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14601300000028

第28章 清代的部族政权

中国的政权应该是一种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士——读书人手里,从汉到明都如此。在科举考试制度下,读书人跑入政府,有种种规定。在制度规定上,是绝对没有世袭特权的。中国社会上的读书人——士,只是一种流品,而不成为阶级。中国政治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一种制度来,把政权交付给一辈读书人——士,而存心防止贵族、军人与富人、穷人的一切专政呢?这需要说到中国的政治理想重职责而不重主权这一点上。

在中国历史中,除士人政权外,常有一种特殊的政权,即部族政权。所谓部族政权者,是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政权了。譬如蒙古人、满洲人进入中原,也不是元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个人能掌握整个政权的。这两代政权之后,有蒙古、满洲的全体部族在拥护这一政权,于是蒙古人、满洲人就成为这个政权中的特殊阶级或特殊分子。这种政权,我们称之为部族政权。蒙古和满洲都是用一个部族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这种政权,当然是出于私心了,这种政权下的一切措施,便不能算是政治制度,只好算是一种法术,一种控制这种政权的手段。

假如说从来中国的读书人全怀私心,由他们来控制整个国家,这些话便无根据。因为读书人在社会上并不是一个显然的集团,像蒙古人、满洲人一样。只可说是在政治制度下来奖励读书人,扶植读书人,而不是社会上有一种特定的读书人来攘窃政权而存心把持它。从东汉末年起,读书人形成门第,此后魏晋南北朝,我们也可以说这时期是一种门第政权,当时的政权差不多全操在大门第手里。但在当时,也没有特许门第来控制政权的制度。在制度上,仍然是要把政权托付给读书人。在社会情势上,读书人全出于门第,因此门第在政治上便占了权位。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政治积习,而当时制度确实也没有特别用心用力来矫正它,如此而已。到了唐代,公开考试,政权再度开放,于是门第被推翻,仍然回复到士人政权的旧传统上。

今天我们要讲全民政权,国家主权应在全体民众,这可以说是我们的理想。假若真要由全体民众来掌握政权,这仅是一个理论。假若要真由全体民众集合起来掌握政权,这事还是不可能的。今天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权,可以说他们是代表全民的,则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也何尝不可说是代表着全民。读圣贤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由国家加以考试,量才录用,此辈读书人的意见就可以代表全民,这是中国的理论。此刻西方必待大家选举,中国则用一种公开的考试制度来选拔,这是方法的不同。双方的理想,都是在不同的想法中挑选出可以代表全体民众的人来组织政府、掌握政权。假若照此说法,则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早就开放了,所以中国人一向不讨论政府主权该何属。西方政府的开放政权来得迟,因此他们老是在争执政权该不在你们而该在我们,该不在皇室而该在民众,这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上偏重主权论的缘由。中国历史里的传统政权,早已不在皇帝了。皇帝个人并不能掌握政权,明代废了宰相以后,皇帝在政府的权力是特别得重了。但并不是在当时的政治制度里,把整个主权交付给皇帝,皇帝也并不能说国家属于我。中国皇帝从来没有讲过“朕即国家”这句话,即使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都不敢讲。皇帝代替了宰相,仍是制度上的改变,不是理论上的翻新。只有部族政权,才是把另一批人来代替读书人,便是元代的蒙古人与清代的满洲人,他们才是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握人。在表面上,清代仍然像是士人政权,仍然说政权该交付给读书人。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也很了解,并不曾正式反对这种理论。他们只是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把满洲部族凌驾于中国读书人之上,可以说是满洲部族专制,并非皇帝专制。

“清代的部族政权利弊得失分析”

清代是满洲贵族依靠满洲人的支持,联合蒙古族、汉族上层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满洲人在政权中居于优势地位,清朝政权处处保护满洲人的特权地位。

1644年清军入关,在几十年时间里靠八旗军、绿营军对中原地区进行民族征服、民族压迫活动,激起汉民族民众的广泛反抗。经过残酷的镇压,清朝统治者才确立起了有效和稳固的统治。到康熙帝时,经过调整统治政策,满汉民族矛盾才

得以缓解。到雍正帝时,清朝统治才得到汉族民众的认同,清朝统治才稳固下来。

清代始终存在着满汉民族矛盾,虽然满汉民族矛盾后来得以缓解,但终清一代,始终存在。