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一个富有学术空气的贵族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作家,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知书能文。李清照自少就有诗名,十八岁时和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婚姻美满,夫妇诗酒唱和、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靖康变起,他俩避兵江南,仓皇中丧失了大部分珍藏的金石书画,赵明诚又在赴湖州太守任时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李清照只身飘泊于杭、越、台州和金华等地,在凄凉孤苦中度过了她的后半生。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诗歌都有成就,尤擅填词。她南奔后所写的《金石录后序》,是一篇出色的自传体散文。文中回忆了自己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将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墨疏秀,情文并茂,为我们了解和进一步研究女词人的生平事迹,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她的诗流传不多,大都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多忧国伤时之作,如《送胡松年使金》、《和张文港读中兴颂碑》等。还有断句“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都愤怒地谴责了南宋王朝苟安半壁江山的可耻行径,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遒劲豪放的诗风和她的词风截然不同。
李清照早年写的《词论》,是宋代最早的系统评述词人创作的论文,对北宋词坛名家进行了大胆的批评。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反对“以诗为词”,严格区分诗和词的界限,强调音律,崇尚典雅,这是传统婉约派的观点。
李清照的诗、文、词论虽有成就,但确定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则是她的词。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内容以抒写少女、少妇的爱情相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主,其代表作有《点绛唇·寂寞深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等,其中尤以《醉花阴·九日》脍炙人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比喻新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后三句用黄花来比人的瘦,用瘦来表明长时间的痛苦相思,情不说破,而情愈深,刻划了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在艺术表现上有很大的独创性。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李清照生活的后期,国破家亡,飘泊沉沦,特别是赵明诚的死,使她陷入了极其痛苦的深渊,因而她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发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哀愁的心境,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情的淡薄,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这些作品,基调凄苦低沉,笼罩着浓郁的伤感气氛,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工圆熟的地步。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全词极力渲染一个“愁”字,写得缠绵哀苦,真挚动人。其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真切而具体地描绘了人们在极度悲痛而要倾诉衷肠时的情景,极言其悲愁之重,苦痛之深,富有特征性。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是作者飘泊江南在元宵节日就其生活感受而写成的。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饱经忧患后的苦寂心情,表白了作者对故乡故国的眷恋,隐含对屈辱求和、苟安一隅的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和谴责。此外,如《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添字采桑子·芭蕉》等词,也都在对故乡故国的怀念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
在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她的《声声慢》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经过国破、家亡、夫死的遭遇而产生的沉痛、凄楚、哀伤的感情,起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全词九十七字,而用舌齿两声竟有五十七字,深刻、细致地显现了冷清凄苦的环境和抑郁惝恍的心情。语言工巧而无雕琢痕迹,流转如珠而富于音乐性,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李清照是词坛婉约派的大家。她长于抒情,善于用白描手法,创造性地塑造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反对以诗为词,但注意向民间学习,喜用口语,明白如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她融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为一炉,词的语言精炼准确而又形象生动,浅白朴实而又富于音韵美。李词在婉约的风格中还带有豪放的一面,意境开阔,想象丰富。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则是一首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的豪放词。在两宋词坛,李清照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被称之为“李易安体”,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