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
14597400000108

第108章 《聊斋志异》是如何写成的

在中国古代,有一本很着名的奇书《聊斋志异》。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呢?因为这本书讲的不是真事,全是幻化出来的神仙、鬼怪、狐仙的故事。可为什么这样一本纯粹是幻化的书,竟能成为一本名着,并获得劳动人民的喜爱呢?这,可就要从此书的形成过程说起了。

清朝时,有个读书人叫蒲松龄。蒲松龄十分好学,读了许多书,十来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长大后,蒲松龄就想参加考试。因为若考得好,他就可以当官,为国家百姓出力了。

可蒲松龄连考了几十年,也没被录用;相反,那些没才能、家里有钱有势的人,却靠送钱、送礼、拉关系,被录取了。

蒲松龄很失望,他感叹道:“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像我这样正直、有才能的人,只因为穷,永远也不可能被官府重用。”他已暗下决心,要写一本书,来控诉这黑暗的社会。可是假如直接在书中写出官府的腐败,必定会招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为了避免这种恶运,蒲松龄决定:借用神仙、鬼怪、狐仙等不存在的东西,来隐晦、曲折地反映黑暗的现实,痛斥官府的腐败。这样写来,官府就找不出直接的证据来治自己的罪了。

蒲松龄在一个村子里住下来,边教书,边写书。为了搜集材料,一有空,他就带着席子、烟叶,拎着茶水,来到村旁的大路口。每逢有人经过,蒲松龄就招呼道:“老乡,坐下喝口水、抽袋烟,聊聊天再走吧!”而在闲聊的过程中,蒲松龄则听到了许多新奇的故事和传说。

晚上,蒲松龄就把听来的奇事记录下来。逐渐地,一本写满稀奇古怪故事的书就完成了。由于蒲松龄的书房名叫聊斋;又因书是一部“志异”,即记录怪异故事的书,所以蒲松龄就将书命名为《聊斋志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