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
14597300000008

第8章 白居易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的先祖是太原人,后来迁居到了陕西。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官。白居易的幼年生活很不稳定,为躲避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乱,他和家人到处流离。这一段生活经历,使自居易能够有大量机会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痛苦,对社会现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很小的时候白居易就酷爱学习,十几岁就能写出不少好诗,引得了别人的不少赞扬。为了使自己的诗文有更好的发展,十五岁时白居易带着自己写成的诗文到了长安,去向前辈诗人顾况请教。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感觉没什么印象,知道是个新手,笑着说了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话。可是一打开白居易的诗稿,顾况就被其中的诗文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地说道:“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居又何难?”顾况马上把自己发现的这个年轻才俊介绍到了当时京城的诗界,白居易这个名字也开始渐为人们所知晓。

到京城几年后,白居易考中了进士,经过选拔后走上了仕途。元和年间,他在皇帝身边作了一个谏官。利用自己接近皇帝的机会,他不断向皇帝进言,要求改革弊政,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这使他遭到了许多达官显贵的仇视,在与他们进行斗争的同时,白居易写了大量政治、社会讽谕诗,深刻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无情抨击贪官污吏的无耻行径。所有这些做法,使白居易与朝中的许多官员关系紧张,他们时刻要对他实行报复。公元815年,机会来了。这年,宰相武元衡被刺客刺杀了。许多人都知道这是藩镇头领策划的事件,碍于他们的强横,都不做声,主张大事化小。可是白居易对此义愤填膺,不顾自己的身份向皇帝上书要求严惩凶手。这时的白居易官居东宫赞善大夫,本没有上述言事的权利。他的仇敌趁机抓住这一点对他大加攻击,说他越职言事,是藐视朝廷规矩。无奈白居易人微言轻,被贬到了江州,作了一个司马。

经过这次变故,白居易深受打击,政治热情消沉了许多。后来,他又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在任上大修水利,整顿吏治。据说现在西湖的白堤,就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官时主持修建的。白居易为官清廉,了解人民疾苦,处处为人民着想,很受爱戴。到后来,白居易作到了刑部尚书,但那时的他对做官建一番功业似乎已经兴趣不大了。

白居易在自己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的诗歌,是唐朝诗坛上作品最多的诗人。就是流传到现在的诗歌,也有三千多首。白居易曾经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讽谕诗。这些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其中《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更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真是“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是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白居易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他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白居易所做的大量讽谕诗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人们广为传颂。

在感伤诗里面,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了。《长恨歌》是自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着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该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叙事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古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白居易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言的简洁明白,相传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亲自读给一些不识字的老妈妈去听,征求她们的意见,看她们能不能听懂,只有在她们都听懂时,白居易才满意。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当时就是家喻户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