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青少年必学古文名句的故事
14597900000087

第87章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名句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出典】

《新唐书·魏徵传》。

【原作】

帝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作者简介】

《新唐书》作者为宋代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与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其中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佑三年(1058)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1054)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佑五年(1060)的事了。列传与本纪、志、表合在一起时,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齐划一。《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首先,《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工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故事】

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魏徵去世,唐太宗很是悲痛。他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徵的去世,对于我来说,真是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魏徵在世时看到唐太宗处理事情有什么不当的地方,总是毫无顾虑地向他指出,从不考虑得罪了皇帝会给自己招来什么祸害。

公元626年,唐太宗派人征兵。大臣奏请:男子虽不满18岁,但如果长得高大,也应被征召入伍。太宗同意了。魏徵却扣留了诏书,不肯签署下发。太宗一连催问四次,魏徵还是不同意。太宗发怒了,把魏征召来,训斥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扣住诏书不发?要知道那些长得高大的男子,说是不到18岁,实际上是隐瞒年龄,逃避征兵啊!”

魏徵回答说:“陛下常说自己要以‘诚信治天下’,可你即位以后,失信的事情已经有好几次了!”太宗愣然地问:“我有什么事情失信?”

魏徵说:“陛下即位时曾经下诏:拖欠官府钱粮的,一概免除,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不是失信吗?陛下又曾明令规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两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仍旧交了租赋或服了劳役,还要被征当兵,这不是失信吗?陛下既说要‘以诚待人’,可无缘无故怀疑百姓隐瞒年龄,这也叫做‘诚信’吗?”

唐太宗被问得哑口无言。他想了一会儿,诚恳地说:“这的确是我的过错!”于是重新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同时赐给魏徵一个金瓮,奖励他直言敢谏。

唐太宗把魏徵的批评作为发现自己缺点的镜子,一个封建专制的皇帝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便是这个故事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