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祖国高于一切
14580700000027

第27章 挑战与机会(4)

这是改造后的首钢一烧车间。N-90计算机控制系统前,坐着穿白大褂的操纵人员。这个车间原先和白色是无缘的。这个车间的人,除了眼白全身都是黑的。千差万别的人类进了“一烧”,便像从一个染缸里染出来的。不要说工人不敢穿白衬衣,就是附近的住户都不敢在室外晾白被单。

如今,工人穿着白大褂,在一烧车间操纵着计算机,向三千六百五十七个控制点和八百台设备发出指令,使原料、配料、烧结、筛分、送风、电除尘等生产过程实现了全面自动化。

首钢设备的改造,不再是“复制古董”,而是改造一次就向现代化迈进一步。

这位首钢的经理正快步走向他的办公室,好像他的办公室天天都有什么新鲜事儿在等着他呢。啊,原来他每天早晨一到班上,就可以看到上一天公司完成利润、产量等等情况的报表。原先财会人员只是事后算账,每月10日以后才能算出上月的生产情况。当领导听汇报、看报表时,一切已成既定事实,不可扭转了。现在电子计算机使指令畅通、反馈灵敏、应变及时,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

科学管理使大量先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首钢搞了四十二项重点技术改造,建成国际上第一流的高炉和烧结设备,炼钢、初轧创造了国际上第一流的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达三亿五千二百万元,占新增利润的百分之四十四点六。

向技术要效益!

向时间要技术!

这位同志蹬车蹬得好快。他那凡尔丁包裹着的发福的身体,向世人宣告着他来到这个世界总有五十几个年头了。他十一岁当童工,吃混合面,穿麻包片,抬砂,搬铁。如今他是首钢技术供应处的处长。这个处下设十一个供应站,近百个仓库,每天需要处理单据近万张。再不学计算机不行了。你瞧他说的:“我是被迫学的。”当然,是大势所迫。但他却是自愿报名上计算机学习班的。首钢各厂、处已经办了五十五个计算机学习班,培训了两千个管理人员了!老处长五十多岁的年纪啦!“我脑子笨!”这大概成了老处长最苦恼的事了。上课听不懂吧,也不敢提问,要是别人都听懂了,你提问不是耽搁了大家的学习时间吗?大家都是下了班赶来学习的,时间金贵啊!只有下课了多问、多学,上课决不迟到,再累也不能迟到!否则课程就要落下了,就要被时代落下了。

愈是生怕被落下的,就愈是不会被落下。首钢在1983年全国冶金行业五十五项主要可比技术经济指标中,有三十一项夺了全国冠军……

赢得时间和赢得明天

这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五十三页:“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每一项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时间的节省。

每一项技术革命都会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

请看这种“图像电话信息网络系统”,从1984年11月起在日本进入实用阶段。电话传声的同时可以传文字和图像,电视机可映出商品目录,并把你需要的商品号码输入电脑,商店就会送货上门。有了这种网络系统。估计到2000年,日本将普遍推行在家里上班,处理好的文件可随时输送到单位,既省下了交通费,更省去了上下班的时间。

这是美国正在崛起的电子报纸。它通过传真信号,使文字信息映在电视机屏幕上,然后通过电视机里的打字机打印成报纸,既省却了投递费用,又省却了发行的时间。

作为技术革命,归根结底是时间的节省。

这个宋朝庆历年间的人正在胶泥片上刻字,然后用火烧成活字,然后把活字排在铁板上……这就是我们光荣的祖先、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可是,当我们的排字工人至今还要托着沉重的铅字盘,站着排字的时候;当我们的杂志、书籍的出版周期还那么长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赞美活字印刷了。

我赞美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简称激光照排)。

这是新华社的搞激光照排的机房。一个唱片大小的磁盘里输入了各种字体字号的汉字一百多万个。我请操作计算机的姑娘给我打出“挑战和机会”这几个字。字体有宋体、黑体、仿宋、楷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长仿宋等九种。字号就更多了,有特大、特号、小特号、初号、小初号、一号、二号、小二号、三号、四号、小四号、五号、小五号、六号、小六号、七号……可以抹掉,可以加字。你看,挑战和机会,挑战和机会,挑战和机会……可以自动成行,自动编页,可以……而且只需要人坐着按键,每秒钟照排五号字六十个……

这种激光照排不是一项发明,而是一次革命,一次印刷行业的革命。从此我们的印刷业将从铅与火的时代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革命是像彩霞那么辉煌,像闪电那么强烈的。但是革命从来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激光照排从1977年正式开始试验,直到1984年的今天。负责总体设计的主要是北京大学的一些五六十年代毕业的中年教师。他们放弃寒暑假、没有奖金(我6月份采访有关同志时还没有奖金),数年如一日地编制程序。

看看这一个个负责激光照排总体设计的人们,他们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中年知识分子。如果马克思能够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百九十四页里走出来,他就会大声疾呼:“……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应当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

这是1983年11月21日的《光明日报》。这个国家科委批准的一百五十五项发明的名单中,有八位发明者的名字打上了黑框。他们明天都不可能“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工作了,虽然他们正是为了赢得明天……

需要的发展

明天是什么样儿的?今天的科技发展已经像科学幻想一样令人瞠目了。这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里的一幢地下“摩天”大楼。这幢大楼深入地下十一英尺。地上部分只有二十英尺。屋顶上的这组反射镜能把阳光射入地下深处。

让我们用想象来描画一座未来的城市。这哪里是城市?这不是一个风景区吗?啊,这儿,那儿,有一些太阳能吸收器,还有一块块由电力推动的反射镜整天盯着太阳,把太阳光反射到地下的中央透镜上,导入一幢幢地下大楼的深处。这是一个地下城市。地下温差小,可以节省取暖和降温的能耗,而太阳能,又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太阳射到地表的热量,即使取其一半,也等于现在人类消费的能源的一万倍。

这就是太阳灶。我第一次不是从照片上而是从大兴县留民营大队的农家院子里看见了太阳灶。让我走近看看,离太阳灶还有一两米了,啊,只觉得一股灼人的白光向我袭来,我本能地缩了回去。

好厉害的太阳灶!

我们的田舍农家也进入光与电的时代了!你看,做饭不用点火,对好了阳光就可以蒸馒头。

这里的祖辈据说是明末从山西逃荒来的,只求能在这里落脚谋生,所以取了个吉利的村名叫“留民营”。人是留住了,贫困也留住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包产到组,责任到人,留民营才像说时迟那时快似的盖起了一排排的新房,家家安上了自来水、沼气池。家用电器也不新鲜了。

人的需要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当农民们不愁温饱的时候,就萌生起一种新的需要:洗澡。原先洗个澡要坐车到五十里外的县城。车钱,一天的工分钱,在县城的吃饭钱,没六七元钱和一天的时间洗不了一个澡!

“农民洗澡难”,解放以来第一次提上了大兴县委的议事日程。县委给了三十个太阳能热水器,你们先用着试试。

试试?这么一个破铁盒上面装一块玻璃还能热水?不信!这玩意儿要灵,干部们干吗都不使?干部不用肯定是不灵的!哦,哪家先用了,真管用,我才用呢。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嘛!

大队会上,没人要领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