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14589600000013

第13章 郭沫若

郭沫若于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的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父亲郭朝沛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使郭家逐步复兴。母亲杜氏,出身官宦之家,天资聪颖,为人善良慈爱,开朗宽厚。郭沫若自幼由母亲教诵诗词,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897年,未满5岁的郭沫若就被父亲送进私塾。郭沫若虽比别人聪慧些,但因性情顽劣,常常惹祸,因而常常挨老师责打,为此吃尽了苦头。在严师与慈母的鞭策教育下,他渐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将近九年的私塾生活,郭沫若熟读了四书五经,背诵了大量的古代诗词,还浏览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这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20世纪初,清朝废除了科举,兴办学堂。1905年,13岁的郭沫若进入新式学堂乐山高等小学读书;1907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在此期间,郭沫若曾因不满校政,参加学潮,被学校两次开除学籍。

1910年2月,郭沫若进入成都高等学堂附属学校,他积极参加革命党人的“保路同志会”,带头参加成都学生请愿罢课斗争,又被校方开除学籍。在成都的学生生活使他的学识大为长进,青年的郭沫若正逐步走向成熟。

1912年奉父母之命成婚,旧式的包办婚姻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1913年末,在大哥郭开文的支持下,他途经朝鲜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和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1916年,郭沫若在东京与安娜恋爱并结婚。1918年他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7月郭沫若与郁达夫、成仿吾等成立创造社,同年8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成为我国新诗的开拓者。

1923年3月毕业,携眷归国,经过几番痛苦思索,决定弃医从文。

1926年3月南下广州,担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7月,参加北伐。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郭沫若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同年8月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小说《落叶》,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

1928年2月,举家流亡日本,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字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1937年7月,郭沫若只身回国,参加抗战。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抗战胜利后,郭沫若辗转在重庆、上海、香港等地进行反内战、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先后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同时他创作了诗集《新华颂》、《长春集》、《潮汐集》、《东风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