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
14597600000024

第24章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出典】

柳永《雨霖铃》。

【原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出身仕宦之家。真宗天禧初赴京应试不第,后长期居留京城,纵酒行乐,沉湎声色,与歌妓乐工相过从,为之填词,作品广为流传,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因为放荡不检,为统治者所摈斥,屡试不第。仁宗读其词,竟于临放榜时将其黜落。后遂自称“奉旨填词”。曾漫游江南。仁宗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授睦州团练使推官,历官昌国县盐监、华阳县令,然久困选调,难以升迁,后改名为永,方得转为京官,任屯田员外郎,后世因称“柳屯田”。

柳永精通音律,倾一生精力于作词,其词承上启下,开一代风气。他借鉴民间的俗曲新声,大量创制慢词,题材亦有较大拓展。部分词作展现了北宋中期都市的繁华富庶、节日盛况及民情风俗;有些词则描绘山川旅况,抒发了失意文人浪迹江湖的愁思感怀;更多的是一些狎妓行乐之作,虽情词佚荡,然以同情之心表达妓女追求自由生活、纯真爱情的愿望,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趣。柳词又长于铺叙,衍展层递,曲尽其妙;又多用白话口语、白描笔法,对词曲发展影响至巨。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传诵千古。有《乐章集》传世,存词212首。

【故事】

柳永的词,当时流传很广,有人实地观察后曾这么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宋神宗开始也很喜欢柳词,但后来改变了,甚至不让柳永考中进士。这样一来,吏部自然不肯给他官做。后来,他改柳三变的名字为柳永,才中进士,当了地方上的一个小官。

有一年秋天,知了在树上叫得凄凉又急促,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情人话别,在长亭不觉天色已晚,刚才的一阵骤雨开始停了。在这汴京郊外喝着送别的酒,饮不畅,吃不香,实在没有什么好情绪。正在恋恋不舍的时候,旅船上的人却已在催促快点儿出发。这时,柳永和情人握着手眼泪汪汪地相对看着,千言万语塞在喉头,却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想到这次一程又一程地到南方去,路途是多么遥远,再抬头眺望那江南的天空,竟是夜雾迷漫一望无际。这时候,柳永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古以来多情善感的人都为离别而悲伤,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天时节,叫人怎么能忍受得了!今天夜里不知道在何方,忽然从醉中醒来,那时想必天已拂晓,眼前看到的只有杨柳岸边的晓风残月吧!这样长年累月地分别下去,就算遇到好日子、好风景,也只是白白地度过了。此刻,柳永为了描绘这次与情人分别的情景与心情,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了《雨霖铃》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