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应知宋词名句的故事
14597600000053

第53章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出典】

李清照《醉花阴》。

【原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生于历城西南柳絮泉。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着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病故。

李清照诗、文、书、画皆能,尤擅长词。其创作在北宋和南宋呈现不同的特点。她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如《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活泼清新、婉转曲折。进入南宋,其词则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变早年的清丽、明快为晚年的凄凉、深婉。代表作有《永遇乐》、《声声慢》等。其填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雅有情致。善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其诗所存无多,然题材较词宽广,且见解独特,如《咏史》、《夏日绝句》等。文有《金石录后序》等,该篇以金石聚散寓身世之感,质朴沉痛。另有《词论》一篇,见《苕溪渔隐丛话》,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观点,并全面评论了北宋词人。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词》。

【故事】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写词,无论抒情咏物,都能曲尽其妙。

李清照18岁那年,和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金石学方面很有造诣。两人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每天晚上,当明诚从太学回来时,清照总要准备一点儿菜肴,两人在房中对坐小酌,吟诗取乐。明诚虽然知识渊博,但不如清照那样才气横溢,往往成诗较慢,因此经常被清照罚酒,喝得酩酊大醉。

两年欢乐相聚的日子很快过去了。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就被派到离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几十里外的县城去做官。由于公务繁忙,他只能每隔一个月回来一次。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使清照感到非常寂寞。

每当春花烂漫的良辰和秋月皎洁的夜晚,清照总要独坐高楼,举目远眺,默默地数着明诚归来团聚的日子。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经常困扰这位才女的心,使她变得形容憔悴,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来到了。庭院里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微风过处,飘来阵阵菊花的清香。往年这一天,明诚总要回来陪着清照游园赏花,共度良辰,可是今天,清照却只能独坐空房守着炉香,度过难熬的白天。

半夜以后,清照从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感到了侵人的凉意。她漫步走到窗前,忽然一阵秋风把湘帘高高卷起。只见东篱下几丛黄花正在风中摇曳,那形象同自己瘦弱的身影多么相似!她的诗思一下子被挑了起来。

这时,清照为了抒发自己思念亲人而百无聊赖的凄凉心情,她立即走到书桌旁边,铺开锦笺,挥笔写成了一首着名的《醉花阴》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