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球类运动学习手册—教你毽球·壁球
14592400000015

第15章 壁球(9)

这种轻松愉快、消除疲劳的运动很快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传开了。缅甸、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开展得较好。尔后,它又迅速地传入印度、菲律宾及马来西亚等地。早在11世纪,东南亚国家文化中就有关于藤球运动的记录。泰国开展这项活动已经有几百年时间了。在缅甸,700多年前的蒲甘王朝时就相当盛行。在泰国,它被称为“藤球比赛”,在菲律宾称为“西帕”,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成为“sepakraga”,在缅甸称为“青隆”,在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称为“雷戈”。

自从东南亚的爱好者们加入球网并制定了类似排球的规则之后,藤球比赛变得更激烈,挑战性更强了。1945年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了一场藤球表演赛,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藤球运动如燎原之火传遍了马来半岛和东南亚各地。1960年,一套完善的比赛规章制度建立起来。这项运动被定名为藤球,并进入了东南亚运动会。

现代藤球的产生仅有4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藤球运动中网的使用为标志的。泰国前教育部长科·乔哈利对推广藤球运动作出了一定贡献,被认为是“现代藤球运动之父”。乔·哈利经过努力,使藤球于1965年被正式列为两年一度的东南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并开始在东南亚国家中流行起来。1982年藤球作为表演项目进入亚运会,并被列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藤球运动发展较为缓慢。1987年底,亚洲藤协率队来华访问表演,精彩的表演赛令众多中国观众大饱眼福。这次访问对我国的藤球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此中国也开始这方面的练习,并开始介绍并推广这项健体强身的竞技运动。

基本规则

场地设施

场地

1场地:面积为13.4米×6.1米,在8米空间内不得有障碍。

2边线:场地所有边线的宽度从内侧量起不得宽于0.04米。场地之间、场地与障碍物之的缓冲距离为0.9米到1.8米。

3中心线:宽度0.04米的中心线将场地分成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

41/4圆:在场地中心线的角上,边线与中心线交接处各有两个半径为0.9米的四分之一圆,宽度为0.04米的边线将从一圆的外测量起。

5发球圈:在左右场各有一个半径为0.3米的发球圈。其圆心距离底线2.45米,距边3.05米,宽度为0.04米的线,应从发球圈的外测量起。

网柱

1网柱:网柱应高于地面1.55米,应加以固定以便将网拉紧。网柱需由坚硬的材料制成,其半径不得大于0.04米。

2网柱的位置:网柱应固定在边线外0.3米处,与中心线成直线。

1网由普通细绳或尼龙绳制成,网孔为0.04米至0.05米之间。网的宽度为0.7米,长度不得超过6.11米。网的上、下端需用带子包边,宽度均为0.05米,以便穿绳将网拉紧平于网柱顶端。网的中部上端高1.52米,靠近网柱的两侧高为1.55米。

2标志线:如果网超过尺寸,则在网的两端使用可松动的、宽度为0.05米的带子,并与两侧进线和中心线垂直。

比赛用球:球为圆形,用天然藤条或者塑料条编成,球的直径在042米和044米之间,(女子的为043米到045米),重量在170克到180克之间,(女子的为150克到160克之间)。

规则介绍

“regu”是马来语。在正式赛事中,藤球比赛分为3项,单组赛、双人赛和团体赛。

单组赛:每支球队上场3人,并有2名替补。

团体赛:每支球队每个regu3人,共3班,即9人,并有3名替补。

双人赛:每个regu2人,并有1名替补。

1单组赛和团体赛:发球者或击球者将球投给接球者,接球者必须一只脚站在圈内,另一只脚将球踢出。即使球触网或落在场地内都可得分。如果得分,比赛将继续进行。在比赛中每方只有3名球员在场上,但可以随时增加1名替补。如果使用了1名替补,那么在比赛进程中将不得使用其它替补了。在团体赛中,比赛与单组赛程相同,但每支球队都有3个单组,总共可有12名队员参赛。每队的第一组将进行3局比赛,获胜的组为本队得1分。第二组之间的胜者仍可为本队得到1分。如果有一支球队在前两组比赛中都获胜,第三组之间的加赛就不需要再进行了。

2双人赛:每队由两组选手进行比赛,每组2名运动员。其中一人是后卫,位置在后场,负责发球和接球,他可以在基线后的任何位置发球,被称为“德光”。另一名球员也被称为“候补德光”,负责运球,他和后卫也都可在各自的位置上接球。每得一分,运球的两名球员位置就相互轮换一次,直到有一方得分超过规定数字。在比赛进行中,每方只允许有有2名球员在场上,但随时可以有1名替补上场。在整场比赛中,对替补的使用没有限制。

3得分系统:一方踢球过网,使对方经3次传递都无法回球过网,或迫使对方回球出界,就可得分。无论谁发球,任何一方只要该球获胜都可得分。只要有得分,就换发球。当发球一方或接发球一方出现失误,对手得分,并换发球。每场比赛进行2局。每局21分制,如果出现20比20的平局,一方要超过对方2分才可获胜,最高分值为25分。如果两个组各赢一局,那就需要加赛一局,称为“决胜局”,决胜局只有15分,当比分为14比14平,一方要超过对方2分才可获胜,最高分值为17分。

4参加者:比赛在两个单组之间进行,每个单组由三名球员组成,分别是发球手和左右内卫。正式比赛设裁判长一人,主裁和副裁各一人以及司线员6人。

5计分方法:在比赛中,无论发球方还是接发球方犯规或者违例,对方都将直接得分并得到发球权。一局比赛为21分,若20平时,须领先2分才能获胜,并且最高比分为25分。比赛分三局,若双方各胜一局,则进行第三局满分为15分的加分比赛,若14平时须领先对方2分才能获胜,且最高比分为17分。

6处罚:比赛中设红黄牌,黄牌对违规的运动员进行警告,而红牌则直接将违规运动员罚出场外。

基本技术

发球技术

发球不受对方干扰,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以任何方式发到对方接球区的任何一点。采用变化多端的发球战术,常常能起到先发制人、取得主动的作用。因此,发球在比赛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采用发球战术时,眼睛不要只看自己的球,应用余光注视对方的情况,找出薄弱环节。发各种球的准备姿势和动作要注意一致性,给对方的判断带来困难,处于消极等待的状态。发球后应立即把球拍举至胸前,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位置,两脚开立,身体重心居中,但一定注意重心不要站死。眼睛紧盯对方,观察对方的任何变化,积极准备还击。

1发球找人:

(1)把球发给对方接球技术较差的队员。

(2)把球发给连续失误的队员。

(3)把球发给刚换上场的队员。

(4)把球发给准备插上的队员。

(5)把球发给前排的快攻队员。

2发球找点:

(1)把球发到对方两个队员之间的空隙。

(2)把球发到对方插上的二传队员跑动换位的路线上。

(3)把球发到对方空当区域。

(4)把球发给对方换位的队员。

(5)把球发到对方后场或后场两角。

3变化发球路线、距离、性能和方法:

(1)在发球区的不同位置发各种路线的球。

(2)在发球区的不同位置交替向对方网前和后场发球。

(3)交替运用不同距离、不同力量、不同性能的发球。

4根据比赛临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发球方法:

(1)当对方前排进攻力量强和本方前排拦网较弱,或对方一攻效果好,本方得分困难时,应采用攻击性强的发球,以达到破坏对方一攻的目的,摆脱本方困境的局面。

(2)当对方前排处于进攻较弱的轮次,或本方前排拦网力量强,连连得分时,应注意发球的准确性,减少失误,避免失去得分的有利时机。

(3)当本方发球连续失误或比赛进行到关键时刻,应注意发球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4)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应注意发球的准确性,避免因发球失误直接失分。

脚内侧踢球技术

脚内侧踢球:俗称脚弓踢球,个人认为脚弓的说法不够准确,说脚内侧比较合适。它是脚内侧部位踢球的一种方法。特点是脚与球接触面积大,出球准确平稳,且易于掌握。但由于踢球时要求大腿前摆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外展且屈膝,故大腿与小腿的摆腿都受到限制,因此出球力量相对较小。

1脚内侧踢定位球:直线助跑,支撑前的最后一步稍大些,支撑脚站在球的侧面约15厘米处,支撑腿膝关节微屈。在支撑脚着地时,踢球腿大腿带动小腿由后向前摆动,在前摆的过程中大腿外展,当膝关节的摆动接近球的正上方时小腿做爆发式摆动,在触球前将脚跟送出使得脚内侧部位所形成的平面与出球方向垂直,踢球脚鞋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微翘起,踝关节功能性地紧张使脚型固定,触球后身体跟随移动,髋关节向前送。

2脚内侧踢空中球:根据来球速度和运行轨迹及时移动到位,踢球腿大腿抬起并外展,小腿屈并绕额状轴后摆,利用小腿绕额状轴由后向前摆动,当摆至额状面时与球接触,击球的中部。

3脚内侧踢各种方向来的地滚球时应考虑:

(1)脚触球瞬间,支撑脚与球的相对位置能否保证与踢定位球时基本相同。

(2)出球方向应考虑球与脚接触时的入射角及球运行的速度。

(3)由于来球方向不同,踢球腿摆动多数依靠小腿爆发式的摆动。

(4)脚内侧踢反弹球:根据来球落点及时移动到位,支撑脚的站位与球的落点应保持踢定位球时的相对位置。踢球腿摆动与踢定位球时相同。在球着地时刚弹离地面的瞬间用脚内侧击球的中部。

毽球大事记

毽球的历史

踢毽源于古时蹴鞠,与蹴鞠同宗、同源,是蹴鞠的一个分支。据文物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击。西汉是比赛型蹴鞠和表演型蹴鞠成型之时,而六朝隋唐宋乃是蹴鞠盛行之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现代毽类运动从初兴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开展于工厂、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随着毽类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与此同时,竞赛体制基本完善,全国锦标赛、职工赛、学生赛、国际邀请赛等竞赛制度相继建立。进入九十年代,毽类运动又先后跻身于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同时,毽类运动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先后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开展起来,并成立了国际组织,建立了世界锦标赛制度。

协会基本情况

1.协会领导机构:中国毽球协会成立于1987年。1996年4月在辽宁锦州进行了协会的最近一次换届改选,产生了中国毽球协会第三届委员会。领导机构成员如下:

顾问:艾青、齐宝纯

主席:李元

副主席13人,后增补公冶民同志为副主席。

秘书长兼司库:殷佳珍

副秘书长:高迎键、王刚、郑胜先、杨学维

2.竞赛规则:早在1984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就试行了《花毽竞赛规则》。中国毽求协会成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于1997年出版了《毽求竞赛规则裁判法》。2001年,出版新的《毽求竞赛规则与裁判法》。

3.理论培训和研讨:中国毽求协会自成立以来注重提高裁判员和教练员的理论素养,先后组织过多次毽球理论研讨会以及裁判和教练培训班。最近一期研讨会于2002年在深圳宝安区新安湖小学举办,姓名是:全国毽球训练工作暨科研论文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7篇,其中14篇获一等奖,16篇获二等奖。最近一次培训班即2003年全国毽球、花毽裁判员培训班于2003年在江西宜春举行。

4.裁判队伍:

(1)1990年4月国家体委下发〈〈毽球裁判员技术等级实施办法〉〉。

(2)1991年1月批准第一批国家级毽球裁判员共9人:芮耀慈(北京)、李春恒(天津)、岳金铎(辽宁)、刘景和(黑龙江)、齐世洪、于业成(上海)、高章宁(湖北)、高崇光(广东)、吴宝盈(四川)

(3)1995年6月批准第二批国家级裁判共12人:吴彤(北京)、张崇仁(天津)、董少为(河北)、郭贤成(山西)、刘显波、赵千(辽宁)、于泗汰(吉林)、杨小凤(上海)、张晋祁(河南)、张伟华(湖北)、刘俊波、王结(四川)

(4)2001年6月批准第三批国家级裁判共16人:方正涛(北京)、孙弘、马爱生(江苏)、郭捷、张东升(河南)、宋玉玲、李萍、邱汉祥、张林泉(湖北)、黄小臻、李应斌、段忠勇、杜绍义、吴新民(广东)、易强、曹延秋(重庆)。

全国性毽球赛事活动和事件

1.1984年毽球被列入国家体委正式开展的体育比赛

2.1985年4月首届全国毽球锦标赛

3.1995年毽球进入民运会

4.1996年毽球进入农运会

5.1999年毽球进入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每年的全国锦标赛,职工、学生毽球赛已形成制度。

国际性赛事和对外交流

1.1993年首届国际毽球邀请赛在重庆举行,95、97年又相继在武汉、合肥举行第二届、第三届国际毽球邀请赛。

2.1996年7月中国男女踺球队(来自哈尔滨铁路局)一行10人访问了匈牙利、德国和芬兰。

3.1988年、1992年和1996年中国踺球队相继赴日本、德国和泰国参加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届世界民族传统体育节。

4.1998年中国毽球队分别赴越南和德国进行交流。

5.2000年我国广东的中山和惠州都举行了国际毽球邀请赛。

6.2000年中国花毽队赴香港表演取得巨大成功。

7.2003年11月,东南亚运动在越南举行,中国毽球协会派员观摩了其中的毽球比赛。

国际毽联

1.1999年11月,国际毽球联合会在越南成立,发起国家和地区为:中国、越南、匈牙利、德国、老挝、中国台北、中国香港、荷兰。

会议选举产生了国际毽联的领导机构:

主席:戴文忠(中国)

副主席:张维力(越南)

彼得(德国)

亚诺斯(匈牙利)

秘书长:殷佳珍(中国)

副秘书长:阮春贤(越南)

芭芭拉(德国)

2.国际毽联第一次执委会于2000年7月在匈牙利召开。会议接纳芬兰为会员国。会议决定,2003年前毽球世锦赛设男女团体、男女单人、男女双人和混双7个项目。

3.国际毽联第二次执委会和代表大会于2001年9月在中国无锡召开。会议接纳韩国、柬埔寨为会员。会议同意使用现行的毽球竞赛规则为国际毽球赛规则。

4.国际毽联第三次代表大会和执委会于2002年10月在德国召开。香港申办了2003年的世界毽球锦标赛。会议决定由王钧接替戴文忠担任国际毽球联合会主席。国际毽联副主席张维力(越南)由张光忠(越南)接替。会议还决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执委会于2003年在香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