似乎是处理林如海的丧事。

这有没有可能?从理论上看,有可能。

林家可能有不少财产。林如海祖上袭过列侯,是钟鸣鼎食之家。林如海是探花出身,钦点巡盐御史,肥缺。当林如海病重,贾琏陪同林黛玉前往扬州时,贾琏的身份是国公府长公子;林如海病逝,贾琏陪同林黛玉送灵柩前往祖籍苏州时,因贾元春封妃,贾琏的身份已变成国舅。林如海生前并没有过继儿子。贾琏以国公府公子和国舅双重身份,要求把林家的财产随林黛玉带回贾家,以扶养林黛玉并做嫁妆,林家旁支没有理由、没有办法、也没有势力阻止。

贾琏发“再发三二百万的财”的感慨初衷,其实是解决贾府的庞大开支。假设贾琏处理过林家大笔财产,估计也不曾人其私囊。尤二姐死后,贾琏需要平儿偷二百两银子办丧事就是证明。如果有林家这笔钱,很可能变成了国公府庞大开支的组成部分,甚至包括元妃归省的用费在内。

贾琏冒出句“再发三二百万财”的感慨,实在莫名其妙。我认为是曹雪芹最后定稿过程中的疏忽。贾琏难道真的从林家发了二三百万的财?谢天谢地,曹雪序幸亏最终没这样写!为什么?因为——贾母需要以保护人身份照顾心爱的外孙女儿,而不是“遗产执行人”身份;黛玉需要以孤苦无依的身份继续人生旅途,而不是“富家少女”的身份。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初步成书之后,经历了漫长的五次增删过程。我估计,很可能贾琏这句“再发三二百万财”的话,以及他具体发什么财,是某次增删稿的内容,贾琏发财的具体过程在后来增删中删除了,这句“再发三二百万的财”却不小心保留下来。

贾琏发林家财这件事,曹雪芹不管曾如何构思,最终他坚决舍弃。曹雪芹会叫林黛玉有情、有慧、有“才”,绝对不会叫她有“财”。

贾琏爱上了鸳鸯?

花花公子贾琏偏偏跟两位不同社会地位却同样冰清玉洁的少女发生关联。

除黛玉外,贾琏还跟另一个清纯少女有来往,贾母的心腹大丫鬟鸳鸯。

《红楼梦》出现过这样的情节:凤姐当众对鸳鸯说:你琏二爷爱上了你。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到,薛宝钗帮助史湘云安排螃蟹宴,王熙凤叫鸳鸯自在去吃,她照顾贾母。鸳鸯正吃得高兴,凤姐来了,跟鸳鸯等丫鬟一起吃螃蟹、喝酒。凤姐走时,鸳鸯拿凤姐开玩笑:“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笑道:“你和我少作怪。你知道你琏二爷爱上了你,要和老太太讨了你做小老婆呢。”琥珀接着起哄,嘲笑平儿会因鸳鸯去了吃醋,平儿拿蟹黄抹琥珀,结果阴差阳错恰好抹到凤姐的脸上。

这个场面成为贾府少有的“众生平等”的欢乐场面。

这是曹雪芹对王熙凤性格魅力、处事手腕的精彩描写。

凤姐在荣国府是出名的醋坛、醋缸、醋罐、醋瓮。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曾向尤三姐形容,琏二爷如果多看哪个丫头一眼,琏二奶奶有本事当着琏二爷的面,把那个丫头打成“烂羊头”。现在,凤姐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亲切随便乃至有点儿高兴和认可的语气说,贾琏爱上了鸳鸯,岂不是太阳从东边出来,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曹雪芹有没有搞错啊?怎么回事?是贾琏真的爱上了鸳鸯?还是凤姐拿鸳鸯开涮取乐?

我以为,像贾琏这样的登徒子,有可能像对香菱垂涎一样,说过欣赏鸳鸯的话。凤姐这样说,却是跟鸳鸯套近乎的高招,拉拢鸳鸯的妙着,是在人际关系棋盘上走的一着“小卒过河”。

凤姐在螃蟹宴上跟鸳鸯打交道,先是抹平了主子跟奴才的界限,叫鸳鸯自在地去吃,她来照顾贾母,高贵的二奶奶做起平时都是丫鬟鸳鸯做的工作:“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她礼貌周全地把头次剥出来的蟹肉让给薛姨妈。薛姨妈也很识趣,知道这是给贾母剥的,因为她是客,不得不先让她,所以说“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姑妈侄女,精得像猴!凤姐第二次剥出来的蟹肉给宝玉,宝玉是贾母的心肝,他吃了比贾母吃了还让祖母开心。

这样一来,凤姐代鸳鸯辛劳的结果,岂不是巧妙地获得贾母的欢心?

请注意曹雪芹这些十分微细又相当微妙的艺术描写!天才的小说家,就是善于从生活中发掘出似乎微不足道、却能巧妙地显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凤姐儿代鸳鸯服役,就是这样的情节。

然后,凤姐走到鸳鸯吃螃蟹的地方,像姐妹间开玩笑,虚构出“你琏二爷爱上了你”。这是拿鸳鸯寻开心吗?有那么一点儿,但我认为,这主要是凤姐当众给鸳鸯面子,赞美鸳鸯长得漂亮,对男人有吸引力。而且,曹雪芹这样写,从某种程度上,还给贾赦老色鬼看上鸳鸯预埋伏笔。

当时鸳鸯啐凤姐这也是作奶奶说出来的话!我不拿腥手抹你一脸算不得。”说着就赶过来要抹。而凤姐儿央道好姐姐,饶我这一遭儿吧。”

至少比鸳鸯大两、三岁的琏二奶奶叫鸳鸯“姐姐”而且是“好姐姐”,岂不是颠倒了主奴、长幼位置?

凤姐正是通过“抹平”主子和奴才界限,拉近跟贾母心腹丫鬟的距离。当需要跟什么人套近乎时,王熙凤做得是何等到位,又多么不着痕迹!

无独有偶,贾琏处理跟鸳鸯的关系,也特别有水准。

贾琏是凤姐挖苦过的“见一个爱一个”,他经常跟美丽的鸳鸯打交道,难道不动邪念?我以为,贾琏不可能不动邪念,但是他权衡轻重后,控制住自己,把跟鸳鸯之间的关系,变成纯属“金钱”来往。这是他的“机变”。

贾琏为支撑贾府越来越困难的局面,不得不向鸳鸯借当。

当贾府开支遇到巨大困难时,管家的贾琏绞尽脑汁,猛然在自己的房间遇到“来请安”的鸳鸯,立即计上心头,向鸳鸯借当!这个花花公子多么“机变”!

贾琏立即在鸳鸯跟前把色狼面目完全收敛起来,打点出正人君子、谦谦君子、辛劳当家人的面目,可怜巴巴地、恳切委婉地、却又是不屈不挠、死缠烂打地,求鸳鸯帮他渡过难关。

贾琏跟鸳鸯应对,他的善于琢磨人心理、擅长辞令表现很抢眼。贾琏一见鸳鸯就亲切地叫“鸳鸯姐姐”且说“今日贵脚踏贱地”,鸳鸯是丫鬟,贾琏是公子,这话岂不是倒着说?但鸳鸯是贾母最得力的丫鬟,管事的丫鬟,贾琏有求于鸳鸯,就得故意自降身份,颠颠地上赶着这样说。

听贾琏对鸳鸯说话,不像是少爷对丫鬟说话,倒像是小厮对管家奶奶说话。贾琏对鸳鸯一口一个“姐姐”地叫,还在“姐姐”前加“好”字,这一手是跟凤姐学的?还是无师自通?然后,贾琏自称“兄弟有事相求”。一下子把他跟鸳鸯的主奴关系,变成了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的关系。

其实鸳鸯比贾琏小得多,但贾琏就是把“姐姐”叫得像一母同胞一样,还骂小丫头不把最好的茶给鸳鸯沏来。在一番套近乎表演后,贾琏开口向鸳鸯借当。要她把贾母查不到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押银子用。贾琏还给鸳鸯戴高帽,说她“明白有胆量”,他这是“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

贾琏向鸳鸯借当,这样令鸳鸯做难的事,连王熙凤做起来都会感到棘手,但贾琏轻车熟路。这是冷子兴说贾琏“机变言谈来得”的最佳注脚。

贾琏不是没能力,只是不正干,而且,他的能力常常被凤姐的光环淹没。

如何对待贾母身边带有“总管”性质的大丫鬟鸳鸯,是贾琏凤姐夫妇下很大工夫解的一道疑难题。

从身份上说,贾琏凤姐是少爷奶奶,是主子;鸳鸯是丫鬟。

从利害关系说,贾琏凤姐是必须看贾母眼色行事的当家人;而鸳鸯是贾母最信赖的“毛丫头”。

贾琏凤姐是荣国府的内外管家,必须时刻把握贾母的心理动向,而鸳鸯是最好的途径。当荣国府的经济发生困难时,贾母的私房又成了解决难题的办法。哪怕是临时“偷”出几箱金银家伙典当了应急也可以。这都必须经过鸳鸯。

跟丫鬟鸳鸯搞好关系,套近乎,是荣国府的琏二爷、琏二奶奶必须做的工作。他们怎么做的呢?他们以丰富的社会经验向鸳鸯打开了“亲情牌”。

贾琏叫鸳鸯“姐姐”,自己则是正在为难、向姐姐求助的兄弟。

凤姐叫鸳鸯“姐姐”,自己则是因说话不当、向姐姐求饶的妹妹。

贾琏凤姐这一个用得其所的“好姐姐”称呼,比送礼、求情还管用!

《红楼梦》的人物是复杂的,坏人身上也有人性闪光,好人身上也有毛病。贾琏和凤姐如果只是这样“忽悠”鸳鸯,人物就脸谱化了。而曹雪芹写的是,凤姐和贾琏既讨好、利用鸳鸯,也小心翼翼地尽量不让鸳鸯受到损害。

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捡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写到这样一个情节:贾琏回到家里唉声叹气,说,他向鸳鸯借当的事被邢夫人发现,邢夫人趁机故意向贾琏要二百两银子。夫妇二人为此事讨论许久。贾琏走后,凤姐对平儿说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有仇了,如今听得她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她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

听听凤姐这番话,说得多么通情达理、多么动情!

她是那种只要个人得利不管他人死活的人吗?一点都不是。

凤姐担心,鸳鸯帮他们渡过难关,却因借当的事“走了风”,又因为琏二爷的名声不好而带累了鸳鸯。她心里很不安。

凤姐是那种“凡什么事我说行就行”的人,是极端利己的人,我行我素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一个丫鬟可能受到伤害而不安呢?这就是良心发现,就是“坏人”也有善心,就是曹雪芹笔下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可以想象,凤姐对平儿说到“在你琏二爷无妨”时,她的内心对动不动就寻花问柳,动不动就“腥的臭的都拉到屋里”的丈夫,多么不以为然、多么无奈!但是涉及鸳鸯,他们必须亲密联手!

如何对待鸳鸯,凤姐做得非常聪明;

如何对待鸳鸯,贾琏做得同样聪明。

他们之间连眼色都不必使,配合默契。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自古娇妻多含酸

——凤姐和贾琏(下)

凤姐对贾琏,调侃只管调侃,拈酸只管拈酸,一概用的是娇妻对丈夫的撒娇神态、娇嗲语气,凤姐绝对不表面上在“夫为妻纲”上越雷池半步!

有红学家认为,凤姐和贾琏的关系是“同床异梦”、互相利用、互相瞒骗、互相争夺、互相背叛。是不是这样?

我认为,即使不能说完全不是这样;至少可以说,不完全是这样。

如果曹雪芹真把凤姐跟贾琏的关系处理为现代人诠释的这种模式,《红楼梦》岂不真变成“四大家族兴亡史”,变成“揭露地主阶级腐朽糜烂生活”的“阶级斗争教科书”了?

文学是人学,《红楼梦》是最精彩的人学,作为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人物,红楼人物当然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烙印,但他们更是有着七情六欲,有着丰富而复杂思想和精神活动、有着深刻灵魂的“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