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14589600000004

第4章 杜甫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自幼好学,逐日积累,终于成为知识渊博的人。受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家庭影响,仕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成为杜甫一生最大的追求,但其仕途之路并不平坦。24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33岁时,杜甫与李白相识,在梁、宋一带侠游。35岁时,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滞留十年最终一无所得;后因父亲去世,他的生活变得贫困起来。44岁时,也就是安史之乱的前夕,杜甫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官职。11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被抛入流离的生活之中受尽流亡之苦。叛军攻下洛阳后,杜甫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前往肃宗所在地灵武欲为国效力。不料半途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到凤翔,杜甫逃离长安,衣衫褴褛地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这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因触怒肃宗,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杜甫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永泰元年,严武去世,蜀中大乱,杜甫在成都失去凭依,只好带着家小出川,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菱州居住了近两年。57岁时,杜甫乘舟出三峡,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59岁时,杜甫在未阳附近客死旅舟上,结束了凄凉漂泊的一生。

杜诗以格律精严著称,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主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和蕴藉;而顿挫除了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外,还有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等,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对后世留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对于诗歌中的各种体裁都能运用自如,且多有创造。在歌行体诗中,他继承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但他却并不沿袭古乐的旧题,而是根据需要,为了真实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作。这一时期,他最著名的诗篇是《三吏》、《三别》,这是杜甫诗中的叙事名篇。《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首叙事诗分别写出了出征、抓丁和修建潼关的情景。诗人一面痛斥统治者的暴乱;一面劝导人民忍苦负难,共渡难关。《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同《三吏》的主题相同。

杜甫被称为“诗圣”,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写的诗大都深刻地描画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状况,被称为“史诗”。杜甫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